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烈榮 唐玏
摘 要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的到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也站在了新的起點。習主席對未來幾個時間段的規劃藍圖最核心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水平直接關乎社會和諧、直接體現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決定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關鍵詞 新時代 心理服務 體系建設
社會心理服務是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知識,通過綜合運用社會心理服務、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手段,來理順社會情緒,平和社會心態,引領價值取向,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防控社會風險,促進公平正義,構筑社會心理防線,有效維護社會穩定。這是社會心理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是需要發揮的作用,也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社會治理中的定位。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習主席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的肯定與期望同時也是對廣大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的鞭策和要求,更是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功能的明確與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是一句空話,在全面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過程中筆者就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這個問題談談幾點思考。
1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一直都是人們幸福感的來源。尤其是在物質文明發展到現有水平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精神領域的享受,就是通常所說的獲得感和安全感。但是從社會上一些生活現象和事故案件來看,由于心理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極端行為時有發生,社會心理服務還存在明顯短板,從當前建設現狀看,具有專業心理服務資質且具有實操能力的人員過少,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求,此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尤為必要。
一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隨著人們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個人素養明顯提高,這是文明進步的趨勢。社會治理不再是停留在原地踏步,也應該與時俱進,創新手段。如何應用心理學原理做到“心服口服”,需要探索掌握新的方法,新的技巧,來適應新的社會體制變化,化解新的社會矛盾,是廣大社會心理工作者應當承擔的責任和任務,應該說是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同時,需要社會心理服務行業和隊伍,積極研究探索適應社會治理需要適應社會穩定需要的社會心理服務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二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人口能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的比例并不大,部分人還長期處于心理亞健康而不自知,還有有精神疾病,包括焦慮、抑郁和強迫癥等,正在接受專業治療。新時代的到來,表明社會發展又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應該具備新時代應該有的水平。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穩定持續向好發展,物質文明建設突飛猛進,但是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必須在短時間內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使之與物質文明同步,為物質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三是服務社會的民生工程。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往往來源于基本生活條件和個人心態。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心情,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民生工程的根本宗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就是針對人民心理健康問題而設立的相關機構機制,因此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好就是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從而引導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2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策略
目前運行的心理服務體制還是傳統的供求式,在心理防護方面還不夠主動,大部分都是在求助者需求時開展心理疏導而很少有主動預防的思維與策略。心理健康問題不是突發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積累所引發的心理異常。因此在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方面,最核心的理念應該是變被動為主動。新時代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水平的要求已經遠遠高于當前現狀和標準,對于下步建設基本策略做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形成全民共識。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受教育程度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部分地區接受教育普遍較多,但也還有少數地區接受教育還不夠全面,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識方面。導致了部分群眾對心理服務還沒有準確的概念,更談不上重視。因此,從人的認知入手,大力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擴大心理健康影響力,提升心理服務機構權威,大力發展各類心理健康服務,全面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與教育,形成全民共識是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思想基礎。
二是壯大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形成專業合力。目前的首要行動就是加強心理健康人才隊伍建設,普及應用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心理咨詢師培訓,表彰志愿心理服務行動,逐步形成學歷教育、社會教育、大眾服務模式。當前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管理還不夠規范,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距離專業化還有一定差距,教育方面首要要注重心理學知識學習,相關專業認證機構要進一步提高審核標準,確保心理服務工作者確實具備解決復雜心理問題的能力素質,從上到下合成網狀式的人才培養結構。
三是科學運用新媒體優勢,形成遠程服務。從社會發展趨勢看,當前新媒體發展迅猛,基本覆蓋了社會每一個角落,利用好這一優勢開展心理服務還未形成規模。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新媒體發揮作用更加明顯,但是其他區域也應該占領新媒體運用主陣地。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手提電腦中安裝心理服務平臺,共享心理健康常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可以實現的,并且投入小,見效快,更能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可。前提是仍然需要一批志愿者擔當起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知識宣傳普及這一重任,讓占有新媒體的人群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這一遠程服務功能。
3 新時代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應該把握的幾個問題
新時代的到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同時也應該從社會主要矛盾出發尋找新的手段和方法。社會心理服務其實就是社會對人民群眾所做的思想工作,主要是預防矛盾、化解矛盾、清除隱患。要防止搞成“面子工程”,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問題確保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正規化。
一要創新載體。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建設和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危機干預機制,作為綜治平安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措施,也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所以如何準確定位,找準社會心理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社會治理中的切入點和突破點,依托有效載體,切實發揮作用,也可以說是社會心理學界面臨的新的課題、新的思路和新的發展方向,從實戰的角度出發,找到社會心理服務的技能、技巧,讓所學習的知識進入實戰,應用到發揮作用的結合點或者是效果里,整體要求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對象和內容要接地氣,要有實用性。
二要抓好重點。對重大項目建設等特殊領域“一線預防”,對刑釋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員群體“立檔盯防”,對輟學未成年人、農民工、留守老人和兒童以及性格冷漠孤僻人員等弱勢群體“定責走防”。探索建立民情走訪調查機制、大眾情緒“預防、預警、預控”工作機制和政府購買服務機制,規范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流程。積極開展心理宣傳、咨詢,加強正面“引導”,結合網格化常態走訪,組織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等活動,幫助群眾及時了解政策信息,提高法律素養和防護能力,增強道德自律,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
三要“精準扶貧”。心理健康問題問題方面還存在大面積的“貧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同時也影響著心理健康水平,從精準扶貧角度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也屬于扶貧項目。社會中因心理疾病致貧的也不在少數。因此,全社會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加強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普遍開展職業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全面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著重抓好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下大力氣關注老、弱、病、殘特殊群體心理健康,精準幫扶偏遠貧困農村心理知識普及,加強“掃盲”工程,讓心理服務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干事創業的正能量。
參與文獻
[1] 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7.
[2] 朱敬先.健康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 陳少華,馬勇瓊.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悉[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