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
摘要:互動式教學是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模式,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探討其在大學英語互動教學中的應用, 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基于建構主義大學英語互動教學的組織形式。
關鍵詞:建構主義;大學英語;互動教學
一、引言
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 普遍以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為目標,課堂以教師占主導、學生參與度低的模式存在,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這種應試教育模式缺乏互動性,削弱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今社會需求,影響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職業發展。
隨著新一輪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開展,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充滿活力的互動式課堂,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課堂互動教學是指在課堂這個特殊環境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行為。課堂互動教學突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了互動形式的多樣化。互動式教學倡導參與、交流、體驗、實踐、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提高學生的全方位語言運用能力,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觀能動性,在互動中完成教學、學習任務,并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本文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強調學生對新知識獲得的主動性,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由認知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維特羅克、皮亞杰、布魯納等人創建和完善起來,是當代西方教育心理學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理論流派,已成為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基礎。該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講授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憑借本身的經驗和知識,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意義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生所學的知識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識不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文字、圖片、課本以及教師的演示和板書等對現實的準確表征,而只是一種假設和理解。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標準,而是依據自己的知識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新知識的理解,對于世界的認知和賦予意義由學習者自己決定。在教學上,建構主義倡導要尊重學生的經驗和觀點,并重視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建構主義就組織、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和教學內容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意義的觀點,發展出了多種教學模式,如拋錨式教學、隨機通達學習、支架式教學等。
三、建構主義在互動式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學習情境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靈活多樣、形式新穎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方法合理
設置情境,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導向性信息誘導下的參與式、合作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
1.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的普及與多樣化為大學英語教學創設虛
擬情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多媒體技術會營造圖文并茂、動情相融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能促使學生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認識活動,主動探索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體的作用。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增加溝通,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中,注意引導那些學習興趣不高、意志薄弱的學生,幫助其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之主動解決,保持自我調控,大膽嘗試,營造良好的聽覺、視覺的交互式語言環境。比如課上用多媒體播放跟課文主題相關的影片,通過觀賞影片學生可以更直觀真切的感受課文內容的相關背景文化。情境式教學可以使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體驗,在無壓力、輕松的教學情境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激發其學習的欲望。
2.運用課堂互動創設情境。大學英語課作為一門語言教學,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進行交際的能力。課堂互動本身作為一種語言交際活動,是學生語言實踐的良好平臺。學生參與課堂互動,能直接獲得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實踐機會,參與管理自己的學習,使其學習態度變得積極和負責。教師作為引導者、指揮者,要設計各種獲得,活躍氣氛,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鼓勵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飽滿地參與課堂教學。在互動情境中,教師選擇與當前教學主題相關的真實性問題或事件作為互動設計的主要內容,使學生置身于一個需要解決問題的現實情境中。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不需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做,只需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例如需要收集哪些資料、從哪里獲取資料以及解決類似問題的探索經歷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做出提示,幫助學生逐步接近答案,并逐漸獨立解決問題。一個情景可從不同角度讓同學展開互動合作。在互動合作中,教師要適時提醒每個學生發現別人在互動合作中的各種優點和不足,進行思考并做出反映,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互動的過程也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互動式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方向,使之朝著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一方面,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課堂教學內容,組織課堂活動的開展。如篩選出具有知識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課外讀物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寫作等,培養學生語感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能控制活動的時間和節奏,以保證活動開展效果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在課堂互動活動中,課程內容選擇更趨多樣化,學生學習環境更為自由,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學習方法。同時,教師應積極組織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活動,并盡可能采用交互方式,使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獲取知識,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激勵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形成相互良性競爭的局面。