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欺凌是指學生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面臨著社會轉型、文化多元等一系列復雜社會因素的重重困擾,如何維護校園和平,鏟除校園發展不和諧因素對于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校園欺凌行為的構成要素為出發點,探討從生命平等觀教育的新視角化解欺凌危機的策略,豐富完善生命平等觀教育的內容、方式,提供從家庭、課堂及校風建設中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新思路。
關鍵詞:中學生;校園欺凌;生命平等;德育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網絡和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校園欺凌事件頻繁曝光,使得校園欺凌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中,成為媒體聚焦的重心與公共議題。2017年年初,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了2016年1月-11月全國檢察機關受理提請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共計1881人次[8]。校園欺凌是一個在學生校園生活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任何國家和地區、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有可能出現這一反社會行為。我國中學生生命平等觀教育面臨著層層阻礙,傳統的思維模式,尤其是生存方式的影響、傳統學校教育弊端的存在以及籠統的將生命教育解讀為提高中學生安全意識的生命安全教育或者是預防中學生自殺的生死觀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命平等”價值取向的學習。個體與他人、社會、自然共生共榮,這樣的時代背景呼喚著尊重自身與其他生命平等的個體的出現。為此,探尋學校生命平等觀教育的有效措施從而減少校園欺凌發生,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校園是我們不容回避的問題。
二、校園欺凌構成要素
(一)核心要素——欺凌。
目前為止,學術界比較廣泛認可關于欺凌一詞定義的是挪威心理學家Dan Olweus的解釋,Olweus指出:欺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復出現的消極行動,包括打、踢、威脅、戲弄或是言語上的攻擊”[9]。欺凌是指長期存在于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權利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是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并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10]
(二)地點要素——校園。
從我國目前的學校管理體制來看,我們對于校園發生的場所不再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校園范圍內,如教室、走廊、餐廳、操場、宿舍等地方,學生上下學路上、學校附近的場所也都出現了欺凌現象,而且多在隱蔽地點發生,這也增加了教師及時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的困難性。
(三)主體要素——學生。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但不排除師生之間、學生與校外人員之間存在的欺凌現象。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認同與自我混淆時期,身心的迅速而又不均衡的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又充滿矛盾的時期。
三、生命平等觀教育的缺失是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
我國現階段還沒有形成專門、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而對于生命平等觀教育的涉及更是少之又少,普遍的是將生命教育籠統的納入到思想品德課堂之中,單一的將其解讀為提高中學生安全意識的生命安全教育或者是預防中學生自殺的生死觀教育,缺乏生命關懷內容和培養學生樹立人與社會關系的正確態度。當前,部分學生對于生命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自然生命,對于人文生命的理解依舊處于空白階段。學生們出現這種問題除了受到這一時期年齡、認知水平的限制外,科技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逐步普及的當代,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知識作為我們獲得文憑、學位、社會地位和高待遇的工具,對于當代人理解把握生命的內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人與生命目的物化,價值理性的衰落也使得教育的價值追求轉向了實用主義、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層面。通過合理規劃生命平等觀教育的內容,形成系統的生命教育觀教育對于我們開展反欺凌工作也有著重要意義。
四、以生命平等觀教育為切入點化解校園欺凌危機
(一) 中學生生命平等觀教育的內容。
1.自我認同教育——珍惜生命的存在。
自我認同教育實質上是通過關注學生個體獨立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接觸學生心靈并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指導學生能夠認識到生命的唯一性、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認同自我生命的存在。對此,可以通過課本劇表演排練方式,模擬欺凌行為發生的場景,鼓勵學生發表反欺凌行為的觀點,引導學生自信、熟練的運用肢體語言、社交技巧來應對欺凌行為的發生。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自我認同,
2.愛的教育——學會處理生命間關系。
教育需要關注人性,關注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不僅是對教師的要求,更是對整個教育事業的要求。生命平等觀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是平等的,生命可以有長度的不同,但是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無價的,幫助學生理解認同并建立共生共榮、互動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正確處理與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通過在班級中開展有關校園欺凌問題的民主性、討論性活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以理性思維來看待和解決人際關系中的問題,加強學生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成為可能或已經出現的校園欺凌中自我護航的主人。
