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隆丈夫》講述了一個妻子麗貝卡在丈夫托馬斯發生車禍之后,利用克隆技術,賦予丈夫再一次生命的科幻倫理故事。故事引發人思考有關克隆人的尊嚴、角色定位以及自我價值認定等問題。對待這些問題可以采用倫理與法律相結合的方式尋求解決,并且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關鍵詞:克隆;倫理;思考
一、《克隆丈夫》
《克隆丈夫》是由匈牙利導演本尼德克·菲利格夫執導的作品。影片的伊始,九歲的麗貝卡來到海邊的祖父家渡假,偶然邂逅了托馬斯,此后,兩人經常在一起嬉戲玩耍,彼此心生愛慕,建立了極其深厚的感情。假期結束后,麗貝卡要去日本東京上學,兩人就此分開。
12年后,麗貝卡因心中牽掛托馬斯而再次回到海邊,兩人很快恢復往昔的甜蜜快樂。然而好景不長,一個周末, 托馬斯因車禍不幸離去。他的父母和麗貝卡都陷入了萬分痛苦的境地。麗貝卡痛不欲生,愛情的力量讓她向克隆技術尋求幫助。托馬斯的母親強烈反對,寧愿接受上帝的恩賜,也同樣接受上帝將其取走,但絕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她認為克隆人是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后來托馬斯的父親同意了,夫婦從此離開這片海域。克隆手術很成功,麗貝卡順利產下一名男嬰,取名托馬斯。托馬斯入學后,麗貝卡發現周邊的克隆人很多,而且克隆人橫遭排擠。由于不被周圍的人接受,她選擇了搬家。
大托馬斯母親的到來揭開了一切真相。面對小托馬斯的糾纏,麗貝卡無奈之下將大托馬斯生前的電腦給他看,是大托馬斯和她父母的照片。真相就此揭開。但小托馬斯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特別難以接受麗貝卡,自己一直以為是母親的女人,于是大聲罵道:“這是什么狗屁的人生!”由于無法再面對麗貝卡,他選擇了離開。影片隨著小托馬斯背影的漸行漸遠而宣告結束。影片雖然結束了,但它帶給人們關于克隆倫理思考卻一直在繼續。
二、由《克隆丈夫》引發的倫理問題思考
“克隆人是對人的尊嚴的否定”。克隆人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人,就如當今的轉基因食品一樣,雖說眾多權威人士聲明這種技術對人體無害,但是人們對此仍十分懷疑,存有戒心,不敢輕易食用。人們對于克隆人同樣小心提防,視之為異類,生怕克隆人身上可能會帶有某種疾病,傳染給自己。影片中的小托馬斯和其他的克隆人就遭到了這樣的歧視與否定,受到周圍人的排擠與隔離,無法融入集體,無法享有作為人基本的尊嚴,克隆人在非克隆人眼中儼然成了怪物,這使克隆人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克隆人從本質上來說是人的復制品,既然是復制品那就與其他可以被復制的物品的價值無異,從某種意義上說克隆人就等同于物品,既然是物品,何談尊嚴。但是克隆人又是非常特別的,因為他有著人應該具備的一切,有思想,有意識,有情感,內心渴望得到人的尊重,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這與現實情況形成極大反差,所以內心飽受煎熬。
克隆人的倫理角色定位尷尬。人們生活的世界是倫理世界,因此每個人都有各自倫理角色,從而承擔該角色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克隆人的出現將會使現有的家庭觀念遭受嚴重挑戰和強烈沖擊。“從家庭倫理的角度看, 將克隆技術應用于人體自身的生產, 將會對現有人類的傳統倫理形成強大沖擊力,其最主要的表現是對家庭這一社會主要細胞的破壞。”克隆屬于無性繁殖, 那克隆人在家庭關系中應該承擔那種角色,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屬于那種關系就成了問題,這將導致現存倫理關系模糊、混亂、顛倒,改變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 克隆人與精子、卵子提供者,以及與懷孕生養他的人之間的親系關系難以確定。影片的小托馬斯和麗貝卡都遭遇了這樣的難題。麗貝卡與小托馬斯表面上是母子關系,但是麗貝卡心里一直視小托馬斯為自己的丈夫,所以她對小托馬斯的親昵有時顯然超過了母子的界限,對中途介入他們之間的露絲也心有芥蒂。小托馬斯在知道自己身份之后也不知如何面對如此混亂的家庭關系,最終選擇了離開。
