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燕
摘要:根據小學生擁有極高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作業評價方面可以選擇相互開放式評價,將老師、學生和家長聯系在一起,三者共同評價,一起打分,還可以讓同伴相互進行評判,在此過程中,激勵和鼓勵學生養成一種規律性自覺學習的習慣,約束自己的行為,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作業評價
作業是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有效鞏固的方法之一,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更是對課堂的補充、復習和整理,是能夠反映教學活動的真實有力的證據,也能夠從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清楚作業數量。教師一般在傳統的觀念之下會選擇給學生布置作業的特點傾向于訓練做題,也被稱之為題海戰術,覺得只有做得足夠多才能記得住,考試的時候才會越輕松,熟練了有題感了就會更快,正確率也會越來越高,所以家庭作業的數量一般比較龐大,會給學生帶來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壓力和負擔,使得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他們反而會無法熟悉作業中的解題方法,是的作業的布置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
(二)明確時限要求。布置作業這項任務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會學習,并且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審視自己沒有想到的點或者錯誤的地方,消化和吸收作業中的知識點。還有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要學會計時,在此基礎上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在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及時想辦法解決,不可拖延。
(三)準確把握作業難度。布置作業的難度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合理的把握,根據學生對課程和課堂內容的理解吸收來決定,可以適當的增加難度,給學生一點挑戰,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可以太難,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失去作業的價值。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具體措施
(一)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具感性與生活素養的學科,往往十分注重感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學生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可以不斷地磨煉自我的感性思維,形成獨特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平時的作業練習中,以感性的思維去理解語文的曼妙與神奇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日常練習的作業進行有效的評價與設計。
學生對學科的知識獲取感到畏難和恐懼,沒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學好該門學科的相關知識是當今基礎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經歷,因為語文始終是從生活之中來,文學家們以自己動人的筆觸將生活之中撥動自己心弦的感動和情緒,通過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并使之流傳,為后來人傳遞相似的感情體驗。
在生活中去提高語文的修養與能力是學習語文的有效高效方法,我國現行的國民基礎教育在進行課程改革,有效的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性和填鴨式的傳授知識的傾向,在生活中去引導學生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在為學生設計日常作業的時候,可以從生活之中去發現實例,將之與學生的日常所學知識相結合,體現生活與語文的母子繼承關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樣做有利于改變傳統語文作業在設計中的“高深性,枯燥性,空洞性”,能幫助學生在作業的練習之中多多增加對生活的思考和注意,同時也為學生打開一個觀察世界和生活的多維的全方位的窗口,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維度去思考生活,學習語文。
(二)根據差異,作業設計評價層次化。
每個班的學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學習習慣、生活環境的限制,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學生作業不能一刀切,齊步走。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我針對學生的差異,將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三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組。基礎差的學生做A組的一些基本練習,重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操練;中等的學生做B組練習,以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為目標;成績優秀,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做C組難度較大的練習,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小草和大樹》這一課的課后作業,我是這樣設計的:A、(1)抄寫詞語;(2)從指定的詞語中挑選幾個,造幾個句子;B、假如你是夏洛蒂·勃朗特,請你拿起筆,寫寫她的故事,寫的時候盡可能多地用上指定的詞語詞語;C、根據所給的詞語盡可能多地寫一個身邊或你知道的事。然后,根據不同的層次評價不同的同學,因材施教,各得其所,讓后進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通過探討和小組研究學習的方式強化作業的有效性。
科學的理論知識要在實踐之中才能檢驗出是否真實有效,個人的力量在眾人的力量面前無疑是黯然失色的,將每個學生的思想碰撞在一起,所爆發的力量是無限的,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之中,如果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集合眾人的力量,把每個學生的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式與其他學生共同分享,那么學生的作業完成的效率則會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提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同時兼顧學生“個性化與群體化的結合,獨有性和集合性的整合,生活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在評價講解作業的時候,可以先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語文作業練習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各抒己見,集合總意,形成對該問題的不同的研究與看法,這也是語文作業有效評價的重要形式與有效方法。教師通過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見解與思考,能有效率的提高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并擴寬看問題的思考角度和方式。譬如:在小學語文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學習之中,教師針對該篇文章設計出“關于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存在,為當地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了什么利益和好處,同學們有什么感悟與理解嗎?能否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此的理解和看法,要求結合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小組的討論與學習,可以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在快樂之中學習與進步,幫助學生在作業之中能高效的領悟相關語文知識與基本語文理論。能夠促進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增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感知,能幫助學生減少對語文作業的畏難情緒。加強對感性思維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與鍛煉。
三、結語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方方面面的差異,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獲得最優發展,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參考文獻:
[1]于雷.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J].中國培訓,2015(18).
[2]趙建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與評價技巧[J].學周刊,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