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微
【摘要】在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把握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定位,加強教育管理,科學引導青年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大課題。本文擬從新媒體時代背景著手,闡述意識形態以及新媒體的相關概念及特點,分析意識形態工作在高校發展中的作用,挖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現存問題,最后提出強化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建議,以期能對高校更好的發揮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主導地位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意識形態
一、引言
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與此同時,使用電視上網的網民比例也提高3.2個百分點,達28.2%。大學生作為當前新媒體時代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在互聯網媒體設備的使用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例。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與盛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正在遭受著極大的挑戰,同時,新媒體對意識形態的傳播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如何把握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定位,加強教育管理,科學引導青年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大課題。
二、相關概念概述
1.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一個相對比較抽象且獨具爭議的一個概念。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意識形態進行不同的解釋。有從概念的屬性進行分析的,有從概念在社會經濟關系中的地位進行探究的,有從社會作用的角度進行概括的。筆者認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內涵可以從一下內容進行理解:意識形態是以某種價值觀為核心的觀念體系。高校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題、構建校園網絡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體系,即形成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法。
2.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相比較傳統媒體,新媒體表現出不一樣的新特征:一是共享性,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大量的信息轉接,能夠擴充信息資源容量,用戶只要接入互聯網設備,就能完全實現資源共享;二是即時性,新媒體信息傳播非常快速,反饋時間短,信息傳播效率高;三是交互性,新媒體所帶來的即時通訊,能夠在最短時間實現信息傳播,完全消除時空阻隔。
三、意識形態工作在高校發展中的作用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對于構建大學生正確的價值體系、明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內
在需要養成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通過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使大學生能正確把握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形成完善的自我認知、社會認知體系,促進自身不斷塑造、發展、完善和提高,真正做到全面發展。
2.堅守主流價值的重要手段
伴隨新媒體信息技術的逐步盛行,當今世界處于不斷變革和調整之中,各國思想文化不斷進行滲透、交流與融合,越來越多的外來意識對本體意識產生沖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更為任重道遠。面臨日益凸顯的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高校應把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動權,幫助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認識,堅守本土的主流價值。
3.強化民族認同,實現“中國夢”的時代召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工作要突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主題。“中國夢”是我國時代發展的主體,是當代大學生時代使命。高校應該以此為中心,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教育,構筑大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以及民族責任感,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民族自信,更好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凝聚合力。
四、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現存問題
縱觀近年來高校教育改革的成效,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加強。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與中央的要求、形勢的發展和學生的期待還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實效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了杠見在:
1.教育方式比較單一
當前高校課堂,大多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課題教學模式來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活動,在教育過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內容的單純講授到被動接收,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多的關注教學形式,而忽略了教學效果,會使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缺乏主動參與課題的積極性。在新媒體背景下,更多更為豐富的教學方式都可以運用到課堂當中來,靈活采用正面引導或負面批評的教育方式,讓大學生充分享受到新媒體環境下所帶來的傳統教育之外的一些需求,更好適應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更具效力。
2.教育意識比較薄弱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及多樣化的發展,國際政治格局的不斷調整,使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要明確意識形態教育的正確方向,高校應該將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作為主要教育內容之一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運用不同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引導,注重學生對于意識形態理論體系的全面掌握。同時,部分教師缺乏正確的政治立場,在課堂教學中,習慣運用西方的教育觀點來批判我國的教育模式,容易讓學生對我國意識形態形成消極的印象,進而對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形成一定的阻力。
3.教育環境日益復雜國際化進程的加劇,多元文化沖擊與碰撞,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青年學生作為接收知識和信息的主要對象,更容易通過互聯網等多媒體技術手段掌握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多元思想。但當前社會上,很多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傳播有違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學生對于正確意識形態的辨析和判斷。
五、新媒體環境下,強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建議
1.豐富教育方式
意識形態的教育工作應該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該建立多方聯動教育的模式,通過課堂知識灌輸、實例分析,組織開展網絡學習,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迅速、高效的特點,強化對學生展開意識形態教育。同時,還可利用行動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青年學生開展意識形態實際工作,體現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實效,讓學生不僅從思想上,更從行動上明確正確的意識導向。
2.轉變工作理念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家形式,作為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高校領導和老師應該保持高的政治敏感性,準備把握新時期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關鍵,保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對符合我國國情的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廣泛宣傳和教育,從根本上抵制外來文化思想的滲透,著力抓好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要求,以及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在具體教育過程中,要從教材、從課題、從方法上有針對性地對青年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對意識形態敏銳的辨別力和高度的警覺性,引導學生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形成對意識形態的正確認識。
3.強化隊伍建設
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應該建立一支既注重教學與科研發展,同時又注重思想政治素養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能夠對新時期現存的社會問題進行系統的觀察、分析,準確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認清并處理好個人與國家、與民族的關系,把個人追求與中國夢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作為新時期偉大中國夢的主體力量、中堅力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意識形態變動,運用多種方式,啟迪青年學生運用的思想和觀點去分析社會敏感問題,穩固社會認同,形成思想共識。
4.堅持正確網絡輿論導向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信息的擴散和傳播的主要途徑,更成為當前青年學生獲取信息和表達訴求的主要載體,互聯網空間內部的意識形態斗爭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挑戰。作為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主陣地,高校應該及時掌握意識形態的新發展、新態勢、新要求,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多媒體設備,進行正確意識形態的教育與宣傳,構建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的平臺,拓展學生表達個人訴求的空間,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溝通交流體系,適時掌握青年學生意識形態動向,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與當前主流意識形態相背離的網絡輿論,對熱點網絡問題進行客觀評價與正面引導,充分發揮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CNNIC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01-3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李蕊,賈佳.互聯網思維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機制創新研究[J].科技展望,2017(5)
[3]莫冠,互聯網微空間視域下的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路徑探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6)
[4]農毅,加強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網絡話語體系創新探究葉學術論壇,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