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1世紀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上獲得很多成果,社會和文化教育也取得了較大發展。《我國在實現教育現代化事業的過程中,鄉村教育的發展尤為重要,然而我國的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正逐漸出現斷裂現象,呈現一系列問題,如:鄉土文化的瓦解、趨向城市化的“離農教育”等困境。針對鄉土文化發展現實,要創新發展鄉土文化,宣揚鄉土文化的價值。
關鍵詞:鄉土文化;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導言
近年我國經濟發展日益增速,城鎮化發展水平也隨之提高,教育事業整體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領域在近幾年更是著重研究鄉村教育相關問題,以解決城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二、鄉土文化有效傳承的價值功能
鄉土文化源自古老的農業社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質為農業文化,其傳承著特定區域形成的文化,根據費孝通的解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的。”中國世世代代都與鄉土密不可分。狹義的鄉土文化指特定地域的文化積淀,包括當地民風民俗、歷史變遷、語言文化等。而廣義的鄉土文化指受教育者和學校、家庭之間的環境文化。[1]
當鄉土文化得到積極發揚,其價值功能是廣泛的。首先,鄉土文化可以使民眾產生歸屬感,凝結大眾對鄉土的認同感,寄托著對故鄉這一特定區域的情感。另外,鄉土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文化價值。代表著地域文化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與大眾對鄉土的情懷分不開。最后,鄉土文化具有的經濟價值關系著鄉村社會建設的速度與程度,鄉土文化具有的產業價值使得鄉土文化的傳承范圍更加擴大化。
三、我國鄉土文化傳承面臨困境及原因分析
中國鄉村教育運動起步于20世紀初期,根據不同時期發展背景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內生型嵌入”、“行政型嵌入”以及“懸浮型”。清末明初時期是鄉村與社會互融共通的“內生嵌入型”模式,這一時期的傳統鄉村教育的載體多為早期的私塾,私塾連結著村落的文化之根,彰顯出鄉土之文明。
隨后,國家政權開始對鄉土社會進行管制,鄉村教育逐漸演化成“行政型嵌入”模式,發展過程強調追求鄉村現代化,鄉土固有的一些價值遭到破壞,具有內在傳承意義的鄉村文化在鄉村教育發展中逐漸消失。20世紀末這一時期,出現“文字下鄉”運動,新型的現代學校制度充當成國家工具在鄉村學校中運用。為培養現代化人才,灌輸國家意識,鄉村教育開始強調“競爭性”與“流動性”,鄉村教育與鄉村社區日益疏離。
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鄉村教育模式發展為“懸浮型”,“懸浮型”又分為外驅型和內驅型懸浮。外驅型懸浮主要是指村落依舊大體維系了傳統的鄉土中國特色,由政府驅動產生鄉村教育的“懸浮”;內驅型懸浮即“離土教育”引發的個體精神追求向城市轉移的“懸浮”。[2]
(一)社會轉型過程中鄉村教育與鄉村文化出現斷裂。
當前社會,城市化是基本發展特征,鄉土文化日漸出現“斷裂”現象,首先在追求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學校在教育理念方面更加偏向“城市化”,城鄉文化產生沖突,鄉村教育的價值取向正走向城市教育是最終的追求目標。其次鄉村本身處于一個發展劣位,在教育環境、資源等條件相對落后的背景下,村民更加追求改變落后現狀,向往經濟條件更好地城中心,一定程度將希望都寄托于上學的孩子,學生尋求更好地教育流向城市,漸漸發展成鄉村教育的物化產物。再者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更加追求物質化,更加保障有經濟效益的鄉土文化,逐漸弱化與村民切實有密切聯系的鄉村文化生活。
(二)功利化價值觀加速解構鄉土文化。
快速發展的經濟,飛速進步的科技,在追求各行各業現代化的價值觀念影響下,在城市化進程日趨加速背景下,民眾愈發的追求物質和經濟效益,而漸漸遺忘文化根本,文化傳承問題被忽略。雖然城鎮化水平決定了現代化進程的程度,但在農村文化領域一味的追求城鎮化,固有的鄉土文化被城市氣息所覆蓋,“離農教育”的觀念越來越深,現代文明的傳播掩蓋了鄉土文明獨特的價值。有鄉村特色、質樸、純凈的鄉土文化逐漸在大眾視野想中脫離。在建設城鎮化的過程中,經濟利益正成為人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在鄉村追求各種現代化發展的環境背景下,鄉土文化加速解構。
(三)鄉村教師觀念“趨城市化”及受教育者自身價值觀迷失。