克隆人自我價值認定存在危機。克隆人雖然是從另一個人克隆而出的,外部特征和原尊相同,卻和原尊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因此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行為習慣,也就是說克隆人與原尊之間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但是其他人從表面上將其當作原尊,這使得克隆人自我價值認定存在矛盾,自己到底是別人還是自己?自己終究是獨特的無法完全像別人期許的那樣和原尊相同,但是面對周圍人期許的眼光,克隆人可能出于對利益的渴求而偽裝成別人,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對社會產生危害。還有一種情況是克隆人自我否棄,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件物品而已,沒有什么價值,于是自暴自棄,無法無天,無限釋放自己的欲望,并且不擇手段,反正自己的死輕如鴻毛,還不如讓自己盡情地揮霍生命。有些克隆人可能無法對自身價值進行定位,在做自己和做別人之間來回徘徊,讓自己在痛苦的猶疑中飽受折磨,無法做出最后的定位,最終選擇了逃避,影片中的小托馬斯就屬于此列,當然更嚴重的,如果一直掙扎于兩個角色之間,可能導致克隆人的自我毀滅。
三、解決問題之途
提高科學工作者自身道德修養。科學工作者掌握了克隆技術,如果沒有自身道德約束很容易在利益的誘惑面前做出危害社會的舉動,其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科學工作者應自覺以高尚的品德要求自己,將克隆技術引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儒家提倡仁者愛人,科學工作者在對于克隆技術的應用上也應牢記這些道德準則,把他人放在心里,推己及人,充分考慮自己的行為后果,堅決不做危害人類的事情。
對普通大眾進行宣傳教育,讓大眾充分認識到克隆技術的弊端,從而防止盲目濫用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無疑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利處,比如在解決不孕問題,治療重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如果應用不當,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普通大眾可能對克隆技術的惡劣后果認識不深,也就需要普及教育。大眾在深刻了解了克隆技術的危害之后,便會更加理性地去使用克隆技術。宣傳教育還可以激發大眾的道德意識。從而將外在的道德束縛變成自覺的道德踐履,這種內在的道德自律會產生強大的道德約束力,從而有效地避免克隆技術的濫用。
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禁止克隆人。“我國政府一再申明態度:政府的各種基金不會支持克隆人的研究, 同時還要立法來限制社會對克隆人的研究”。理性地對待克隆人問題,不僅需要倫理道德的約束而且需要法律控制。因此政府應該嚴肅對待克隆人問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嚴格禁止克隆人。明文規定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讓人不敢輕易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不然將會受到嚴懲。采取道德約束與法律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達到更好的約束效果,使人們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
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科技沒有國界,克隆人技術的負面影響同樣會波及他國,所以在共同對治克隆技術的弊端上應該尋求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各國針對此問題提供各自的解決方案,之后同各國交流,最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用以克服全球的克隆技術弊端。
綜上所述, 克隆技術是人類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入的表現。而這一探索引發了人們對克隆人倫理道德的思考。克隆技術體現了人類嘗試著探索自身,這一探索無疑給人類帶來益處,但由其引發的對傳統倫理的爭論不容小覷,因此必須將克隆人研究置于法律和倫理的共同約束之下,從而使克隆技術實現利益最大化, 推動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學川.現代科技倫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9.
[2]成彩蓮1,李慧2,金曉祥2,彭承秀1.克隆人的倫理反思[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1.12.
[3]王艷萍.對克隆人的思考[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 2000.9.
作者簡介:張秀娟(1992—),女,安徽阜陽人,西北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