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豐標
摘 要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國內各地區經濟均得到了飛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由計劃體制經濟向更為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這一大的前提之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特別是高精尖人才。市場經濟體制之下,社會分工產生了明顯變化,鐵飯碗已經被打破了,學生需要在市場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學校不再包分配,市場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給新時代之下的學生們很大的挑戰,單一工作技能不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他們必須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有更強的自主學習精神,才能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 職業導向 高職院校 繼續教育
0 前言
職業導向下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是一個大的課題,同時這更是一個時代的新課題。傳統應試教育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一帶一路”概念的提出,要求新時代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大量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自發學習精神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更要有更高更遠的國際戰略思維,在不斷學習深造中更新自我,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強國,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創新和應變能力。
1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有利條件
1.1 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是黨和政府重點關注的事情,因為這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社會主義崇高理想、關系到人民利益。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中國經濟進入了快車道,各地區經濟全面發展,中國不再是十幾年前的落后社會,大集體式的落后生產力,人們在集體沒有個人的價值體現,生產能力低下,生產設備老舊,國家創造財富的方式落后,在這種情況之下,學校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學生畢業,只要按照分配到某個工作單位,聽從領導的安排,就可以了,不需要進行任何技能、知識的提升,可以在一個集體里混日子、混時間。而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這種情況將不再發生,市場的自由選擇催生了人才的競爭,掌握單一技能的人,缺少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將會被社會所淘汰。這些都是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關注的事情,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說過: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創就業多樣化的同時加大對國家緊缺型人才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李克強總理也提出現階段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發揮我國巨大人力優勢,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之舉,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把職業教育辦好做大。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為響應國家號召,紛紛出臺了適合地方實際情況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鼓勵措施,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下,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制度會越辦越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貢獻。[1]
1.2 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制度正趨于完善
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制度正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趨于完善,大量的優秀高職院校團隊也正在逐漸加入繼續教育的隊伍中來,大量的優秀教師正在涌現,新的教育制度之下,教師團隊已逐漸制定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課程,大量的實用性技能被推廣,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可以實際解決很大的人才缺口,以促進社會發展。
1.3 良好的硬件環境為高職院校繼續提供了便利
我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重視教育工作的發展,為了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社會,所以把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放在了首位,政府部門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是一種體現,每年大量的財政資金投入到教育事業,建設基礎校舍以及教職工宿舍、為原有學校及新建校舍建立大量配套設施、為學校投入大量教學工具硬件及軟件部份,互聯網經濟之下,為學校投入大量的互聯網硬件資源等,從以上方面,體現了政府對學校的投入力度和決心,良好的硬件環境,使得學校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展開,政府為培養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扶持。[2]
1.4 全國性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對人才的巨大市場需求
在“一帶一路”思想體制之下,全國性區域經濟增長達到了歷史新高,經濟增長帶來的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利好,促使中國社會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實踐深刻印證了“一帶一路”給我國各地區經濟帶來的顯著變化,同時也逐步看到了改革的成效,可以說“一帶一路”從提出概念到今天的實際發展情況,都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確保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執行,確保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點,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才在“一帶一路”思想體系之中,尤其重要,一切都是以人為本,沒有相應的優秀人才的儲備,任何遠大的計劃,都將是紙上談兵,人才機制落地,才是重中之重。[3]
2高職院校繼續教育面臨的風險與困難
2.1 對高職院校繼續教育重視程度有待加強
在中國,人們往往對全日制大學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給予重視,而對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則不太重視,這種市場并異化的偏見,影響了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學生的就業和熱情,但實際情況中我們不否認全日制大學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較強,但是是全日制大學中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一定全都是高分高能的學生,有些學生憑借高校畢業證,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薪資高的工作做不好,薪資低的工作又不想做,這樣工作態度就嚴重制約了學生本身的發展。而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往往會從一份職業的最底層做起,一步步穩中求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無論是全日制大學中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是高職院校繼續教育中培養的學生,都是新時代國家的資產,社會應給予一致的對待,在學生擇業的時侯不能有任何偏見與歧視。[4]
2.2 高職院校繼續教育運行模式沒有完全市場化
在目前國內教育體制改革之下,我國有很多院校都已成立學院下屬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學院,但是從下屬單位人員體制與編制上來看,新成立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并沒有完全獨立于原有母校,存在嚴重的隸屬關系,負責管理新成立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教職人員,仍是原學校的人員,在薪資制度上也保持原有等級不變,導致教學沒有積極性,教育學生過程中有的教師更是沒有嚴謹的教學態度,完全不重視教學質量,這就嚴重地影響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發展,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5]
3完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相關措施
3.1 要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認清發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重要性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展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強國行列,但是我們在國際上尋求的是和平發展,和諧共處,協作共贏的理念,只有世界安定,才能謀求發展。在整個世界格局中,中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是未來我們實踐過程中要堅持不懈推進的中心思想,回看自“一帶一路”思想從提出到今天各地區經濟的發展,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整個經濟建設的基礎,在國家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人才的培養是最首要的任務。所以,教育要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認清發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重要性。[6]
3.2 開發整合現有資源,包括民間資源,大力發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
以現有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學院的規模和數量來看,完全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以我們提出開發整合現有資源,包括民間資源,大力發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集結全社會的力量發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以達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3.3 加強隊伍建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應大力發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多多開辦適應社會的新知識、新技能的新學科,鼓勵社會的每一份力量參與進來,把培養人才當成是社會的重要責任,這里指的人才,并不是剛剛步入學校的學生,還包括已經工作的職員、家庭主婦、退休人員等等,讓每個人成為終身學習的從業者,這為提高全民素質,大力發展社會經濟,起到了基礎建設的作用。我們經常談到國計民生,只有全民素質提高,才可以使社會進步,從這一層面的高度來看,大力發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這是關系到中國社會進步的頭等大事,在高職院校繼續教育中,可以學習到更適應職業發展的新技能,可以學習行業相關的其它知識,也可以為了提高自身水平而學習新技術,讓每一個在中國社會中的成員,都能感受到終身學習的樂趣。
4結語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環節薄弱,培養不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大量人才,那么這個國家也毫無希望。中國正入于經濟發展的騰飛階段,經濟增長、社會發展都需要大量的合格人才,而人才從何而來?這就需要教育體制催生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無論是脫產式教育,還是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在現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份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培養出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全能型的人才而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葉華喬.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6.4(3):19-21.
[2] 左彩云.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師繼續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6.5(15):50-52.
[3] 劉進.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現狀及發展新思路[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7(10):141-142.
[4] 田克美,謝冊,劉俊英,邢迎春,劉紅玉.行業性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模式探索與實踐[J].繼續教育,2014.11(9):20-22.
[5] 杜瑜.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必要性與有效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7(32):174-175.
[6] 周瑋琪.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1(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