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貴
摘要: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提問,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緊跟教師的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由此可見,課堂提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策略
高中數學是一項思維性和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并且高中大部分學生數學思維不夠完善,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對此教師就要有目的、有規劃地創設合理的數學問題情境;并且抓住文章重點,以學生生活實際和周圍事物規律為出發點;同時問題情境創設要有新意,結合拓展知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地得到啟發和思考,同時也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通過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巧妙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設問,更好地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目的,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當前數學課堂中提問的不足
(一)課堂提問隨意
我們部分數學教師在備課時對課堂提問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認識到課堂提問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因此,對于課堂提問環節的設置,缺乏系統的準備,在課堂提問時,導致目的不明,隨意性強,讓課堂提問流于形式。還有部分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效果,對課堂中的提問難易度把握不夠,表現在提問時或易或難,對于那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學生回答積極,課堂氣氛熱烈,但這種表面上的熱熱鬧鬧卻不能阻擋這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根本沒有激活學生思維,提問也根本沒有起到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問題的目的;而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思維的跨度太大,學生無從下手,很難全面、正確地回答,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逐漸喪失學習的信心。
(二)提問過程殘缺
現行的很多課堂提問,僅僅滿足于讓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只要學生回答正確就萬事大吉,提問過程也就基本結束了。從課堂教學的效率的角度看,這的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其他內容的教學,但卻使得課堂提問缺乏了最關鍵的環節,那就是針對問題的師生互動,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教師對學生回答過程中好的地方和不足之處的評價,時間一長,容易導致學生過分注重結論,忽視知識產生過程的學習風氣,不利于學生形成嚴密的數學邏輯論證的習慣。
(三)提問缺乏實效
我們的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沒有契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區”,所提問題過分籠統,不能激活課堂,優化學生思維實效性不高。
二、提問的策略
(一)增強趣味性
俄國教育家烏辛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較好地闡釋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時,要特別注意情境創設的趣味性,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新鮮感。如在“二分法”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問題:中央電視臺幸運52欄目有個猜價格的游戲,你有辦法快速猜準價格嗎?當這一問題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之后,我們可以立刻再拋出一個小游戲:讓學生互猜生日,看誰用的次數最少。如此設計問題,趣味性強,學生積極參與,求知欲和學習欲望都得到了滿足,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之中感知數學、學會數學。
(二)注重探究性
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探索是教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就沒有發現。如果學生親自參與了探究活動,那得來的知識既難忘,又深刻,還充滿快樂的回憶。探究性學習本身也是我國此輪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時,應該注重問題的探究性,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方法和理念。
(三)提倡開放性
具體來說,我們的教學問題又可以分為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就是答案唯一的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回答“是不是”和“對不對”,一般來說,對于師生之間有意義地交流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開放性問題則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體會和認識來給予回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較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概括、推理等思維活動,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時,提倡開放性的問題,力求避免封閉性的問題。如我們學習“向量數量積”時,教師應該問“你如何理解向量數量積的?”而不應該問“向量的數量積是向量嗎?”若還想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簡單評價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問“你今天從課堂上學到了什么?”當然,我們說提倡問題的開放性并不是說學生可以隨意說、任意想,而應該控制好問題的范圍,使學生有明確的思維方向。如果我們一開始設計的問題范圍偏大,可以在追問過程中縮小范圍。如何實現開放性與正確答案之間的平衡,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
(四)體現層次性
要求我們設計的問題應該呈現出序列性,由淺入深地逐步展開。低水平的問題一般為記憶性、理解性的問題,而應用性、綜合性、分析性和評價性的問題則屬于高水平問題。低水平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力的提高,也是學生掌握高水平思考技能的基礎,而高水平問題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數學方法的理解,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時,應該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提高教學問題的水平。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精心設計教學問題,讓學生在認知沖突的驅使下,產生探究的欲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不停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一步步地走向數學成功的殿堂。
總之,與其說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不如說它是一門教學藝術,需要教師從方方面面去注意、去把握。想要做好一節高中數學課提問環節的設計工作,不但要注重問題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更要把握好提問的過程、角度、方法以及表達方式。而這一切都需要廣大的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改進,最終才能完善課堂提問這門教學藝術,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要求,更好地提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