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
摘要:由于現代傳媒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諸多全新的新聞報道形式,這其中就包含機器人新聞這一新型的新聞報道方式。因為當前機器人新聞尚處于發展的初期,所以學術界對其的發展趨勢預測存在諸多說法。當前人工智能在快速的發展與完善,互聯網覆蓋范圍也越來越廣,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諸多因素的促進下,筆者就機器人新聞作為切入點分析數字傳媒發展的前景,認為在未來,以機器人新聞為主的數字傳媒將會從根本上顛覆傳統新聞傳播模式,所以嘗試分析在現代傳媒下機器人新聞以及數字傳媒技術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機器人新聞;現代傳媒;互聯網;數字傳媒
自新聞產生之日開始,社會技術的更新便一直促使著新聞發生變革,在科學技術發生第三次變革后,新聞報道由原來的紙質媒介轉變為網絡媒介和電子媒介。而機器人新聞的出現,更是可以被看做是數字傳媒技術的里程碑。盡管當前業界尚未對機器人新聞存在統一標準,但是各自所制定的標準整體類似,都是將機器人新聞定義為借助計算機程序抓取對應的數據信息,并自動生成新聞文本。機器人新聞的核心是生成自然語言,其內容基本都是源自大數據信息,基于設定的程序和算法形成模式,所以機器人新聞是計算機技術以及大數據信息在新聞領域結合的結果。
一、機器人新聞的發展
(一)機器人新聞的應用。
1976年底特律自由新聞社記者菲利普·梅耶使用大型計算機得到“在校大學生和中出學者參與騷亂比例一樣高”的結論。2014年3月,新聞機器人通過獲得到的美國地震局測量的數據,五分鐘后撰寫為報道,并且通過人工校對后于《洛杉磯時報》上發表。當前部分媒體已經開始講機器人新聞投入實際使用中。例如《福布斯》雜志對于科學公司的敘述內容基本都是通過新聞機器人寫稿,隨后將結果呈現在對應的新聞網頁上;俄羅斯搜索引擎Yandex根據搜索結果撰寫交通以及天氣報道;法國的《世界報》使用機器人寫手在2015年的選舉期間報道了數千條實時的各地選舉情況;在新聞機器人使用方面,美聯社與《洛杉磯時報》是應用最為成熟的媒體。
我國對于新聞機器人的應用大致是從2015年開始由騰訊財經開始,隨后新華社也開始應用新聞機器人進行財經和體育之類稿件的自動撰寫。
(二)新聞機器人的內涵。
新聞機器人,實質上屬于一種特定的算法,其內部預設一定量的新聞模板,在改程序運行后對互聯網上數據進行搜集和加工處理后,能夠按照對應的模板填充對應的數據內容,進而產生新聞。新聞機器人的寫稿步驟大致分為數據采集、加工、寫稿以及編輯簽發四個步驟。整體而言,當前在新聞報道中,機器人新聞依然還是處于輔助地位,其更適合用于對于數據性顯著、報道程式化明顯、具有大量且明確數據支持的新聞題材。
(三)機器人新聞的優勢與劣勢。
機器人新聞在其誕生之日起,新聞界就有人質疑新聞記者未來會被機器人新聞所替代。
1.機器人新聞的優勢。
機器人新聞的出現,能夠顯著降低當前新聞記者在數據整理方面的工作量,能夠使得新聞記者可以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對新聞的深度報道中,使得所形成的新聞更具有創造性與價值。此外機器人新聞還能夠使得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得到顯著提升,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分析處理海量的數據。例如上文提到的新聞機器人根據美國地震局數據的報道,其在地震發生后數分鐘時間就完成了這篇稿件,使得《洛杉磯時報》成為該次地震報道的第一家媒體。機器人新聞能夠顯著的提升新聞生產的效率,例如但是Wordsmith公司的寫作機器人,其在2013年就完成了超過3億篇報道,這個數量遠超世界上所有媒體產生的新聞總數。
2.機器人新聞的劣勢。
盡管機器人新聞程式化的報道具有客觀和公正的特點,但是其本身可讀性較低。因為機器人新聞的處理與生成都是基于預設的模板,過度程式化的模式勢必讓人無法提起閱讀的興趣。我國騰訊財經的及其新聞稿件,其設定了民生、研判和常規三個版本,三個版本的文章具有不同的風格,這本身可以看作是機器人新聞開始嘗試多樣化報道的開始;其次機器人新聞本身對新聞不存在敏感性。其無法主動發現新聞,只能夠就某一主題按照預先設置的模板進行報道;第三機器人新聞存在報道類型膚淺和單一的問題,其對于新聞話題無法實現深度的報道。