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昌雄
【摘 要】感恩是我國傳統倫理中最重要的一種情感和行為,梳理儒釋道等傳統文化中尊師孝親、忠信友愛、感恩自然、追求和諧、回饋社會等感恩倫理文化,對繼承傳統美德、強化學校感恩教育意義重大。
【關鍵詞】傳統文化;感恩;倫理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感恩倫理文化。儒家強調知恩報恩美德培養,把感恩列為做人最基本的修養,甚至將“忠、孝、節、義”等思想引發出來的感恩意識轉化成規章制度加以規范和推行,滲透到了政治、社會、家庭各個層面,成為傳統倫理的基本要求;道家感恩文化注重謙卑、柔弱、禮讓,效法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甚至提倡“以德報怨”;佛家感恩文化見于《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諸多經典,“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強調無我利他,感恩一切眾生。
一、儒家感恩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國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儒家恪守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充盈著豐富的感恩思想。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感恩通過孝親得以體現。“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居首位的,儒家文化把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作為儒家精神的基本精髓。《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論語》有“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之說,孝親是人倫教化之本,可以陶冶性情、升華道德。父母的養育之恩,使人發自天性的萌生了報恩的意識,這就是“孝”。孝不僅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德性根本,而且可以歸順民心、穩定社會。在古代,孝是人們實現道德的起點,其本質是一種愛與敬的情感與行為。感激并報答父母是符合人倫綱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求人們滿懷敬意之情處處時時去尊重、關愛親人和長輩。
悌是友愛兄弟。儒家思想認為,“悌”是從自己的兄弟姐妹中謙讓、有愛,然后再加以擴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悌也是家庭和社會中最重要的倫理基礎之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儒家主張弟弟對兄長恭敬感恩,后世又有長兄為父之說,背后都隱藏了兄長對弟弟引導、護佑、幫助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勞。
孝悌作為華夏文明的碩果,孝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特色,不單是判斷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重要標志,更是社會文明、和諧團結、感恩奉獻的重要體現。
儒家把“忠”看作是臣子報答君國之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為王臣”。在古代家國一體,家國同構思想下,忠就是對國家的孝,臣子要忠心于君主,忠心于國家,孔子認為“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推崇“事君”以“義”,“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儒家把“義”看作是報答友人之間互助之恩。《左傳·成公二年》里有“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論語·里仁》里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荀子·榮辱》里有“先義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古代兄弟之間、友人之間的恩情不像三綱那么森嚴,但社會中特別強調兄弟友人之間互幫互助的恩情。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義氣的事跡也頻頻被后人贊揚,伯牙絕弦、鮑叔牙力薦管仲、左伯桃羊角哀的義氣千古稱頌。可見,“義”與“不義”一個重要的體現之處就在于是否懂得知恩圖報。
孔子倡導“仁”,“仁者愛人”,把仁的范疇通過“五倫”關系擴大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也體現了儒家所重社會倫理中關愛、感恩的類意識i。孟子由“仁”擴展延伸到“義”,義者宜也,把相互敬重感恩之“義”擴充到“充塞乎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都體現了人倫中彼此之間的感恩情懷。
此外,儒家報答有恩人,以及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賢的等儀禮習俗,都是表達感恩之情的一種方式。
二、道家感恩文化
道家以“道”為中心,有效法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等思想。道家的基本信仰是能生萬物之“道”,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本原。這個玄妙的“道”就是道家的核心理念,因為有“道”世界萬物才能保持生機,不斷進步發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倡導天人合一。因此,道家感恩天地,常以愛己之心愛人乃至愛一切萬物,認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賴于大自然的和諧。要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尊重自然界的特性,敬重所相處的一切,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家尤其強調謙卑、退讓,效法水的“不爭之德”,處處替別人著想,時時感恩別人。要求對人要做到尊重、寬容和愛戴。哪怕是傷害過自己的人,也應該“以德報怨”,以至誠之心感化他人,和諧共生。
道家主張寬容和知足,反對唯我獨尊。“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道家認為人在社會的競爭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應該對自己所得抱著知足的心態,才能少些煩惱,多些樂觀。所以道家主張知足常樂,要懂得感恩自己所擁有的,這樣才會經常感覺到幸福。道家之《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感恩思想,蘊含了對人以及自然的“天”“地”“道”“德”等廣博無限的感恩,將這種泛感恩情懷作為調節社會關系和自然關系的一種方式。
三、佛家感恩文化
佛家有無我利他、因果緣起等感恩思想。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后,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普及,與傳統文化不斷地結合,逐漸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恩的看法,相比與儒家的上下等級關系,佛家更強調的是相互之間的感恩與報恩。主要包括四方面:父母、眾生、國土、三寶。父母的生養哺育之恩理應報答,但佛家認為,不僅要報答現生父母的恩情,還要報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感恩祖先。報國土恩是要感恩祖國的養育,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的熱忱之心。報三寶恩指的是佛、法、僧三寶。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問如何報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于父母造此經典,是真報得父母恩也。是等善人,造經力故,是諸佛等,常來慈護,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諸快樂,離地獄苦”。《佛說盂蘭盆經》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于我國民間,促進了孝行。《大方便佛報恩經》的孝養品,更是細說了報父母深恩之方法。
報眾生恩說的是要感恩一切眾生,因為我們所有的生活所需,包括食品、衣服、用品、工具都是他人提供的,所以理應感恩,只有感恩眾生,人與人之間才會相互關愛,社會才會和諧。佛家的感恩對象如道家一樣極為廣泛,涉及萬事萬物,不僅包括有恩者,而且包括對自身有傷害的人。佛家的感恩觀具有十分完備的系統性。
總之,儒釋道等中華傳統感恩倫理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感恩教育的源流,只有不斷挖掘、整合傳統感恩倫理文化精華,并概括其哲學原理,才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理,作為感恩動力源泉。
注釋:
i 李生龍《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岳麓書社,2009年7月
【參考文獻】
[1]黃華.基于儒家文化啟示的感恩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與受助生感恩意識的培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
[3]馮開莆,劉利才.倫理視角下的感恩行為分析[J].倫理學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