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戈群
【摘要】本文論述閱讀教學的策略:忽略道理說教,切入詞句品讀;忽略抽象概念,切入問題質疑;忽略平淡導讀,切入文眼捕捉,從而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文本解讀 中高年級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54-02
在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針對文本進行自主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有不少教師并沒有摸準學生的實際情況,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實際需求,導致課堂中無效的提問過多,使得閱讀教學低效甚至無效。那么,如何改變閱讀教學低效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以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為導向,探索文本解讀的實際價值,應成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介紹以下做法。
一、忽略道理說教,切入詞句品讀
在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陷入道理說教的窠臼之中,學生聽多了,不但不服氣,而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中與其給學生講大道理,還不如帶領學生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尋找關鍵詞句,循著關鍵詞句展開品讀,領悟文本的核心價值。
比如,《祁黃羊》這篇課文講述了晉國中軍尉祁黃羊向晉悼公舉薦仇人解狐接任自己的官職,后因解狐病重無法接任,于是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師向學生正面引導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優良品質,講述做人的大道理,卻受到了很多學生的質疑。大家都認為,祁黃羊非常虛偽狡猾,他明明知道解狐病重無法接任自己的中軍尉一職,還要假惺惺地舉薦,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推薦自己的兒子。針對學生的質疑,筆者不再給學生講大道理,而是帶領學生展開詞句品讀,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國家安危這個詞語當中的“安?!眱蓚€字代表什么意思?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如果國家陷入危難,對祁黃羊來說意味著什么?在教師有目的的牽引下,學生對相關詞語展開了品讀——學生認為,“安?!眱蓚€字,代表著安全和危險,“安”就是百姓安居樂業;“?!本褪羌移迫送?。一旦國家陷入家破人亡的危險境地,對于祁黃羊來說,也將難以幸免。學生由此轉變了觀念,認為祁黃羊的兒子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沒有雄韜偉略,不能擔當中軍尉一職,那他也就是拿國家和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又從文本中找出了關鍵字句“慎重”“擔當重任”“壓根沒去想”。此時筆者追問學生:“你從哪里看出祁黃羊的‘慎重?”“你怎么理解‘壓根沒去想?”最后學生發現,如果祁黃羊真的是想要謀取自己的私利,讓自己的兒子繼任中軍尉一職,就沒有必要多此一舉,繞這么大的彎兒,反而會讓別人詬病他舉薦親屬的“虛偽”。在此基礎上,學生展開反思,認為祁黃羊之所以沒有直接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反而推薦自己的仇敵解狐,是因為他看好解狐的能力高于兒子祁午。由此,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和解讀,學生對祁黃羊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被他身上所具有的秉持公正、一心為國、襟懷坦蕩的優良品質所深深折服。
以上環節,教師沒有向學生說教大道理,而是緊緊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從有效的問題切入文本解讀,讓學生對課文展開了深入的品讀和反思,讓閱讀課堂變成了學生的思考場,提升了學生的理解力。
二、忽略抽象概念,切入質疑問難
在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上完課文內容之后,急于讓學生背誦字詞,歸納課文內容,條條框框都羅列得非常仔細。這樣做,看起來學生掌握得非常扎實,事實上,學生掌握的只是一堆抽象的概念,既沒有自己本真的理解,也沒有真正融入文本,獲得語文理解力。筆者認為,與其讓學生將抽象的概念背得滾瓜爛熟,不如讓學生從質疑入手,從文本中尋找脈絡和線索,深刻解讀文本。
比如,《九色鹿》這篇課文講述心地善良的九色鹿將落水者調達救上了岸,不求任何回報;結果調達恩將仇報,沒有信守承諾,將九色鹿的行蹤報告給了覬覦已久的國王。在教學中,教師大多會讓學生歸納:調達是什么樣的人?國王是什么樣的人?九色鹿是什么樣的人?并且反復強調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熟記文章蘊藏的道理:不要見利忘義、恩將仇報,不要唯利是圖、背信棄義。學生對這些道理也能夠倒背如流。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這些只不過是抽象的概念,只會讓學生人云亦云,對理解力的培養有害無益。為此,筆者欲擒故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調達被九色鹿救了之后,他是怎么表現的?他真的很壞嗎?2.調達竟然懂得感恩,又為什么要出賣九色鹿呢?3.調達為什么被稱為壞人?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在問題牽引下,學生開始尋找文本線索——“調達連連向九色鹿叩頭”,認識到調達在得救之后千恩萬謝,并許諾要做九色鹿的奴仆,終身受其驅使,這說明他并非不懂感恩。他應該不算是個壞人。文本中是這樣交代的“調達看了皇榜,心想發財的機會來了”,學生認識到,在面對金錢誘惑的時候,調達失去了自己的感恩之心,忘掉了之前自己許下的誓言。調達在獲救后雖然也懂得感恩,但那只是口頭表達上的感激而已,一旦付諸實踐,面對著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他就背信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這樣的人心口不一,隨時隨地可以背叛自己,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人。由此學生深刻認識到,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不是口頭上的感恩,而是能夠經得起誘惑。真正的感恩應該是要心口一致,正直善良。
以上環節,教師沒有將抽象的概念作為教學重點,而是從質疑入手,讓學生圍繞著“調達真的很壞嗎”等問題進行文本解讀,用學生的視角來進行本真閱讀,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其中,讓平淡的課文變得豐富立體,使學生的理解力也逐漸深刻起來。
三、忽略平淡導讀,切入文眼捕捉
所謂文眼,就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關鍵點和中心點,對學生理解文章內涵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喜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導讀課文。但這些導讀容易給學生造成誤解,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有鑒于此,教師可以借助文眼捕捉,讓學生按圖索驥,解讀文本當中的內在關聯,從而實現文本理解力的提升。
比如《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寫了兩個故事——吳王伐楚、少年打鳥,借以寓意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隱伏的巨大禍患。在聽課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往往照搬課文的語句進行道理說教,作為文章的導讀環節。事實上,這個導讀環節并沒有讓學生真正讀懂讀透利益和禍患之間的關系。對此,筆者試圖從捕捉文眼入手,切入文本解讀:1.課文中的螳螂、黃雀和蟬之間是什么關系?課文講了兩個小故事,它們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學生認為,吳王和蟬、螳螂、黃雀一樣,都是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根本沒有意識到身后隱藏的禍患)2.為什么明明是顯而易見的危險,在吳王、蟬、螳螂和黃雀的眼前,卻隱藏起來了呢?(學生從文本中尋找線索,認為他們的眼里心里裝滿的都是想要的利益。正因為只想著利益,就忽略了身后的危險)3.你能對照課文,找出吳王、蟬、螳螂和黃雀的禍患是如何隱藏的嗎?(學生很快找出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敢有諫者死!”“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通過對文本的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和感悟,學生認識到,當一心只看到利益的時候,禍患往往會隱伏起來。換句話說,之所以看不到眼前的禍患,是因為心里裝滿了利益,對利益迫不及待,所以才會忘乎所以。
以上環節,教師不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導讀課文,而是讓學生立足文眼,切入文本解讀,使學生較好地梳理了利益和禍患之間的關系,并主動探索兩個故事之間的關聯。至此,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激發,并在探究中領悟了文本的深刻涵義。
總之,對閱讀教學而言,每一篇課文的文本解讀并非取決于教師的包辦,而是取決于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和熱情探索,這就需要教師恰當取舍,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切入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充滿興趣與激情,進而提升閱讀理解力。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