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志偉
摘要: 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是學生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也引領著學生如何正確做人。所以,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既要重視語文形式的學習,又要重視語文內容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真正地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關鍵詞: 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探討
德為素質之基,為人之本。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礎的、也是最永恒的話題。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滲透德育,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必須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把教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和實施德育統一起來,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就是教師憑借小學語文教材,發揮自身優良品德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結合學校中的各種語文活動來進行。下面本人就這一問題淺談一下德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創設情境
教學課文應該以與課文相適應的情感介紹資料,模擬真實情境以制造氛圍,使學生似身臨其境。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無法得到再現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利用一些藝術的手段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把它直觀再現在學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發教師所期望的情感。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課件呈現“地球”圖片,在品讀“生態災難”時,想象你看到的畫面,再播放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嚴重威脅,激發學生“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母親”的情感,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自然就達成了統一。這就是教學與德育的統一。
二、榜樣學習
品德基礎的建立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榜樣的磚塊一天一天鋪砌起來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過《去年的樹》等課文進行誠信的教育;通過《萬里長城》、《秦兵馬俑》等課文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過《爬天都峰》等課文進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三、比較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應該譴責。比如《中彩那天》這篇課文在記敘父親正面臨一個道德難題時,采用了對比的寫法,把父親開著獲獎的奔馳車緩緩駛過擁擠的大街時的表情跟父親撥通庫伯電話,說出真相時的表情做了對比,他讓我們懂得一個人要誠實、守信用,不貪圖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誠實,講信用,這是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的財富。這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四、通過寫作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寫作教學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讓學生懂得,要寫好文章,不僅要有好的語言素質和寫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作文命題要切合學生實際,使之有話可談,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勸人改過。許多學生在日記中針砭假惡丑,贊揚真善美,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愛美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寫日記中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
五、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書有好壞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比如:給學生推薦童話故事《愛的教育》它會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愛,懂得做人不能嘲笑他人,應該關心別人,還懂得做人要樂觀、要堅強……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教你如何做人,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六、布置好作業,適時德育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僅靠課堂是不夠的,還要通過一些適量的作業來滲透。作業有多種形式,可以是閱讀資料,可以是作畫,可以是觀察等。比如,在學完《搭石》一課后,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課后去用心觀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圍的人、事、物,去尋找、去發現他們的美。等到作業交流時,他們會踴躍發言,有的說:我發現了班里同學身上的美,他主動幫同學修好了椅子。有的說:我發現了校園里的美,校園里的紙屑不見了,垃圾不見了,這是同學們共同維護的結果。有的說:我發現了媽媽身上的美,媽媽每天給奶奶喂飯、捶背、擦身子,以后我也向媽媽學習,一樣孝順老人……就這樣,一個簡單的作業,德育的滲透輕松地完成了。
七、認真鉆研教材,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要想上好每一節課,課前就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認真鉆研教材,抓住重點。小學語文課文大多選取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無私、心靈高尚,剛正不阿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筑美,詩句音率美的古今詩歌等。它們以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美,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去年的樹》一課,主要通過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共四次對話,分別展現了小鳥與大樹的約定、與樹根、與門先生、與小姑娘詢問并尋找樹的不同場景。此課情深意濃,帶著些許傷感色彩,贊美了高尚的、令人蕩氣回腸的友情。在課前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尋找到課文教學的德育滲透點,引導學生進行場景表演,并在小鳥望著燈火內容時配上音樂,讓學生自然地走進課文,深深地感悟到小鳥與樹的令人蕩氣回腸的友情。與此同時學生們也受到了感染,深深地懂得了友情的可貴,更加珍惜同學間的友情。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總之,我們要通過語文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把學生潛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來、發揮出來,把德育滲透在聽、說、讀、寫的各個環節,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之和諧統一,讓學生在接受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體會作品的內在,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達到傳文受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