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梅
摘要: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提升課堂的效率,讓學生高效有序地學習知識。在對于學習的各個知識層面,都要著重于理解然后運用,而不是像原來的知識那樣,只是浮于表面,現在由于時代的要求,對于小學數學的要求提升了不少。
關鍵詞:小學數學;效率課堂;精品課堂
由于課程改革的要求,現在學生們在小學所要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很多時候老師們為了進度,放棄了質量,殊不知,這樣的課堂并沒有幾個學生是認真聽了講,并且把所講的知識進行理解消化的。更多的學生則是面對著作業一籌莫展而去選擇抄襲或者利用電腦尋找答案。這樣的沒有效率的課堂上,學生們根本學不到很多知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進行一些討論。
沒有課堂時間來進行鞏固,練習,只有布置了很多的課后作業來進行練習和鞏固。由于現在小學數學所要求的東西越來越多,現在的小學數學的教學上面,很多時候老師們為了趕進度并不要求質量,往往是講完今天所要求的,就布置作業,滿滿當當的一節課,全是需要學生們掌握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是沒有效率的,這樣的課堂往往需要更多的課后時間去回味今天所講的知識。所以對于一堂數學課來說,效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沒有了效率,我們的教學進度不能順利進行,教學內容也遲遲講解不完,學生和教師負擔會加大,那么學習效果自然不容樂觀。但是相反,一個高效有序的課堂,我們的學生學得十分快樂,而教師也就講解的相對自然活潑。
一、抽象的概念融入實際
相對于原來的教材,我們會發現現在的小學教材的內容上更為靈活,并且內容也相對豐富。大幅度的思考難度的加深以及內容的規模擴張是為了讓學生的能力能夠提高,因此現在的教學更為主張的是運用的這個層面的問題,而不是記憶的這個層面。為此,現在小學課本的難度是加大了很多,抽象程度也提升了不少,如果在教學中不讓學生充分理解到位,學生就會遇到思維上的瓶頸。在小學的這個階段,如果這些困難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會讓學生出現大面積的排斥感,而這種排斥感帶來的就是學生越來越排斥學習數學。
目前,學生最為頭疼的就是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比如說“單位一”這樣整體的思想等等,都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怎樣讓學生理解到位?就應該多多列舉例子,充分在實例的補充下學習。學生的抽象的思維有了輔助,他們就不會覺得知識點太過于陌生了。面對小學數學中抽象程度較大的東西,也可以采取多畫圖、多總結的做法,比如還有一種類型的題目:“猜測小方塊的個數”,這在小學的題目中算是一道最難的題,這道題要求學生擁有極高的空間想象能力,而對于這個年齡階段,要想擁有這樣的能力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此,教師為了培養學生,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完成這樣的題目,就應該在平時多給學生設置一些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多多動手去擺一擺小方塊,從不同的題目中找到基本的方法。
手腦并用可以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制作、動手去尋找答案,遠遠比教師直接說出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簡言之,現在的教學中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教師普遍對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方面的培養不太夠,很多人質疑我們的小學教育也是如此,他們認為學生的能力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因為固定的模式總是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一些教師甚至把很多抽象靈活的題型也講的很死板,學生由此形成了對教師的充分依賴心理,他們很難在一些陌生的環境中展現出特別的作為。為此,自由讓學生展開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然后結合他們特別的思想,站在讀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訓練學生的抽象能力也正是為了這個方面,立足在實際的現實之中,借用外物的輔助理解,但是帶來的是抽象的思維延展。
二、融入生活,數學源于生活
小學是基礎性的教學,很多的內容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孩子覺得學習數學很困難,就是因為數學的知識相對于語文的知識,他們感到很陌生,學習每一堂課都是在理解一種全新的概念。其實數學并不是這樣,教師應該多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生活,讓數學的知識點運用起來,這樣學生和數學知識的距離拉近,他們也就會更容易理解知識點了。像我們在學習三角形這樣的基本的數學抽象概念的時候,為何不從生活中舉例子呢?原來的陳舊的教學觀點,就是只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而不是讓學生理解是什么。
很多學生學習了三角形,朗朗上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個定義,但是一到了讓他們舉例子說明,他們就完全不知道了。這都是由于教師過于把知識點獨立出來,強調的只是讓學生必須記憶到,卻不是理解到。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說一些生活中的運用實例,來證明為什么說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道理。像生活中的凳子角還有工地上的框架都是三角形的運用。數學很多時候都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數學的大量知識也廣泛運用在身邊的小事里,帶領學生探究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的感官,也可以讓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數學的思維。
三、舉例注意講解質量,多提示加深鞏固和理解
在講課的時候,也應該多方位地互動,通過問題的設置和學生一起建立聯系。課堂的講解的時候,應該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整體的問題零散化,不要在一些小的地方重復啰嗦,對于一些學生已經懂了的問題就不要過多地糾結。教師應該在教學時間的掌握上合理安排,盡量簡化課程的環節,不要設置的太過于繁雜。在小學的這個年齡,越是通俗的話語,越可以讓學生理解到位,所以明智的教師往往會將課堂內容以最簡單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學生理解到位之后,再把學生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反復提問學生,起到了多重鞏固的效果。
最后,就是將整個內容進行一個大體的歸納,給學生列出提綱,學生在回憶大概的過程中,就會感覺到整體的布局,學會進一步歸納總結。通過這幾個部分的內容,課堂的效率會大幅度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也就會更充分。學習是一個反復的過程,但是不是說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反復,教師應當注意大局的把關,一些小的細節方面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落實。
小學數學的教學是需要學生和教師一起,共同找到一個契合點,在一種比較快樂的氣氛下學習知識。在小學的這個階段,教師更應該多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小幫手,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樣學生才會愛上學習數學、愛上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