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利
摘要:本論文從自身的經歷出發,介紹了“一字立骨”法。正值本校大力推行“問題導航、生態課堂”的課改活動,筆者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生態課堂,利用“一字立骨”法進行教學嘗試。
關鍵詞:一字立骨;初中語文;生態課堂;核心素養;教學嘗試
2017年我有幸參加了市級現場論文寫作比賽,其內容是南宋道士葛長庚的《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我緊緊抓住“把酒沃愁腸”中的“愁”字,然后圍繞“愁”字展開寫作:愁景-愁情。這種方法叫“一字立骨”法:在文學創作過程中構思文本時,一種以一個字、一個詞或是一個凝練的短語作為構思焦點的方式方法,又叫“一字經緯”法,或安設文眼法。①此法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把紛繁復雜的內容歸攏集中到一個焦點上,從而使文章線索明晰、結構縝密、主旨凝聚。
“一字立骨”法不僅可以用于創作構思,用于文本解讀,還可以用于語文教學。作為青年教師,一直苦苦探索、尋找一種把語文課堂有效化、高效化的方法,并將這些理論實踐化。從我接觸了陳曉東老師的“一字立骨”法后便嘗試用于語文教學中。如曾經執教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俗世奇人-泥人張》時,就運用“一字立骨”法來開展課堂教學。
在教學時,首先我讓學生朗讀題目《俗世奇人》,引導學生找出這題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詞語,學生找出“俗”和“奇”。在學生找出之后,我沒有快速下結論,而是讓學生通讀《泥人張》這篇課文,然后再讓學生來說哪一個字更能抓住文本的核心?學生選擇“奇”字。我追問學生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我尊重學生的答案,記錄在黑板上,然后再次讓學生通讀全文。學生給出了“奇”為奇特、神奇之意。于是教學就圍繞“奇”字展開。拋出主問題:捏泥人的手藝人有什么“奇”(奇特或神奇)的呢?學生通過討論和歸納,認為:一是手藝奇,二是行事奇,三是性格奇。隨后我讓學生再次細讀全文,找出支撐理論的依據。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順利完成了問題。短短的幾十分鐘,學生的學習思路非常清晰,教師步步引導,學生能獨立完成問題。
實際教學中,“一字立骨”法,確實便于文本解讀,也便于課堂教學的文稿設計,它可以幫我快速抓住文本的重難點,準確理解文本內涵,有效的引導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效率。運用一個字或詞作為核心,就可以帶動教學全過程。
正值我校大力推行課改,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問題導航 生態課堂”的課改課堂。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管理,以小組合作為形式,圍繞問題導航,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機融合,形成三位一體的學習過程,增強學生的參與度與有效度。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實現“教”“學”“練”“管理”“評價”五大要素。生態課堂注重“三單”的開發與利用:問題搜集單、目標“導航單”、課后拓展訓練單。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設計與利用“三單”,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檢測”的方式,即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也發展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語言溝通的能力,更是發展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生態課堂對于初中語文課堂而言,是一次語文課堂、語文課程革新的機會。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的表現是語言的表現、是思維的表現、是鑒賞和創造的表現。教師則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課程的評價者。教師的教學理念從以前固有的思維“我要怎樣教”“我該怎樣教”轉化為“學生需要學什么”“學生怎么學才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求教師樹立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明確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方面面,它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語文的生態課堂便是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課堂。于是,我便想利用“一字立骨”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嘗試。
如執教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利用“一字立骨”法進行的嘗試。教學此文時,我提前布置預習的任務。學生自主解決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實詞、虛詞、特殊詞語的用法、特殊句式的用法,疏通文本,對文本情節的把握。語文學科長利用預習時間,組織組內成員,交流不理解或是不能參透的問題,并做好記錄。通過問題搜集單,學生反饋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句子翻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個是句子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生態課堂呈現的是一種師生的對話,所以當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呈現出來時,教師的教學內容就以此為中心,從而進行深入的探究模式。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便以學生的難點“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利用“一字立骨”法進行設計,緊緊抓住文中的“閑”字。在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讀懂、讀透、分析透題目“記承天寺夜游”和描寫景致的句子。“閑人”在文中的意思為:閑暇之人:一層引導學生此時此刻的作者無事而為,閑來無事,只為尋友人,沐浴月色中;第二層結合寫作背景,此時的“閑人”為貶謫之后的閑人,此“閑”包含了作者官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心情,體會“耳”的語氣語調,以“閑人”自慰。閑情逸致之人:一層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欣賞月色美景的愉悅之境,二層是月光至美,竹影而至,而他人卻不能賞識,唯有與友人能有幸領略的自豪之感。閑適曠達之人:結合蘇軾的部分作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處世為人的態度,面對困境的寵辱不驚,進退自如。
以下是目標“導航單”(教師版)的內容(注:目標“導航單”不是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資料):
《記承天寺夜游》導航單(教師版)
(一)課前預習檢測
1.讀準注音。
遂( ) 寢( ) 藻( ) 荇( )
2.解釋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月色入戶: (2)欣然起行:
(3)念無與為樂者: (4)相與步于中庭:
(5)蓋竹柏影也: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用自己的語言講講本文寫了一個怎樣的事情?
(二)課程導航
1.閱讀全文,請勾畫出你認為最難理解的詞語和句子,說說你覺得難在哪些地方?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閑人”字,你認為有幾種意思?分別是什么意思?
3.細讀全文,請用文中的語句和資料助讀來支撐你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依據表述清晰。
4.補充提問:(1)如何理解題目“記承天寺夜游”?(2)如何理解“念無與為樂者”?(3)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4)如何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資料助讀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宋神宗元豐二年八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人陷害入獄,被貶官至黃州,身居閑職,而且還受到監管,過著失意的閑居生活。寫此文時,已經被貶4年。
張懷明: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人。元豐流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四)拓展延伸——蘇軾的作品
1.《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3.《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和子由澠(miǎn)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jiǎn)驢嘶。
5.《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經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師生對話,共同解決重點、難點。一字“閑”立為文章的“骨”,支撐整堂課的教學,把紛繁復雜的內容歸攏集中到一個焦點上,從而使文章線索明晰、結構縝密、主旨凝聚,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在教學中,步步引導學生,學生能問、會問,學生能說、會說,學生能品、能悟,使學生在各個方面得到培養和發展,這便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也是生態課堂的目標。
在初中語文生態課堂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發展的過程。“一字立骨”法雖然只是其中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無論哪種教學方法,但只要語文核心素養一旦形成,便會積淀,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相信,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一字立骨”法會成為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得缺少的一種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敬義.一字立骨 言說如金——撰寫教學文稿漫談之四[J].小學教學語文版-青年教師寫作輔導,2011,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