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旭紅
摘要:當前教育環境受到新課程標準的影響,已經逐漸開始從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創新型教育理念,更加具有時代,且符合學生們的學習需求,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小學數學課堂由于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較深,一直是學生們提升自己整體成績的重要途徑,所以多數情況下還延續著傳統教學方式。所以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中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開展有效教學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國家最新發布的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科中明確指出想要讓數學數學提升效率不能單單依靠模仿學習和強行記憶,必須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才能讓學生們有效提升數學學習效果。教師應該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和教學經驗將教材中的內容重新建造,并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數學學習任務。迅速實現傳統課堂變革是當前學校改變自己傳統教育機制的重要途徑。
一、合理分析課堂主體
(一)學生背景知識分析
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期間,一定會對數學當中蘊藏的背景知識產生興趣,好奇數學知識的來源,但是當前的教育體制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數,教師很少去介紹數學知識的背景,所以學生也無法根據數學背景來重新構建知識,也無法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小學數學教師在對數學背景知識進行分析時,分析的不僅僅是學生們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從而來幫助學生們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在學生們學習新知識時還要介紹對新知識學習有不利影響的背景知識[1]。
(二)學生學習思維方式分析
以實際教學為例,在幫助學生們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內容,首先讓學生們回想起曾經學過的體積單位表達方式,之后將事先準備好的教學工具小塑料塊展示出來,四個塑料塊其中三個分別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讓學生們通過眼睛分析剩余的塑料塊體積大約有多少,然后讓學生們將這三個塑料塊自由組合,得到不同的長方體,并記錄它們的體積,在這個基礎上先通過自己的學習能力概括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在實際教學階段,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學生們在估算長方體的體積時沒有按照教師預想的體積表達方式估計,而是說這個長方體長多少厘米、寬多少厘米,完全和教師事先預想的教學思路背道而馳,導致教學過程出現嚴重紕漏,教師很難將教學內容拉回正軌,其次學生們在記錄塑料塊數據時,很多學生都僅僅記錄了塑料塊的個數,嚴重影響了正常教學進度,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明確課堂主體是學生,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們的思維方式,不能僅僅依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設計教學內容[2]。
二、合理選擇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身上影響著最終的教學效果,根據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的教學特色、學生們的思維方式來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并且還要保證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更好的開展數學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比如,在進行求平均數的課程學習當中,教師們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第一,通過實際案例讓學生們將統計作為教學基礎,從而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第二,學生們應該將自己曾經學習過的知識合理調動起來,幫助自己迅速解決和平均數有關的實際問題;第三,學生們應該能夠熟練掌握平均數,并且將平均數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讓學生們能夠感覺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以解決自己在生活當中遇到的各種數學問題。為了讓教師完美實現以上制定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階段,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們開始夾花生比賽,因為是學生們自己參與比賽當中,所以擁有很高的活動熱情,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理解在不同情況下,學生們夾出的花生米平均數量來決定誰是最終贏家是非常公平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們了解到平均數學習的必要性,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3]。
三、正確的教學效果評價
想要知道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既定教學目標,就需要在教學結束之后進行整體評價,判斷教學效果。開展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讓教師能夠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在這堂數學課上進行知識學習時的心理狀態,明確他們是否在這次教學過程中獲得了應得的學習成果,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障礙,從而幫助教師準確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在下一次制定教學目標時能夠有科學合理的數據對比來幫助教師制定教學計劃,通過教學評價也能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也可以更好的明確教學目的[4]。為了更加完整正確的開展教學評價工作,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選擇合理的問題,不能過于追問學生們學習到了什么知識,比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對這堂課的學習有什么感覺?”通過這種問題讓減少學生們被調查的壓力,輕松回答問題,教師通過觀察最終學生們反饋的調查結果,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感覺這堂課很開心,另一部分學生感覺這堂課不開心,還有一部分學生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將調查后的結果制作成統計圖發布給學生,并設置一些數學問題,采訪不開心的學生不開心的原因,在下堂課注意不要讓這種問題發生,采訪開心的學生為什么開心,在下堂課繼續延續這種優點,對于無法清楚表達自己情緒的學生,教師要尤其注意是否有情緒表達方面的障礙,通過這種方式,既讓學生們鞏固統計學知識,又了解到學生們的課堂學習狀態[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想要提升教學有效性,不光需要學生們積極參與教師布置的教學活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還需要教師轉變自己的傳統教學理念,使用新型教學手段,充分了解學生們的學習需求,從而幫助學生們更好的開展數學學習,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向衛華.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有效性[J].速讀(中旬),2015,(3):214-214
[2]張倩.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有效性[J].新課程·中旬,2017(5):194
[3]陳順舟.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有效性初探[J].考試周刊,2016(28):86
[4]劉瑛.小學數學教育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J].發現(教育版),2016(6):87-87
[5]孫江舟.小學數學課教學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