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皓
摘要:全新的技術革命時代已經到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所掌握的技能已經不能滿足企業中所需的職業素質要求。作為與經濟發展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如何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加快課程體系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基于德國雙元制教育中“學習領域”的教學模式,結合實際對我校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改革之路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改革創新
一、引言
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新的技術革命時代已經到來,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和形態的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發展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更是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重要高地。作為人力資源供給側中的潛在力量,針對職業教育目前的狀況,需要對其結構方面進行相應改革。為了更好地使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那么如何加快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如何推進教育教學模式發展、如何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成為了我國職業教育現階段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傳統的純理論教學法已經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產教結合的一體化培養方案,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計劃在時間和內容方面分配不均,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仍然是被動學習的狀態,從而導致了現實效果不理想的尷尬局面。因此,改變教學模式,不斷更新人才培養方案,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才是正確的改革道路。
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其中雙元制職業教育則最具特色,同時在國內廣受關注。在德國,通過對課程論進行研究有專家認為:學生應該擁有面對技術日益更新從而帶來挑戰的應對能力、短時間內迅速掌握跨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綜合能力。但實際工作環境與教學情境往往并不相同,為了能夠在此新形勢下更好地培養學生,德國學者從企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出發,通過研究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提出了關于“學習領域”的課程思想。
二、“學習領域”的內涵和特點
“學習領域”的課程模式主張以能力作為出發點,以行動導向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方法。其最大的特征是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完整、連續的“行動”過程,比如, 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學生要學習電子產品的組裝,那么在此之前應當先學習與電路、電子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掌握電路設計、安裝與調試、運行維護、行業規范及標準等等實踐技能。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儲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課程體系通常是系統的、結構化的,課程方案由諸多分科構成。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后與實踐相結合,雖然實現了部分一體化教學,但仍不能使學生適應當前的工作環境。“學習領域”課程模式在課程結構上并不遵從學科結構化、系統化這一原則,并且提出課程應符合工作過程。其本質是將學習內容主題化、學習任務目標化。課程主體有三個方面:通過能力水平衡量教學目標、通過任務驅動完成學習內容、通過總量控制給定學習周期。一般地,每個課程由10-20個學習領域構成,各領域之間不存在內容以及形式上的直接關系。每一個學習領域都是根據職業行動領域中所學要的內容進行設定。每一領域學習時間總量給定,可以靈活安排在整個學習年限中。
三、“學習領域”課程模式在我國應用的發展及現狀
“學習領域”課程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被提出開始,在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地被推廣,我國也在2003年將此理念引進至國內,致力于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始注意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提出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體驗完整的工作過程。對于“學習領域”課程中的一些相關內容,我國通過成立專家小組對其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研究,在課程大綱的開發與設計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論述。終于在2006年“學習領域”課程的推廣在全國展開。
推廣過程中一些發達地區的示范性職業院校開始設立試點,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這些試點單位都具有以下特點:1、針對性。國內外職業教育存在個體差異,由于師資隊伍、教學條件以及學生規模等現實問題的存在,大部分“學習領域”課程只針對某一個專業展開。2、積極性。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使得許多職業院校意識到各方面的不足,通過試點實驗,積極努力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加強硬件條件建設、增加校企合作、校校合作。3、激勵性。為了更好地使“學習領域”課程獲得相應的改革效果,部分院校選擇采取激勵措施。對試點部門設置評價體系,對過程和結果進行階段性評價,對于教師團隊進行定期考核,通過獎勵、培訓的方式提高整體素質。
如今“學習領域”課程在上海、廣州、蘇州等一些示范性職業院校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更多的職業院校開始推廣這一課程模式。那么除了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深入企業調研了解職業能力需求外還對學習領域進行了中國化、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習情境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通過中外合作、國內專家學者的討論部分專業群在課程大綱開發方面已經獲得了卓越的成果,特別是汽車維修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
四、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之探索
根據“學習領域”課程在多個職業院校的成功應用案例,我校在引進這一理論的同時,還加強了軟硬件設施的配備。不但與德國菲尼克斯電氣公司合作研發了智能化汽車生產線仿真實訓實驗裝置,而且委派多位教師赴國內外進行培訓學習相關理論。通過對“學習領域”課程的深度認知,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對于我院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開始進行探索。
首先,通過對企業的調研確定這一專業學生在崗位中的行動領域。其次,根據學生的頂崗實習情況和現有的理論學習內容,對比正在開發的機電一體化教學大綱,轉化學習領域。最后,在現有辦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細化學習情境。
通過以上討論,結合我校實際發展情況現將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劃分為7個學習領域,分別是:自動化控制系統認知、制作安裝和調試電氣部件和組件、完成電氣自動化系統的控制和編程、電氣自動化系統的安裝與調試、電氣自動化系統故障查找與排除、電氣自動化系統的項目設計與優化、企業中的管理與溝通,計劃2-2.5年完成。具體目標描述如下:
雖然對于學習領域已經有了初步的劃分,但由于學習領域是由多個相應的學習情境構成的,后期還應根據實際的主題學習單元加以討論,將學習領域進一步細化加工,從而構建完整的、符合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的課程體系。
五、結束語
我校已經開始推廣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加強課程體系改革,發展雖然迅速但由于起步較晚,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在今后的探索中,應不斷地借鑒融合,探索出符合國情、校情、學情的教學模式,努力完善符合各專業群體的課程體系。對于融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應及時做好歸納總結,使得“學習領域”模式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從而提高我校的職業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 “學習領域”課程:概念,特征與問題——關于德國職業學校課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國教育研, 2003 (1) :26-31
[2]張賀達. 對德國機動車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探討[J].職業時空,2010 , 06 (12) :119-120
[3]姜大源,吳全全. 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 (2) :38-38
[4]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師[J].職業技術教育, 2017 (3)
[5]熊娟. 基于學習領域的高職教育學習情景設計及實踐[J].職教論壇,2010 (30)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