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雨
摘 要 2015年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強調要加強教育脫貧,實施幫扶行動。在此背景下,本文從精準扶貧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在聯系入手,得出精準扶貧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提供動力支撐,且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為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造血細胞的結論,并就此提出基于精準扶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精準扶貧 大學生 創新創業 高校
1 精準扶貧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的內在聯系
1.1 精準扶貧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1.1.1 精準扶貧為貧困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撐
一般而言,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開展受其在校期間所掌握的創新創業知識及技能的影響較大。通常情況下,當大學生在校期間掌握了充分的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后,其就會形成較為強烈的創業意識,并投入極大的積極性和熱情于創新創業活動中,而大學生所掌握的這些知識和技能,將為他們進行創新創業活動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這些學生連正常學習生活都存在問題,在從事創新創業活動中更是捉襟見肘。而精準扶貧政策能為這些貧困學生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指引,使其能獲得更多的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為其返鄉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說:
第一,精準扶貧政策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多種資助方式,為其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物質基礎。大學生資助工作是精準扶貧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教育扶貧的核心內容。目前,各高校緊跟精準扶貧工作的戰略部署,開展以“精準資助”為核心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為一體的大學生資助工作,確保每一個貧困學生都能夠獲得幫助。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貧困大學生解決了后顧之憂,為其提供了繼續在學校深造的機會,從而為其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物質基礎。
第二,精準扶貧政策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幫扶,為其提供自信、堅強和創新創業的內在源動力。在當前的高校扶貧工作中,大部分高校都已經認識到精準扶貧不僅包括物質扶貧,重點在于精神扶貧。因此,都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對學生物質幫扶的過程中,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自信、自尊、自立的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1.1.2 精準扶貧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撐
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最終落實到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實際行動中。農村大學生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力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鄉創業不僅能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而且能將先進科學技術與管理理念在農村普及,進而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現。同時,相比其他創業者,大學生返鄉創業也具有自身的優勢:首先,返鄉創業大學生擁有在學校掌握的創新創業的知識和技能,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和信息優勢,并且開拓了視野;其次,返鄉創業大學生對家鄉有著獨特的鄉情,對于家鄉事業的發展能投入更大的熱情;再次,返鄉創業大學生對當地的自然條件以及風土人情更為熟悉,結合在校所學的理論,能夠因地制宜,發揮當地的優勢,使得創業成功率大大提高;最后,返鄉大學生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具有較強的社會資本優勢,在創業過程中能大大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并且可以利用其人際關系打開市場,發揮農村社會資本網的優勢。
目前,在全國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與號召下,各地紛紛出臺各項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具體包括:
第一,創新融資渠道,在發展農業貸款保險等與創業資金相關的金融服務上給予政策傾斜。將大學生返鄉創業扶持資金真正落實到位,并且簡化審批流程;為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低息、貼息貸款以及財政反補等財政支持,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第二,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拓寬返鄉大學生對優惠政策信息的獲取渠道。不少地方成立了專門的創業指導部門,加強對返鄉創業的社會宣傳,包括對各項優惠政策的宣傳,讓返鄉創業大學生對優惠政策有充分的了解。
第三,出臺多項優惠政策,為大學生返鄉創業解除后顧之憂。為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各地紛紛在土地使用、稅收、用人用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在子女教育、房屋租用購買等問題上提供后勤保障,為返鄉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第四,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各地方政府根據創業項目需要,有針對性地以開辦夜校、周末班等形式加強對返鄉大學生的技能專項培訓;同時,針對創業大學生的需求為其安排畜牧、農林業技術人員進行對口幫扶;并協助創業企業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為新型科技企業提供人才保障。
1.1.3 精準扶貧能統籌各方資源,為大學生搭建良好的創新創業平臺精準扶貧政策下,高校、政府以及社會能夠發揮各自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使高校成為技術策源地,政府發揮“政能量”,企業釋放“催化劑”,①構建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政產學研協同合作的人才培養體系。具體來說:
首先,政府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中發揮其“政能量”,在政策上給予大學生創新創業各項鼓勵支持。在精準扶貧的契機下,目前,各地政府相繼開始制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訓練、實踐項目來幫助大學生開展創新研究和創業實踐活動;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對大學生創業在孵企業提供稅收、租金、工商證件辦理費用減免,小額擔保貸款,社保補貼,減少大學生創辦公司的注冊資金等相關幫扶政策;在注重應用創新的基礎上按照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入選學校、市、省、國家的不同級別給予不同等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鼓勵當地高校積極開展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表彰;對具有市場前景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跟進投入,以推進研究成果的轉化。
其次,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中發揮其技術策源地的作用,對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供精準指導。在精準扶貧政策下,高校結合本校學生創新創業的特點,通過全面建檔立卡,對貧困大學生自身情況和就業環境作出較為科學準確的分析,以此作為依據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精準就業指導,幫助其作出職業生涯規劃;開設有針對性、應用性強、順應時代需要的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能力發展課程,形成以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鼓勵和組織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類競賽,尤其是在精準扶貧的良好政策引導下,學校有更多資源和條件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并為優秀學生提供獎勵;同時,通過精準扶貧政策的資源整合,學校有更多機會同企業合作,為大學生尋求適合的企業共同孵化創新創業項目。
