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紅
摘要:小學語文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工具。閱讀是為了更好的運用語言材料創作更好的作品,讀與寫是不可分割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材料,通過各種有效策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把讀寫結合起來,學有所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其他知識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 策略 途徑
0
小學語文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工具。語文學習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到讀寫結合。閱讀是為了更好的運用語言,運用語言創作出好的作品,讓讀者欣賞,只有把讀與寫結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把讀寫有效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語言文字的內涵,領悟作者的情感。在語文教師的知道下,小學生通過閱讀,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體會文章中蘊含的哲理與真諦,實現與作者、文章的“對話”。學生通過閱讀,在積累知識的同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學習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等。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還充實自身的寫作素材。
(一)在品讀中積累語言材料
學生在閱讀教材文本或課外書籍中,凈化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汲取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學生不能脫離語文教材的閱讀,多讀好書,才能積累優美的詞句,才能觸摸文中的那一抹深情,才能感知語言文字的精髓,運用時得心應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語言文化知識。語文教材及課外讀物中有許多名篇佳作,內含有豐富的寫作素材。許多教材文本在學生反復地朗讀和背誦中,把無聲的語言轉化成有聲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知識經驗轉變為已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領會了閱讀材料中遣詞用句深意、文章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及作者的巧妙構思。擁有了豐富的語言,就具備了寫作的基礎。
(二)在品讀中進行語感積累
把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力,放在語文教學的首要位置,小學生對文章理解的程度通過其語感就可以體現出來。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語感和閱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語感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提高閱讀能力。在教學《牧場之國》時,文中是這樣寫的:“碧綠色的低地鑲嵌在一條條運河之間”。句中“鑲嵌”寫出了低地與運河交錯排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進行理解。學生各抒己見,從多方面闡釋對這一詞語的理解。有的學生:把一個物體嵌入另一物體才用“鑲嵌”;有的學生:文中指運河和低地交錯排列著;有的學生:說明荷蘭環境保護的好,,不愧對“水之國”、“牧場之國”這一稱號等。學生在欣賞美文的同時,被異國優美的田園風光、和諧的自然景觀深深的震撼,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對“鑲嵌”一詞的深刻韻味有了理解、體會。
(三)在品讀中,賞析文章結構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作品長短不一,文體不同,作者的構思也不同。有的美文篇幅短,但語言凝練,構思獨特,細細品讀,在玲瓏剔透中,別有一番美,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在賞析之余,被作者巧妙的構思所折服,在悠遠的意境中讓小學生回味無窮。有的文章在故事情節安排上跌宕起伏,小學生被深深地吸引,感觸頗豐。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可以借鑒并運用,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在學習《父親的菜園》一文時,文中寫“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貧瘠的山坡上開辟出一處菜園,在山區開墾一塊菜地相當困難,家人覺得不可能,父親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抗爭,通過不懈努力,父親創造了荒涼中的奇跡。文章情節曲折生動,小學生可以學習借鑒作者這種寫作方法,教師也可以將文章構思與學生生活有機的結合,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提高其寫作能力。
二、在閱讀中習得寫作技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理解與欣賞教材文本時,不能把課文機械的、簡單的肢解,不能把學習目標僅定位在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能理解重點詞語,分析文章內容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細細細品味優美的語言,找尋文章的“點睛”之處,讓學生不但理解文章的內容,還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最吸引學生的是什么,給其留下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做到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一)研究怎樣寫出好題目
一篇好的文章題目必定新穎,別具一格,能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好的題目能給文章增添神采,能引人入勝。如《彩色的翅膀》講述了“我”和海島戰士小高在寶石島上發生的故事,贊揚了海島戰士們愛島建島、扎根海島的可貴品質,也寫出了海島戰士們生活條件的艱苦卓絕?!锻ㄍ鶑V場的路不止一條》這篇課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教師出示課文題目,讓學生思考、推測課文內容,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在整體感知后,根據文章內容,理解題目的巧妙之處: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離你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幫助人克服困難,當再一次戰勝艱難險阻、經歷了苦難后,通往廣場的路就又多了一條。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在學習課文中學到各種擬定文題的技巧和方法,并運用到寫作中。
(二)品讀中學到語言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示范性很強,值得小學生學習。文章語言優美,形式豐富,語言文采多樣,有比喻、擬人、對仗、排比等,在《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擬人“婀娜的舞姿”、“當水鳥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時,流水也唱和著”“把秋天比作一個穿著金色衣裙的仙女,她拿輕飄的衣袖拂去了太陽的焦熱”。有的句子別有寓意“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學生在細細品讀中理解、感悟、體會語句中蘊含的深意,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句的運用及表達方式;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推敲這些語言文字的精髓,學習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的,讓他們感受有些詞語、句子、段落語言的精彩并學會運用。
(三)模仿課文的巧妙構思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一些文章的構思?!睹利惖男∨d安嶺》文章結構“總——分——總”,按照時間順序抓住每個季節不同景象特點,介紹了小興安嶺美麗景色、豐富物產;《秋天的雨》文章以秋雨為線索,把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在一起,寫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學生在品味課文語言美的同時,體會出秋天的美好;《鯨》是科普類說明文,課文從鯨的形體、進化、種類和生活習性等知識,作者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爭吵》此文圍繞“我”和克萊蒂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寫了“我”的心理變化,通過描寫心理活動,寫出“我”雖明是非但卻愛面子,具有個性的“我”活活脫脫地展現讀者面前。
(四)研究作文結尾的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開頭和結尾必定精彩。文章開頭寫得好,能引起閱讀的欲望。結尾巧妙,能給讀者留有“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效果。教材中的課文有形式各異的開頭、結尾小學生可以借鑒并作為教學范本,開頭: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如:《我的“長生果”》、《梅花魂》等;從文題自然落筆《山中訪友》、《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等;揭示中心式開頭:如《頤和園》文章開頭寫出頤和園是美麗的大花園、《秦兵馬俑》開頭寫秦兵馬俑詩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有的在文章開頭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有的引用名人名言開頭等;有的結尾與開頭相呼應,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香港,璀璨的明珠》;有的直抒胸臆如:《搭石》《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有的結尾寓意深刻,給人以啟迪等。教師結合范本,指導學生寫作。
總之,學好語文,離不開讀和寫。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有效做到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好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盧麗平.在讀中學寫在寫中促讀——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8,(25).
[2]林玉婷.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8,(02).
[3]陸燕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模式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8,(06).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