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 張歡
【摘要】《中國制造2025》的有效實施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高職院校正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的搖籃和基地,因此高職院校要怎樣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成功對接“中國制造2025”,培養出能服務于中國制造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更好地發揮服務社會經濟的功能,完善現代高職教育體系。這個問題值得高職院校積極探索,也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 技術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養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綱領的提出,是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本文主要探討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如何界定,高職院校如何擔負時代重任,培養出符合“中國制造2025"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內涵歷史界定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而人才的培養要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人才的要求、規格、標準也在不斷更新和調整。21世紀以來,從早期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到后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定位,人才的規格、層次和要求不斷提升。
2000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提出高職教育要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高職教育要培養出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職教育要培養出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發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提出,要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201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在全國建成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培養1000萬名高技能人才”,。
二、“中國制造2025”中的人才內涵界定
《中國制造2025中指出了十大領域和五大工程,為“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定位指明了方向。十個領域分別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五大工程分別包括: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從十大領域和五大工程中我們看到這樣幾點特征和對人才的要求:
(1)產業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的邁進,因此人才需求由淘汰低端制造工人向高端制造技術人員轉變。
(2)信息化和制造業緊密結合,需要培養出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對智能網絡有高度理解和運用能力的人才。
(3)重視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發展,如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需要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科學研究能力的人才。
(4)大力發展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綠色制造工程,需要培養出具有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節約型人才。
(5)推動創新型產業的發展,需要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時又有工匠精神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總的來說,“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是具有厚實的理論基礎、多元的知識體系的,具備協同、自主學習等綜合性能力的復合型、智慧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思考
(一)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
“中國制造2025”綱要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定位為智慧型、復合型、發展型、生態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對高職院校來說,這種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很難實現的。因為現有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入學基礎差、學習能力慢、自主意識弱,要想在有限的三年學習時間里把學生培養成符合“中國制造2025”的優秀人才,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高職教育必須實事求是地理性思考,正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既要保證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發展型,生態型技術技能人才,又要因材施教使部分拔尖學生成為具備智慧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高職院校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跟上“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要求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要求不斷提升,檔次不斷抬高。針對十大領域和五大工程的相關專業也要逐步建立和開展,但是新的領域和專業都是高精尖的行業和專業,需要高精尖的配套建設,這種建設既包含“硬”建設也包含“軟”建設。其中“硬”建設是指學校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相關專業的實訓室建設,3D打印、數控設備等先進的設備器材的引進,數字化,信息化的互動教室建設,各種的創新實驗室和培養學生人文情操及綜合素質的活動空間建設等;“軟”建設是指配備與課程相配套的教學軟件,實訓室配套軟件,創建互聯共享的教育資源和服務平臺,還有從行業和企業中引進高端技術專家和優秀工匠技師,作為兼職教師來補充校園人才隊伍建設。
(二)創建高職院校工匠文化,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創造、精益求精的理念、以及用戶至上的卓越服務追求。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的,需要受到周圍有工匠文化氛圍的熏陶,工匠文化環境的渲染。所以高職院校要想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須創建一個具有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的校園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讓學校自上而下的的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都能在處處都有工匠文化的工作和學習環境中不斷感悟、不斷修煉,不斷完善和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胡斌武,葉萌,朱靜然,肖韓,“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狀與新要求[J].經營與管理,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