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芳

[摘 要] 實施創新教育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寬松的學習情境,打通學習領域與生活世界的通道,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展開合理想象,在創新性學習中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 創新思維;創新實踐能力;語文教學
創新思維是“互聯網+”時代人類重要的思維品質。創新思維根植于兒童原始的表象思維,孕育于創新體驗之中,外化為創新能力。小學階段,隨著兒童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初步抽象(邏輯)思維轉變。隨著具體表象逐漸蒸發為抽象概念,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夠混同現實世界與想象世界”的直覺思維能力以及好奇心,都將逐漸鈍化甚至消失;而這些融合了創新思維特質的先天經驗,正是“互聯網+”時代創新型人才應該保有的典型的思維特質。因此,如何保持并發展學生“以好奇心和想象力為基本特征”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小學中高年級階段需求探索解決的一個重要的領域。
筆者認為,實施創新教育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要營造有利于創新思維培養的寬松環境,著力通過多樣化言語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創新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創新精神萌發。
一、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小學生對老師有天然的親近感和敬畏之情,但是過分嚴格的教育也會約束兒童的天性乃至創新思維的生長。經驗表明,只有尊重兒童的發展意愿,營造寬松積極的學習情境,才能點燃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的火花,才能激活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新力;只有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引導他們提出新問題新想法,才能促創新思維的萌發成長。無獨有偶,美國教學論專家斯滕伯格曾指出:“當教學和評價強調創造性能力時,就是要引導學生創造,發明,想象,設計,展示,假設或預測?!币虼?,教師要營造寬松的學習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開展“想象,設計,展示”等言語實踐活動,以此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
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在教學《長城》時,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接受模式,設計了“我是小導游”的成果匯報展示環節,組織學生在活動前分組研讀課文,從“長城的形態氣勢”“長城城墻的構成和作用”“我們對長城的情感”等角度撰寫導游詞,再收集與長城相關的圖片,整理制作講演PPT,最后在課堂以“小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長城。這樣,通過課前指導、任務驅動和鼓勵性評價,有效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點燃了創新實踐的思維火花,使課文學習轉化為情境體驗和成果展示交流,形成了積極向學、敢于創新、樂于分享的良好學習氛圍。在此基礎上,筆者根據“導游”講解進程和課堂氛圍,及時增設“我向導游提問題”的環節(問題設計為:聽了導游的精彩解說,作為游客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呢?每組限提一個問題),進一步促進導游與游客的有效互動。游客提出的代表性的問題有:“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些中外游客,特別是名人游覽長城的留言題詞嗎?”“保護好長城,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呢?”“在太空飛船上看到的長城是什么樣子呢?”“像長城這樣的偉大工程,我國還有哪些?”這些問題的提出,既強化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也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萌發與生長。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探究是人類的天性。對于不確定的未知領域,人類既懷有本能的恐懼,也懷有美好的期許,希望通過探究而獲得新的本領。對還沒有超越懵懂本能的兒童來說,更是如此?!盁o知無畏”的無意識心理狀態使他們具有學習新知識、探究未知領域的強烈欲望,這是培育創新思維的最佳時期。然而,文字符號組成的靜默知識總是以相對抽象的形式呈現出來,這與小學生主要依靠表象思維來感知世界的學習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善于打通學習領域與生活世界的聯系通道,善于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在創新性教學實踐中,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因此,筆者在教學《爬山虎的腳》 課文時,回歸生活世界,選用了直觀教學法,幫助學生打通言語經驗與生活世界的聯系通道。筆者在課前采了些爬山虎的實物,在課堂上呈現,讓學生觸摸觀察比較,用自己的話說出爬山虎的莖、葉特點,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作者描寫爬山虎莖和葉的句子,兩相比較對照,看看作者寫的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師生交流,再結合插圖,圖文對照,深入感受作者的言語智慧。在交流過程中,筆者歸納出這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1.描述爬山虎葉子的形狀。2.描述爬山虎“腳”的形狀,說說它攀爬(生長)的動作。為了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教師在學生品讀、賞析作者用詞準確性的同時,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爬山虎的“攀爬(生長)”的過程,配上富有感染力的畫外音。視覺形象與聽覺感受完美融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器官感受能力;學生在探索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以及作者的表達方法。最后,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小練筆:觀察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把生長過程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再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
文本是人類經驗智慧的語言留存,富有意義的言語系統。教師要善于把握文本的寫作特點,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身體感受,以此進入語言營造的意義世界中。小組合作學習中,一般選用有一定組織能力、品學兼優的學生做組長。用心之處,在于能夠使合作學習順利開展,使學困生能夠參與其中并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例如,學習課文《白鵝》(第13課)之后,筆者設計了前后相連的兩個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一是編制《白公鵝》(第14課)自讀導學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四人一組”合作完成表格(中括號里的內容為教師“預設”;呈現給學生的是空白),然后組織課堂答題。競賽規則是:教師隨機抽出兩個小組,開展四輪答題競賽。每一輪,由組長先派出一名隊員,教師從表格中隨機選擇一個角度出題,要求選手迅速給出答案及答案在課文中位置。此后,教師當場亮出分數。四輪答題結束,累計總分,進入第二個比賽環節。
二是出示描寫白公鵝步態的句子:“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毙〗M合作表演白公鵝走路的動作,理解“慢條斯理”這個成語的含義,體會白公鵝走路時的特點。這樣,通過小組競賽、合作扮演等互動學習形式,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綜上所述,實施創新教育應創設多樣化的互動式學習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用知識,從而在創新性學習中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30.
[2]Robert J.Sterberg.思維教學:培養聰明的學者[M].趙海燕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86.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