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起榮 馬云娟
摘要:高校共青團作為“大思政”格局下的特別場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共青團開展思想引領有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提高網絡思想引領的有效覆蓋面、實效性和針對性,與此同時在大思政格局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力軍中共青團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新媒體時代
一、“大思政”格局下共青團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優勢
(一)政治優勢。在2017年1月26日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必須對青年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才能在未來的發展更進一步,對于所有的執政黨而言,作為推動社會與歷史發展最核心的力量如果不是青年人,那他們所領導的國家與民族,擁有的內在動力也必將無法發揮”。這說明共青團做好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一定必要的,不但要有一定的先進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廣泛性。
(二)組織優勢。高校共青團是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核心組織。在目前的階段下,我國極大部分高校的團組織都已經逐步完整,95%以上大學生都是共青團的成員,大學里最先進的青年組織就是共青團組織。
少部分熱愛青年工作、積極向上的青年學生擔任了團組織的領導干部,他們有較為堅定的政治立場,同時還有較高的工作熱情可以傳遞到學生群體中,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的意識形態。
(三)活動優勢。校內優秀的青年大都是共青團的成員,這也是共青團組織的特色。在組織活動的時候,共青團可以舉行一些思政教育活動,最好接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且彰顯時代特色,例如青年志愿者、青馬班等活動。
二、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在大學生思想引領方面的優勢
(一)凝聚青年。“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傳播手段多種多樣;其次,內容涵蓋量大;第三,觀眾的覆蓋面很廣。”[3]這給廣大的青年學子們開放了一個拓寬視野、增長見聞的機會,同時也為教育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越來越多的青年群體喜愛用新媒體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可以說新媒體的作用在主流意識形態中凸顯出來。依靠網絡,黨和政府的政策,黨和政府對青年群體的期望和要求,都可以迅速傳達給每個青年。此外,共青團還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建立起引導青年思想的新媒體平臺。新媒體體現在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共青團同樣用新媒體的方式對青少年進行培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如就業和創業精神,職業規劃和心理咨詢等,為青年人成長成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二)吸引青年。“新媒體傳播是新時代下的具有強大感染力的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技術的遍適性可以使消息發布者與消息接收者進行實時自由的交流,直接取代了過去的單向信息發布方式,實現雙向實時交流和多向跨地域討論。”[4]新媒體的強大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發布信息的渠道多樣化內容形象化,提供實時反饋平臺給與回復和討論的空間;二是符合大學生需要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因此,運用新媒體發布的工作內容將更具吸引力和親切感。雖然它只是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但它包含了文本、圖像和聲音等媒介,與傳統模式相比,它是及時的、互動的、有趣的和吸引人的。它可以更好地將共青團的思想引領工作發揮出來。
(三)服務青年。過去,我們依靠組織大型活動來落實共青團的思想領導。顯然,這種活動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有時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隨著時代的進步,新媒體走進了學生們之間,共青團就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在新媒體平臺上開展多種多樣的宣傳引導活動。利用新媒體發布速度快、覆蓋面廣、成本低等特點,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完全可以做到內容實時轉發,精神實時領會。
三、融入“大思政”格局,共青團在新媒體時代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一)寢室育人,無縫對接。面對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的新形勢,我們將將思想建設融入到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著眼于寢室內部的培訓,實現精準教育和無縫融合。大力推動“宿舍建團”活動,比如在宿舍建立示范寢室、示范群組、互助寢室等,從源頭上推動基層團組織的生命力。
(二)熱點育人,實時追蹤。以時下新聞熱點為主題,開展專題討論,邀請兄弟院校、資深新媒體從業者等經驗豐富的青年,開展“先進新媒體案例分享會”等交流活動。發布具有“流量”特質的論題,建立集理論專家、知名校友、特約網評員等專家于一體的新媒體專家人才庫,并根據發布的論題對新媒體從業人員和選題進行有針對性輔導;建立網絡宣傳評論庫,重點活動節點啟動青年網絡評論。
(三)網絡育人,機制保障。需要建立和完善有關新媒體工作的四大機制,包括組織機制、管理機制、監督機制和安全機制。制定的“新媒體聯盟運作模式”已經嚴格規定了對共青團新媒體的管理、安全和信息發布審查等程序。
突出新媒體思想引領的形象化、情感化、榜樣化、行動化,多種形式共同發揮“網絡育人”作用。在引導各族團員青年網絡輿論方面做好內容設計,做到在關鍵時間節點有活動、有聲音、有態度、有表現。以加強平臺建設為依托,通過線上項目庫建設,完成科技文化技術節、社團文化藝術節、新媒體藝術節等品牌活動眾評和眾創的工作,同學通過網上投票主導活動設計、參與活動開展、推廣活動典型,把團組織的陣地、聲音、平臺延伸到網上。
參考文獻:
[1]陳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06)
[2]唐小凌.高職院校共青團組織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路徑研究——基于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視角[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6)
[3]郭長義.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
[4]李 翔.自媒體場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
[5]劉興鵬,武凌蕓.新媒體時代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創新研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03)
[6]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N].人民日報,2015-01-20
[7]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作者簡介:
田起榮,(1989.01--)女,吉林磐石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馬云娟,(1977.12--)女,遼寧本溪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