甚至部分業界人士認為此類簡單的稿件即便直接交由新聞記者來撰寫,也無需占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所以無需就機器人新聞這一報道模式繼續發展下去;第四,機器人新聞很可能會因為其搜集新媒體用戶數據和用戶內容而出現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第五,機器人新聞存在報道不平等的情況,機器人新聞的質量與媒體自身投入的成本與精力呈正比關系,如此發展下去會導致弱勢媒體與優勢媒體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整體而言,機器人新聞自身存在的劣勢有很多,在就新聞報道的深度方面,距離新聞記者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二、數字傳媒技術的發展
盡管在新聞界,存在部分人看衰數字傳媒技術,但是筆者認為未來終將是數字傳媒的時代,數字傳媒將會從根本上上顛覆經典傳播模式和傳統新聞的定義,未來的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一)顛覆經典的傳播模式。
數字傳媒下,受眾與傳播者很可能會變成同一個人,傳統傳媒所存在的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將會因為數字傳媒的應用而被打破。新聞內容的傳播都是需要建立在用戶反饋的基礎之上的,傳播者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然人,數字傳媒下的傳播者很可能是程序與算法,所以需要先有用戶的反饋與提問,才能夠制造生產新聞。即每一個人自然人用戶都是有著自己專屬的新聞的,只有在接到用戶的需求后,才會以互動的形式產生新聞。在未來,數字傳媒將會徹底打破經典傳播模式的限制,與傳統的從傳播者到受眾的傳播以及自媒體時代的受眾自我發布都不相同,數字傳媒下,受眾與接受者及生產者之間結合在一起,新聞的產生過程將成為逆向過程,只有出現反饋,才會有新聞的產出,如此形勢將會使得受眾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獲得最滿意的用戶體驗。
(二)數字媒體技術未來很可能會顛覆現有的平臺運行與呈現模式。
在未來,數字媒體技術會顯著提升用戶體驗,除了向用戶呈現傳統新聞所提供的圖片、文字、聲音和圖像之外,還會因為對于虛擬3D技術的廣泛應用,而通過數字傳媒技術將新聞現場更加真實的還原給受眾,讓用戶在接受新聞的時候還能夠親身感受、觸摸和嗅聞到新聞現場的情況。除此之外,未來數字媒體技術還很可能會脫離現有的傳播媒介,直接由腦電波作為傳播媒介進行新聞的傳播。可見,數字媒體技術在未來勢必會導致媒體傳播介質泛化。
(三)數字媒體技術將會成為促使智能預測性新聞成為重要新聞的主流形式。
在2008年美國谷歌公司提前14天預測禽流感將會在美國爆發;美國Farecast預測美國國內機票價格波動,使得機票每張節約50美元;美國沃爾瑪公司則成功預測出人們在季節性風暴期間對于特殊食品的需求。此類都是預測性新聞成功的范例。盡管當前此類預測性新聞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大數據和人類智慧干涉的基礎上,但是其尚未能夠實現智能化的預測新聞。但是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依托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智能化預測新聞將會成為一種全新的新聞報道方式,其會顛覆傳統的新聞定義與概念,成為主流形式的智能預測性新聞將會重新定義新聞時效性,其時效性較實時直播而言更具有參考價值。
三、總結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依托大數據技術等互聯網衍生的技術,機器人新聞能夠在事件發生后的極短時間內形成對應的新聞稿件,盡管其具有撰寫效率高的特點,但是相對于其所存在的諸多劣勢,機器人新聞在現階段依然無法完全替代新聞記者,尤其是在深度新聞撰寫方面,更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但是隨著數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未來,機器人新聞將會逐漸演變為智能預測性新聞,并且將成為新聞形式的主流,向受眾提供更有價值的新聞,促進新聞業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蘭.未來傳媒生態:消失的邊界與重構的版圖[J].現代傳播.2017(01)
[2]韓叢耀.大數據下的新聞出版業態與傳媒教育[J].中國出版.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