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交流可以為學生提供相互啟發和互相學習的機會。教師要能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誘發交流欲望;智慧調控過程,造就交流議境;善用“意外”生成,感悟交流價值,這樣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交流會更主動些。
關鍵詞:數學課堂;交流;欲望;議境;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28
作者簡介:蔡玉葉(1974—),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溝頭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1.創設問題情境,誘發交流欲望
教師要設計富有交流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巧妙設計有挑戰的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引爆學生交流欲望。例如,筆者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正是登革熱爆發期,筆者一上課就拋出問題,激發學生交流探究的“興奮點”。
師:比一比下面幾號消毒藥水的濃度最大。
學生在這樣問題情境的驅動下,產生強烈交流的沖動,思維活躍。
“要比濃度,不能只比藥液。”“要選濃度大,不能只看藥水。”“必須算出藥液占藥水的幾分之幾。”(全班達成一致意見)“我可以用除法算出三種藥液分別占藥水的幾分之幾:7÷20=;13÷50=;9÷25=。”“比較三個分數的大小,誰最大就選誰。”
師追問:“能直接比嗎?該怎么比呢?”
“把它們都化成小數再比。”“把它們的分子都化成相同的數再比。”“先通分后比較大小。”
師:哪種方法最簡便?
生:先通分再比。
生:①;②;
③。
因為<<。
所以選③號濃度最高。
師又追問:“為什么這么好比呢?”
生:因為它們的分母都是100。
這時,教師水到渠成地引出并板書課題:百分數。
之后教師不失時機,助推一把火,問:“對于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百分數有什么用?”(師提煉并板書:用途)“什么叫百分數?”(板書:意義)“分數與百分數有什么不一樣?”(區別)“百分數要怎樣讀?怎么寫?(讀寫法)”
……
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表現欲爆發,思維活躍,發自內心地、愿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和同伴們共享。學生們不但明確了學習目標,還達到了共同構建知識體系的目的。教學有著事半功倍之效。
2.智慧調控過程,造就交流議境
當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心求通而不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時,教師就要制造“議境”,成為課堂進程的調控者,適時應變,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質疑、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達到知識在交流中被主體內化。
例如,在筆者教學“840÷50”的簡便算法中,有的學生認為余數是4,有的學生認為余數是40,筆者不急于直接裁決,而是把兩種答案的學生分成正反方,各自分組討論,商量對策,開始了小小辯論會。
正方:“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10,商有沒有變?”
反方:“商不變。”
正方:“那余數就是4呀!因為我們利用簡便方法,把被除數840和除數50都除以10,就變成84÷5。”
反方:“根據乘除法關系驗算,16×50+4=804,不能等于840,而16×
50+40=840,正好等于被除數是成立的。”
這樣驗算結果引起了正方同學的思考,反方不失時機地闡述道:“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10后,看成84÷5時,余4個一,余數是4,但在840÷50中,余4個十,余數是40。”
正方同學終于信服了,完整地描述:“在商不變的規律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幾倍,商不變,但是余數也隨著擴大或縮小幾倍。”
……
這種議境的制造,使學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各自萌發了獨特的見解并相互啟迪,經歷了一步步的爭論、質疑和解惑,學生在交流中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暢所欲言,表達對數學問題的認識。
3.善用“意外”生成,感悟交流價值
(1)巧用“錯誤資源”,挖掘交流潛能。教師要適機捕捉住“錯誤”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大膽地暴露學生的思路,引導其進行思考、質疑、爭辯和碰撞。在交流中,學生經歷從錯誤到正確的二次思維過程,在反思中察覺錯誤,弄清問題,體會、分析錯誤原因,獲得新的啟迪,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新的契機。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后,一部分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分辨不清,互相干擾,張冠李戴,導致簡便計算錯誤率高。于是筆者出示25×12讓學生練習,搜集錯誤解法。
錯解:
①25×12
=25×(4×3)
=(25×4)×(25×3);
②25×12
=25×(10+2)
=25×10+2;
③25×12
=25×(3+4)
=25×3+25×4;
④25×12
=25×(10×2)
=25×10×2。
筆者把以上4種錯解投影展示出來,再把握教學契機,引導學生交流反思錯誤原因。
生1:第①種是錯誤應用乘法結合律,多乘了1個因數25。3個數連續相乘,只改變運算順序,先算25×4湊成100,因數的個數不變,只有3個。正確解法應該是:(25×4)×3。
生2:第②種是錯誤應用乘法分配律,2沒有與25相乘,要算10個25加上2個25合起來才是12個25。正確解法應該是:25×10+25×2。
生3:第③種錯在3+4只等于7,而 12要分成8與4的和或者3與4的積。
生4:第④種也錯在改變了題意:12要分成10與2的和,而不是積。
這樣,筆者讓學生交流剖析錯誤產生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在糾錯中獲得了新的認識。接著,筆者又“將錯就錯”:如果要按照上面錯解,應該怎么改編各自題目呢?
①改成:25×12×25
=(25×4)×(25×3)。
③改成:25×7
=25×(3+4)。
④改成:25×20
=25×(10×2)。
此時筆者巧妙利用錯誤,“將錯求正”,再讓學生交流改編題和原題對比的異同點,不僅使學生牢固掌握了乘法運算定律的內容并會靈活運用,還為學生營造反思創新的思維空間。
(2)善于“節外生枝”,收獲交流成果。數學課堂中會遇到很多“意外生成”。教師要用教學智慧去引領學生“節外生枝”,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活動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智慧得到增強、思維得到碰撞、情感得到通融。
例如,在教學完百分數后練習讀數,全部學生都讀正確。有一位學生隨口說道:“哇!100%。”筆者追問:“你是怎么理解100%這個數的?”
“100%表示把讀數總人數作為‘1平均分成100份,正確的是其中的100份。”“100%表示讀數正確的人數占參加讀數總人數的100%。”“回答的正確率只能小于或者等于100%,不能大于100%。”
……
利用意外資源,節外生枝,激發學生交流熱情,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對100%這個特殊的百分數能深入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往縱深發展,又可培養學生言之有據的交流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總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導,激活學生思維,為讓學生交流得更主動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土壤,使其生根發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 琳.勤問樂建,成就生態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4(17):90.
[2]牛獻禮.《認識百分數》教學設計和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2(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