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鴻雁
摘要:新課標背景下,如何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從多元化的角度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成為了眾多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教學活動中的關鍵課題。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體驗性學習”作為研究切入點,探討了基于”體驗性學習”模式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具體策略,以期為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體驗性學習;小學數學;新課標
一、體驗性學習概述
體驗性學習是一種新穎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具體來說,體驗性學習指的是:學習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一系列的感官活動,結合動態交流與親身參與,在授課者的引導過程中將所學知識由理性上升到感性認識的一種學習過程。在體驗性學習的背景下,學習者往往成為了教學環節中的重心,而教師則成為了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和引路人。教師的課堂授業環節需要經過精心設計和事前準備,以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加深學習者在整個學習環節中的”體驗感”,使學習者在自我參與、自我實踐、自我探究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并做到融會貫通。
二、教學策略實施
(一)創設演繹展示,體驗“演”與“知”內涵
體驗性教學的核心思想在于給學生創設充分的展示空間,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輕松獲取所學的理論知識。因此,將”演繹”與數學課堂教學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自我”演繹”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教學的快樂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策略。筆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便時常應用角色報驗這一方式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教學的真實性,使他們能夠在親力親為的演繹環節中輕松掌握看似枯燥的數學理論知識。
例如,我在教授《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內容時,便引入了”演繹展示”這一教學模式,創設了”體驗性”的演繹教學課堂。
教學情境4
首先,我將班級進行了重新布置,構建了一個商場的教學場景,”商場”中有琳瑯滿目的商品、貨架、柜臺,并準備好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其次,我挑選了幾名同學,為他們設置了售貨員、顧客等角色。
教師:同學們,我們到商場中購物一定要使用到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來扮演一下售貨員和購買商品的顧客,親身體驗一下人民幣的使用。
學生1:老師,我來扮演售貨員!
學生2:老師,我想扮演顧客!
(學生的積極性立刻被激發起來,紛紛要求參與到演繹過程中)
接下來的角色扮演環節中,同學們”各盡其責”,很好地履行了售貨員與顧客的責任,課堂”買賣秩序”有條不紊,我則站在一旁”監督”同學們”買賣”過程中貨幣支付的情況,一旦發現他們用錯了貨幣,便立即進行指正。
在上述”演繹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扮演充分”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人民幣的相關知識,課堂教學質量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二)合作探究交流,體驗”動”與”靜”差異
數學課堂教學的形式應不拘一格,講究多變多動。在遇到較為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點教學內容時,教師應充分引入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探討、實踐、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到”動”與”靜”的課堂教學差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枯燥的理論知識。
例如,筆者在講授《圓錐與圓柱》部門內容時,便采用了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課堂氛圍中汲取里理論知識的精華。
課堂情境5
教師:同學們,圓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立體物,它的表面積計算應該怎么處理呢?
(我的問題一拋出,學生立刻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學生1:老師,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應該和圓的計算方法類似吧?
學生2:有點難懂,還是請老師講解給我們聽吧!
……
學生熱烈的發問和積極的探討使得課堂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我便順水推舟,引入了合作探究的教學情境。
首先,我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圓柱體展開模型,分發給各個大組,讓學生進行課堂實踐觀察。
其次,我將班上的大組分為若干小組,引導他們通過對模型的觀察自主探究圓柱體表面積計算的方式。學生在經過細致觀察后,講的頭頭是道,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每個小組都將自己的結論與別的組互相分享,課堂內氣氛異常活躍。
最周,我引導各小組將結論匯總起來,并進行總結,得出了最終的結論:圓柱體是由2個圓形與一個長方形構成,因此只要計算圓與長方形的表面積,再相加起來,便可得到其表面積。
上述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在”動靜”相宜的環境中體驗到了數學探究的樂趣,也降低了他們面對面單一回答問題時的拘束感,可謂一舉兩得。
三、課后實踐點撥,體驗“學”與“用”情趣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體驗性教學”的最高境界。如何將課堂所學的數學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點滴運用,正是”活學活用”教學的精髓所在。筆者認為,注重課后實踐點撥,讓學生體驗到”學”與”用”的情趣,同樣也是”體驗性學習”模式中應該注重的環節。
例如,我在講授完長方體、圓錐與圓柱等立體物的體積計算方式后,便向班上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如何計算西紅柿、小石塊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呢?接下來,我便給同學們講述了阿基米德計算物體體積的故事,同學們在聽完后,紛紛興致大發,回家后也采用同樣的”排水體積計算方法”對生活中常見的不規則物體進行了體積測定。
上述案例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通過多種方式激起學生實踐探究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充分感受到”體驗性學習”的快樂。
四、結論
“體驗性學習”考驗著教師的課堂教學創造能力,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激發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具體教學策略,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更具體驗性、過程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