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積極性、主動性以及自制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為其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幫助其沖破障礙,增強其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意識對學習行為有較大的正面影響,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態度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責任感。剛入學的大學生對教師普遍存在著較強的依賴心理,學習上缺少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指導原則應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給予他們學習的主動權,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此時的職責就在于督促學生把各類知識點及教學任務、教學目的貫穿到互動情景中,指導學生自主設計活動,自主創設情景,,并在學習過程中完成自我生成、自我建構。
四、基于建構主義大學英語互動教學的組織形式
基于建構主義的互動教學模式,即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其熟練的應用,而采取的師生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活動,包括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間的互動。課堂互動通過學生對英語的接觸和理解和學生使用英語的嘗試來促進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要求等采取多種互動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幾種互動模式:
(一)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
小組討論是互動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互動語言教學中常見的課堂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定3-6個人為一個小組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成員都要參加小組討論,并且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介入討論予以指導,引導學生使用語言順利進行交流,幫助學生克服語言上的困難,小組討論結束后選派一名學生進行總結性發言,教師給予必要的反饋。小組討論可以廣泛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增加學生語言輸入與輸出的機會,減輕學生在交際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焦慮情緒。小組討論通常是圍繞完成某項任務進行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意義協商,促進語言習得。小組討論可以是大部分的學生參與進來,增加學生口語練習機會,同時,課堂小組討論有助于他們用多重觀點來看待知識和信息。例如,筆者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中的一篇對話式課文“Father Knows Better”時,先請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 然后小組成員間進行模仿對話;筆者就語言點進行提問式講解, 確保學生理解對話; 然后討論以下問題 : Is there a generation gap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with your parents?What are the good ways to 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What are the major components?最后每組派一個代表闡述其小組的觀點。通過小組討論,學生間的不同見解和觀點發生碰撞,引發認知沖突,能夠充分調動其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競爭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的技能。
(二)口語展示(oral presentation)
在正式講課前,讓一名學生進行3-5分鐘口語展示。教師可讓學生提前做好準備,演講學生及順序可提前確定或采取隨機抽取方法。學生準備演講內容可挑選自己很感興趣的話題,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英語感言、英語故事、英語演講、英語歌曲、英語情景表演等。展示后演講學生或聽眾可就展示的內容提問、討論和辯論等。課前互動目的主要是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口語,提高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
(三)角色扮演(role play)
角色扮演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方式,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相對低風險的前提下親身體驗接近事實的語言情境。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2》,Unit3 Father Knows Better。筆者選擇分組角色扮演的方式處理課文內容。首先,將同學們進行分組, 小組成員分別選擇不同角色,一人扮演媽媽,一人扮演爸爸,一人扮演大女兒Diane,一人扮演小女兒Heidi,一人扮演兒子Sean。然后,要求學生用5分鐘大聲朗讀對話。接著,各個學習小組進行朗讀比賽。最后,各小組對朗讀內容進行篩選、添加、刪減、重新組合對話內容,進行脫搞練習10分鐘,然后各小組自愿上臺脫稿進行角色扮演,再根據小組表現再加分。這種互動式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口語運用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辯論賽(class debate)
課堂辯論體現了當前語言教學理論所倡導的任務教學法的一些理論觀點。辯論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英語口語發展,教師可將英語辯論適度引入課堂,作為豐富課堂互動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大學英語課堂辯論能促使學生將所學的日常用語、英語詞匯、短語句型等轉化為實際口語表達能力,把師生的單向交流轉變為師生、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體現了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增強學習的積極性,為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辯論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勇敢、自信地表達英語的能力,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英語課堂氛圍。根據當代學生思維中多樣性和發散性的特點,教師可以靈活地將部分英語口語課堂設置為辯論比賽形式。辯題由師生預先共同商定,將全班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兩個辯論小組,辯論雙方課前收集資料,集體討論方案,各推選四名同學當辯手。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互動式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良好模式,提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和對知識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符合建構主義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教師應該充當引導者的角色,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Piaget,J.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Dickinson 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r[J].System,1995,23/2
[3]H.Douglas Brown.根據原理教學:交互式語言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裴新寧.東西理念相撞: 建構對教育的理解[J].開放教育研究,2003(1)
[6]董明.大學英語課堂“生生互動”模式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5)
[7]張光敏.大學英語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新課程研究,2009(12)
[8]岳欣云.教學互動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1(12)
[9]陳麗清.新建本科高校大學英語新式互動教學探析[J].臨沂大學學報,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