教師是任何教育的主體,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一環便是教師,而教師自身的價值觀、學歷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任務的走向。在追求教育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中,代表鄉村文明的鄉土文化已消失在教學任務中。其次隨著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斷裂,鄉村教師的價值取向趨于城市化,加之科技水平的提高,發達的網絡將城市文化生活傳播進鄉村,鄉村教師也逐漸被城市教育所吸引,鄉村教師愈發紛紛逃離鄉土,“離土化”問題更加明顯。鄉村教師的價值觀念、教學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念。
四、傳承我國鄉土文化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的融合。
教育現代化是目前世界各國所追求的目標,而對于鄉村教育的發展大多是不積極的態度。而現實中,鄉村教育是代表工業文明的城市教育在鄉村的延伸,鄉村教育最首要的功能是服務城市服務社會,通過一系列選拔方法為工業和城市文明選拔人才。[3]但這一做法就必然會使鄉村學生涌入城市,適時的離開鄉村文明,一定程度上是與鄉村自身的建設相背離的。所以鄉村教育的價值取向要建立在培養鄉村學生其固有的天生的鄉土特質,使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上能從所生活的鄉村出發,認識其生長生活的農村環境,建立個人與鄉土的和諧聯系,從根本上灌輸鄉土文化。
(二)強化農村教育,提升鄉土文化軟實力。
推進鄉村文化進校園,將鄉村文化融入到課堂。鄉村教育課程在規劃設計時的基本原則是普遍性文化與鄉土文化的開放和融合。[4]在課程設計中,為更有價值的體現鄉土,應先建構出理想的田園觀念,使得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在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同時感受鄉村社會固有的文明。回歸自然的鄉土課程既可以開拓學生的心靈,又可以參與貼近自然的社會實踐,使得學生更積極的認同鄉村文化,使得新一代農村青年更好地加入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中。在致力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過程中,應堅持教育的因地制宜,發展進程需要適應不同村落所處的環境背景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
(三)建立和完善鄉土文化傳承機制。
鄉土文化作為民族文化之靈魂,是受教育者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和其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知識儲備,但在城鎮化進程中鄉土文化逐漸被淡忘,使其傳承的道路受阻。任何文化的傳播都需要有保障機制,鞏固和發展傳承鄉村文化,需要建立專有的鄉村文化傳承機制揚其正面精神。目前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學校里的學生接觸的都是正規教育,學習專業的文化知識,而鄉村文化更貼近百姓的日常,所以需要機制對鄉村教育進行更透徹的研究促進鄉村文化價值的實現。政府機構需要負應有責任,積極監督鄉土文化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制度性的政策不斷的挖掘有利于傳承傳統鄉土文化的人才,建立有關農村工作文化站等機構,加強對鄉村文化事業的重視。并且政府應帶動民間團體,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工作進行投資融資等項目,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傳統優秀文化,鞏固鄉村文化積淀并發揚其價值。
鄉村社會發展的進步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宣揚鄉土文化,鄉村復興是一項長期任務,立足鄉土,追求現代化的教育,建立生活與教育相適應的價值觀念,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志堯.小學鄉土教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9.
[2]姚榮.從“嵌入”到“懸浮”:國家與社會視角下我國鄉村教育變遷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4):27-39.
[3]王天平.社會轉型時期鄉村教育的價值取向[J].西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1):79-86.
[4]劉鐵芳.回歸鄉土的課程設計:鄉村教育重建的課程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10(6):13-18.
[5]何麗芳.基于旅游發展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探討[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4(3):59-60.
作者簡介:楊帥,1992年3月,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