杜鵬程
摘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村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徑,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了支撐。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尤其是一些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形式未能普及運用。本文基于對A村的產業結構和集體經濟現狀的調研分析,探索當地集體經濟發展限制性問題,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發展集體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問題與建議
1 引言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我國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的經濟基礎。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是實現鄉村振興計劃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后,農村集體經濟在實踐過程中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趨利性和缺乏長遠眼光使人們對集體經濟態度冷漠,出現了許多“村民富、村集體窮”的情況。在市場不斷完善的今天,如何有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僅關系到農民自身發家致富,也關系到打造現代農業、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1]
2 A村基本情況簡介
A村位于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西南部,距離市中心城區70公里,耕地面積600余畝。全村共118戶,男女比例均衡,村內存在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在種植業方面,村內種植以小麥、玉米兩類作物為主,沒有成立合作社或股份制等經濟組織,土地流轉較少;在手工業方面,村內主要從事拖把制造加工和包皮布整理,勞動者為村中婦女及中老年等沒有進城務工的人群。
3 A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
村級統籌能力有限,各方面資源不足。A村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周邊企業較少,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弱。在招商引資方面,由于村集體權力有限,難以確定于企業的合作關系;縣、鎮一級的支持不足,導致村集體與企業對接存在障礙。在農村集體經濟的日常管理中,由于內部民主監督決策機制的不健全,集體經濟產權的模糊使農民個體本身無動力進行監督,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在可開發的閑置資源方面,村內的土地、池塘等大都承包給家庭和個人,村集體可以用來集中發包、出租的資產主要是一些荒山、荒灘,一般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很難取得明顯效益。[2]
村民集體意識淡薄,缺乏長遠眼光。由于發展集體經濟需要先繳納資金或者難以看到直接性受益,村民擔心發展集體經濟組織自家原有的市場被分散或者利潤下降,從而缺乏對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的考慮和認可,對于現階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積極性不高。
缺乏合適機遇,土地流轉困難。A村村民們熱衷于發展手工業,對于種地的積極性并不高,多數村民表示愿意將手中的土地流轉出去以減輕勞動負擔。但調查發現,村民對于土地流轉費用預期過高,個體戶無法負擔村民預期的土地流轉費用;外來企業雖然在價格上可以滿足村民土地流轉的預期,但由于村內耕地分散,較難取得規模效益,對其缺乏吸引力。
4 A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議
抓住合適機遇,進行土地流轉。、將分散種植地塊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有助于利用新的組織和產權形式進行農業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結合A村實際情況,目前階段進行土地流轉的措施有兩種:一是村集體或鎮政府主導模式。政府主動吸引有意愿發展大規模種植業企業前來以較為公道價格承包土地。二是能人帶動模式。以有意愿發展規模化種植的個體戶為主導承包土地實現土地流轉。
將合作社和市場對接,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作為當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戶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可以以此形成較大的談判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以A村為例,土地集約化后積極尋找企業合作,為村民農產品或手工產品提供保底價格收購,村集體同企業協定從中按單位抽成。這一模式既為農戶產品銷售提供市場保障,減弱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性,又為集體經濟帶來新鮮血液注入。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經濟利益面前具有趨利性,必須通過較為明確的制度規范,確保農戶種植作物要求與市場一致,防止反復性意外發生。[3]
發揮縣、鎮集體優勢,提供便民有償服務。集體在市場經濟面前具有較強的談判能力,同時又強調互助性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根據現有情況,鎮政府可以整合部門惠農資源、提供服務場所,推進農資超市和合作經濟組織進村,并提供農副產品購銷和農機培訓等服務。村集體通過提供便民服務,一方面使農戶可以實現育種等個人層面無法操作的事務,增強基層社為農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收取服務費用獲得集體經濟來源,是實現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4]
開發利用閑置資源,統一管理提高收入。除上述方法外,村集體還可以通過四荒地整理利用、空閑房屋流轉等措施增加集體收入。通過對閑置資源高效利用和統一管理,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鄧大才.產權與利益: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經濟基礎[J].山東社會科學,2014,(12):29-39+2.
[2]黃延信.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幾個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07):4-8.
[3]薛繼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4]王德祥,張建忠.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發展趨勢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