3.責任感教育——擔當生命的社會責任。
責任感教育需要在真實的生活氛圍中培育學生的責任。中學生生命平等觀教育除了希望通過中學生意識到個人與他人、動物生命之間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讓中學生認識到自身擔負的生命責任。任何人沒有隨意損害他人生命的權利,個體在有限的生命長度中完成自身肩負的對自己、父母、家庭、社會的責任。由于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們獲得的知識在一生中不斷地進行著更新,關于生命平等觀的教育也不應該局限在傳統的應試教育課堂中,而是應該作為一個個體一生的過程都需要納入素質教育體系中來。
(二)如何有效開展防治校園欺凌的工作。
1.創設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是直接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正面的情緒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諧處理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向孩子傳遞一種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不同的氛圍,會在孩子的思想、態度和一般行為中反映出來,生活在不同家庭氛圍中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同時,作為家長,應該抽出適當的時間,加強和子女的溝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性格,能夠敏銳的觀察到孩子微小的變化,從而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校園欺凌行為。通過和孩子的接觸過程中,家長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加深彼此延續在血緣中的聯系;另一方面,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父母的理解、真誠與信任,愿意和父母談論自己的觀點和在校園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傾訴自己的苦悶,而父母的建議也能夠更易于被孩子接納。
2.在生命教育課堂中傳遞正確的學生交往方式
根據2014版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與體驗。因此有必要專門開始生命平等教育的課程,通過專門課堂的知識講解有針對性的向學生傳遞生命平等觀理念,以此來減少和預防校園欺凌,增強生命平等觀教育的實踐性。
3.在校風建設中引導學生參加社會生活。
生命在本質上暗含著一種存在論的價值立場,生命平等觀教育需要以崇高的生命信仰、豐富的生命教學內容和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開展人文精神教育,并且通過組織各種富含生命關懷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在實踐中激發學生對更高人生價值理想的追求和對生命關系的理解。不論是從宏觀上的九年制的義務教育,還是微觀上的一天中7~8個小時的課堂教學,校園生活占據了學生生命中絕大部分的時間,與個體生命存在著無法分離的聯系。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享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價值觀念、政治觀點、社會規范,以培養合格社會公民的機構。Julie和James研究結果表明(precenting school bullying:):通過high structure和支持機制來改善校園氛圍是防治校園欺凌的有效途徑。著重培育校風建設中的寬容與尊重意識,同時遵守維護秩序公平的規則。在校園活動中,促使學生將學校的規范、信仰融入自身,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情理知行合一的中學生。生命平等觀教育作為德育這一綜合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分支,需要所有的教育部門與教育活動的參與人員共同凝聚心血才能夠完成,并且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它應該僅僅成為學校的重要任務,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重視,加強家校聯系和周邊社區、派出所的配合,加強對欺凌現象的監控與巡查,凈化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國平.校園霸凌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1(08):17-19.
[2]熊和平. 重申學校教育中的“身體價值”[J]. 中國教育報,2016(06).
[3]向敏. 中美校園欺凌防治比較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2年.
[4]郭潤.初中校園欺凌行為之個案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5]閆會莉.初中校園欺侮現象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6]嚴顥.中學生欺負行為的研究及干預[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7]陳世平.中小學生欺負行為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研究[D]. 中科院,2000.4.
[8]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R]. 長沙,2017..
[9]Dan Olweus. Victimization by peers: antecedents and long term outcomes[M]. Social Withdrawal, Inhibition and Shyness in Children. Hillsdale, N. J: Erlbaum,1993:413.
[10]Dan Olweus. Bullying victim problems in school: Facts and interven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997(7).
作者簡介:辛汶璐(1994—),女,山東煙臺人,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