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博
摘要: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將保定雄縣、容城、安新三縣設立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雄安新區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文明之美的體現,各具特色的“非遺”也是雄安新區的寶貴財富。新區成立后,三個縣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不再單獨存在,在整合的過程中怎樣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資源也成為了勢在必行的任務。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雄安新區;保護;傳承
一、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
(一)保護及傳承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它不僅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也同時打上了民族烙印,它不僅僅是某一種藝術形式,而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一直作為維系中華兒女的紐帶而存在,只有發揚和保護好才能展現出文化的大國自信。不同的藝術形式,它的主要存在載體是某一個人,有些文化進行傳承時需要口傳心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建立雄安新區是中共中央2017年4月1日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雄安新區的歷史非常悠久,其中雄縣的建制沿革距今已有4086年,文化也是非常傳統和繁榮的。故發揚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任務。
(二)結構類型分析。
本文討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的六大類別,分別是:(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數據來源。
本文收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項目數據主要來源于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2017年9月12日,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報告完成。普查結果顯示雄安新區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213項,其中有211項呈活態存在。根據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30項)、第二批河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97項)、第三批河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39項)、第四批河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11項、子項目123項)、第五批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34項,子148項),申報成功的雄安新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6項。分別為雄縣古樂、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冀中笙管樂(安新縣同口音樂會)、雄縣北宋村古樂、安新縣端村音樂會、安新縣關城村音樂會、雄縣十里鋪音樂會、雄縣鷹爪翻子拳、安新縣圈頭村少林會、安新縣八趟掩手、雄縣陰陽八盤掌、安新縣傳統造船技藝、安新縣蘆葦畫、安新縣白洋淀葦編、安新縣面塑、安新縣圈頭村喪葬習俗。
二、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終身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最重要的莫屬于傳承人,通過口傳心授的形式進行傳承,政府出臺一些鼓勵傳承人的政策,通過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格、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等來激發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責任。政策一定程度的鼓勵了大部分傳承人,但仍有小部分傳承人“重申報,輕保護”,申報成功后便高枕無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履職不力、不上心,最后難免陷入“人亡技絕”的境地,這不僅是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致命的打擊。所以完善傳承機制是勢在必行必然選擇。
(二)加大財政投入。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有很多種,比如:政府機構、學術界、新聞媒體、文化愛好者等,但還是要以政府牽頭來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往更加輝煌、蓬勃的景象進發。雄安新區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村鎮里,平時靠演出而賺取一些費用,當然也會有政府的扶持資金,但是為數不多。文化雖說不可用錢來衡量,但一定程度上的扶持和鼓勵是必要存在的,要讓“老手藝人”密切的感受到人們正關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讓“老手藝人”背上這種民族使命感、責任感。
(三)缺乏與時代的結合。
我在去雄安調研期間發現,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停留在以前的觀念中。現如今80、90后成為消費主體,而大多數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讓現在的年輕人接受與欣賞。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為較為傳統的形式,再加上宣傳不夠到位,年輕人不容易接觸和了解。融入新的元素并不代表改變了味道,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上具有時代特色的元素,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想要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知道和了解的人的人多了,我相信在傳承方面就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不要讓一代代相傳的中華傳統文化只局限于過往。
(四)宣傳力度不足。
人們群眾即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繼承者,更是文化的保護者。在雄安新區調研期間,我們對100個本地人進行了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有72人知道本地3個以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1個人知道本地6個以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5個人知道9個以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人并沒有聽過任何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份調查問卷令我深省,本地人如果知曉度都如此低,那么如何把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一個好的文化沒有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宣傳,那么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關起門來流傳,或者日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