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梅
【摘要】新課程標準倡導閱讀教學需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本文論述通過話題設置讓小組合作更高效的做法:在意境深遠處設置,推促教學目標達成;在結構雷同處設置,實現寫法技巧遷移;在關系復雜處設置,幫助厘清人物關系。
【關鍵詞】小組合作 話題 意境 結構 關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59-01
2011年版課程標準倡導閱讀教學需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而審視當前課堂的小組合作,大多數流于形式,成為擺設。筆者認為,出現這一問題是因為話題設置不當。要真正彰顯小組合作的精彩,需要教師結合文本特點巧設話題。畢竟對于小組合作來說,話題不僅決定這小組合作的方向,而且還決定小組合作的有效程度。具體來說,話題可以是問題,或是活動,但其設置需要圍繞文本特點進行。下面,筆者談一談自己的經驗體會。
一、在意境深遠處設置,力促教學目標達成
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為了讓學生接觸與了解民族傳統文化,編者在每冊教材中結合學生實際安排了相應的內容。從內容來看,大多表現優美,意境深遠。遺憾的是很多教師針對詩歌教學,往往立足于機械背誦,導致學生無法實現“悟意境”這一目標。對此筆者認為,針對詩歌教學,可以在關鍵詩句或者關鍵字眼處設計話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討論、自悟走近詩歌,感悟意境,繼而突破教學重點,真正實現與詩歌、作者的深度對話。
以語文S版第七冊《古詩三首》中的《楓橋夜泊》為例,作者是唐朝落第詩人張繼,描寫的是詩人路過蘇州楓橋停船過夜的情境。這里教師可以根據“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內容設置話題,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引導他們思考:詩人為什么夜深難眠?學生先是通過自主學習,得出是因為詩人“對愁眠”;接著,借助小組交流和補充閱讀,得出答案——因為詩人張繼進京趕考落第了,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近鄉情更怯,所以才會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通過小組合作,學生還進一步探究出,詩歌意象與意境之間的關系,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鐘聲……從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與“愁”有關,都是與詩人心情有關,而這種借景抒情,追求的是一種情景交融。學生經過深入探究,從而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
二、在結構雷同處設置,實現寫法技巧遷移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文本,目的是讓學生從中習得寫作方法,以便形成一定的表達能力。教材編者也注意到這一點,因而在編輯教材過程中往往選編最適合學生閱讀、最適合“借鑒”的內容,而不是最優美的。這就給小組合作創造了條件。比如,針對結構“雷同”,即文章中有幾個段落結構或者內容相同或者相近的,可以抓住一處設置話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以便以點帶面,從“幫”到“扶”,實現寫法技巧有效遷移。
以語文S版第五冊《廬山的云霧》為例,第二自然小節與第三自然小節結構“雷同”,即為“總—分”結構,因而教師可以把“學習圍繞中心句寫具體的‘總—分構段方式”作為話題切入口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步:第一步,學習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查找段落中心句,分別說說不同地方云霧的不同特征;第二步,組織學生按照第二段中習得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第三步,組織學生按照“總—分”結構描寫校園一處景物。這一教學話題由于緊扣文本結構特征,緊扣教學實際,引導學生從學習、借鑒到運用,不僅有利于學生習得寫作技巧,而且還有利于目標落實。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教師要注意把握引導、合作與運用的時間分布,盡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借鑒、在合作中領悟,以便真正實現寫法技巧遷移,為提高學生表達水平創造條件。
三、在關系復雜處設置,幫助厘清人物關系
寫人記事類文本在小學教材中也占據相當多的分量。這一類文本的教學重點是了解故事經過,把握人物特征。如果文本中人物數量相對較少,比較簡單,學生還好理解;而有的課文人物相對較多,人物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學生一時難以理順,這就需要教師從人物關系復雜處入手,設置話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這樣不僅便于學生迅速掌握文本內容,厘清人物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彰顯小組合作的精彩。
以語文S版第十冊《孔明借箭》為例,文章涉及人物相對較多,具體有周瑜、魯肅、孔明、曹操、毛玠、于禁、張遼、徐晃等。因此,我們可以將小組合作話題設置為“弄清楚各人物之間的關系”。具體活動流程如下:第一步,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用筆圈出課文人物的名字;第二步,學會用圖示表示各人物之間的關系;第三步,小組內交流,用語言概述人物之間的關系,并且尋找最佳圖示的表達方式;第四步,先自我修改,然后在小組內交流;第五步,小組內推薦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師設置的這一話題,不僅可以讓小組合作有交流話題,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厘清文本的人物關系,為準確理解文本主題創造條件。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有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圖示概括能力。
總而言之,針對小組合作中的話題設置,具體策略還有很多。關鍵的是,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研讀教材,盡可能發現教材中的“不一樣”,結合文本特點,針對不同特征設置不同的話題,促進精彩課堂的生成。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