最后,企業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中釋放“催化劑”,實現政企、校企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戰平臺。隨著全國精準扶貧戰略的大力實施,全社會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都參與到這一歷史性的行動中。借此機會,企業資源,尤其是剩余資源,可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所用。尤其是在當前“共享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階段,大學生可以通過“共享經濟”的資源平臺進行創新創業嘗試,將理想變為現實。在此基礎上,實現政企、校企合作,企業發揮其市場運作的優勢,將其市場化運營融入創新創業資源平臺的運作中;企業向高校創新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包括提供低息或貼息擔保貸款或者以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才能作為無形資產提供信用擔保貸款;發揮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通過派遣企業優秀員工到高校擔任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實現校企強強聯合。
1.2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為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造血細胞
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性的科學工程,是直接關系到國情民生的重大項目。目前精準扶貧工作正處在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階段,需要全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創新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而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能夠推動扶貧方式的轉變,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1.2.1 大學生回鄉創業,為精準扶貧輸送了大量人才資源
近幾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各項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的政策,例如大學生“村官”,以及“三支一扶”等政策。這些政策的深入推進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就業方式的多元化轉變。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畢業后回鄉工作,尤其是選擇回鄉創業的大學生的人數也在逐年攀升,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精準扶貧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大學生的文化程度較高,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且風華正茂、年富力強,對工作有激情,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大學生回鄉創業是對自己創新創業能力的施展,同時,也是其響應國家號召,助力精準扶貧的體現。
1.2.2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能夠助推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貧困地區針對其具體情況構建長效的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機制。而大學生在學校這個知識最密集的地方所學到的創新創業知識和能力將有力地推動扶貧項目的孵化,推動精準扶貧的高效運行。
大學生返鄉創業可以將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為精準扶貧項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學生可以憑借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將自己的創新創業成果依靠孵化器優勢轉化為精準扶貧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應準確找到創新創業項目和精準扶貧項目的結合點,例如農業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農業產業技術發展方面進行轉化;管理類的學生可以在農業產業專業化管理等方面重點幫扶;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農業信貸供給等方面努力。大學生將自身的創新創業技能帶到農村去,為解決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怎么扶的關鍵問題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2 基于精準扶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正是由于精準扶貧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和諧共生關系,因此,構建相應的政策機制促進大學生創業創業能力的發展并且有效地轉化為精準扶貧的成果就至關重要了。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大學生基于精準扶貧的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2.1 構建校企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
第一,創新產學研協同教育機制,發揮企業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中的優勢。“產學研”結合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校應努力推進校企合作培養計劃,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平臺,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計劃、科技競賽支持計劃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企業參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第二,加速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在企業中的轉化,推動校企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互惠共贏。高校應加強和企業在有關創新創業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積極營造條件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的轉化,例如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和實踐,為學生創造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的條件。
2.2 高校加大對貧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
高校應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從思想上意識到加強對貧困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采取各項措施幫助貧困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
第一,重視對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對創新創業教師的教育和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從而使得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能隨著教師的理論和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得到科學的提升和積累。
第二,從合作企業中聘請有實際經驗的員工為大學生授課。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雙師型”教學管理模式,向企業聘請有實踐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工程師以報告會的形式來為學生講授部分有關創新創業的專業課,從而提升大學生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加強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的課程體系建設。聚焦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或突破對相關行業的發展帶來的重大影響,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教材篩選的依據;增設相應的創新創業課程,根據學生的選課情況設立選修、必修課。
參考文獻
[1] 張洺綺,王培,康月嬌.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實踐育人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144-145.
[2] 焦美蓮.“精準供給”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反思與應對[J].商貿人才,2018(3):184-184.
[3] 廉超,裴金平,蘇毓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對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策略研究——以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為視角[J].教育觀察,2017(2):50-52.
[4] 胡志洪,孫濤,潘文彬.大學生黨員在國家精準扶貧戰略中作用發揮機制研究[J].思政教育,2017(31):76-78.
[5] 梁軍,李南.精準扶貧與貧困大學生“雙創”能力發展的辯證關系——精準扶貧與貧困大學生“雙創”能力發展系列研究之一[J].高教論壇,2017(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