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凡
【摘 要】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其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新時期國家文化建設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競爭力提升的現實需要,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隨著互聯網+的到來,網絡的開放性與平等性,信息的便捷性等特點,對大學生全面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合理利用互聯網+,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已成為新的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文化自信
一、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概念
(一)互聯網+
“互聯網+”指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i
互聯網為人的活動開辟新的領域,通過互聯網+,拓展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人對自然認識等實踐領域,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獲得人的解放和自由,通過互聯網的特征,實現知識共享與交互。
(二)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的提出以及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ii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iii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iv
2.文化自信的概念
目前有大量的學者針對文化自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劉芳指出: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學說以及優秀文化傳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對當代核心價值體系的威望與魅力有一種充滿依賴感的尊奉、堅守和虔誠。v 韓震談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自身文化發展進程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vi 鄭玲認為,文化自信,是指國家、民族和政黨在清晰的認識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對自身文化理念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念和信息以及對自身文化精髓的傳承、弘揚和創新。vii
文化自信實質是一種價值自信。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樹人,關鍵在于培育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和高度自信。viii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首要任務是培養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傳承和創新的自信。
(三)利用互聯網+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
1.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了堅韌不拔、奮斗不息的精神;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蘊含著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為我們提供了社會道德準則等。利用互聯網+平臺,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環境中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時性、有效性。
2.有利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五千年的中國文明發展史造就了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在當下得以充分體現。ix傳統節日承載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的是人與人之間炙熱的感情,延續的是民族文化的記憶。隨著網絡的普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積淀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步得以體現,孔子學院的傳播,孔子、老子等逐漸被全球認可;太極拳的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舌尖上的中國》,《國家寶藏》等綜藝節目的傳播,使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充分的傳承、發展和弘揚。
3.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x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優良道德素質、高尚情操的培養,以及大學生道德境界的提高和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培養大學生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質,人文素養。
二、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機遇及挑戰
2016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互聯網快速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深刻變化,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
(一)互聯網+拓寬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和范圍
從BBS、Blog、網絡論壇、到當下的微博、微信、網易公開課、喜馬拉雅、邏輯思維、抖音、快手等APP的出現,信息的交流互動已經越來越扁平化、個體化。互聯網+為人類生活帶來了海量信息內容,而信息的傳播范圍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通過互聯網+,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手工業逐漸興起,被遺忘的民間音樂逐漸流傳;《厲害了,我的國》使我們看到中國的強大,《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領略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國家寶藏》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帶著我們了解中國歷史;互聯網+利用網絡平臺,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及我國飛速發展的生活通過新媒體進行快速傳播,對當代大學生的求職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挑戰
1.開放環境對文化安全的挑戰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各類人群都能夠在互聯網上獲得和發布信息,同一個信息經不同人的傳播有時會將信息的本質“異化”,由于信息傳播者的身份多樣,認知水平和思想道德也各不相同,導致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網絡平臺,其中不乏各種錯誤思想,散布謠言,進行人身攻擊;甚至危害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面對大量信息的沖擊,學生無暇篩選,逐漸形成大致瀏覽內容而無法深入分析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受到網絡假冒信息、低俗信息以及各種反動言論的影響。
2.新興媒體對文化權威的消解
信息的傳播渠道由之前的書籍、電視、報紙、廣播等形式,轉為微信、微博、QQ、各種APP,即時通訊的便捷性,信息的碎片化,讓學生們的學習不在局限于課堂,不局限于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幕課,公開課等形式,讓學生可以通過一臺電腦,一個手機就可以了解到她們想知道的一切,老師不在具有權威性。
3.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意識淡薄,對傳統文化現代價值認識不足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拓展了文化傳播的渠道,許多西方國家由于意識形態的偏見,憑借技術優勢壟斷傳媒力量,對部分發展中國家進行不實報道,混淆視聽。xi加之商家的宣傳噱頭,大學生普遍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節、西方情人節、愚人節、萬圣節等節日,而對中國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卻感到陌生,部分大學生認為,傳統節日是老年人過的節日,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歷史典故以及包含的蘊意對于部分大學生而言倍感陌生。
三、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徑研究
(一)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以課程改革為依托,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傳授給大學生。將傳統文化作為選修課,運用新媒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線下相關文化資源以數字形式轉化成網絡多媒體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互動,教育對象與外界的互動,互聯網+成為信息與知識的主要載體。
2.合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
目前的大學生以90后為主,他們屬于數碼時代的原住民,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他們不迷信權威,價值多元化,自我意識強,更加注重個人的發展和感受,個體差異大,愿意接收新事物并嘗試。
學校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校園BBS、微博等眾多校園網絡平臺,將經典的傳統中國文化制作成圖片、歌曲、動漫等受學生喜愛且容易接受的素材,吸引大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以重慶工商大學為例,借助圖書館,定期開展翠湖博士論壇、翠湖主題論壇、翠湖詩詞大會、翠湖讀友會等各種活動,討論中國詩詞,欣賞中國音樂,品嘗中國茶藝等,利用新媒體與線下討論相結合,領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輿論引導、文化熏陶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隊伍建設
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專職教師不僅要“傳道”。為學生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授業”,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隊伍定期進行培訓,注重師資隊伍和諧的生態人文觀的培養,加強和諧共生、良性互動的生態理念的引領。
(三)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育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階段性。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增加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式、感悟式創新,重塑大學生文化學習和行為習慣兩個方面,促使大學生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引領者。
1.校園文化環境
大學中的大部分時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校園內,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高校應把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在學校營造一種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讓學生時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在節假日期間,學校通過橫幅、展板、報欄等宣傳傳統節日,渲染節日氣氛,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利用互聯網+平臺,推送相關歷史故事,線上故事,線下活動相結合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認同感、感受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流傳的精神力量。
2.加強宿舍文化建設
宿舍是彰顯學生基本文明素質的地方。利用樓棟QQ群、微信群,了解學生生活狀況,根據學生專業特色、自身優勢,定期開展宿舍文化活動,舉辦象棋、圍棋、書法、攝影展等豐富宿舍生活,并通過QQ群、微信群、拍攝小視頻等形式進行宣傳;評選優秀寢室,學霸寢室、開展我愛我家活動,讓同學們在寢室中感受集體的溫暖。
(四)凈化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環境
網絡自媒體不斷進行著自我更新,從 My Space,QQ 空間,博客,論壇、微博、Facebook,Twitter到現在最流行的手機微信,一直發揮著輿論陣地的特別作用,且影響力持續增強。xii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進行文化建設,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培育之路。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進行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互聯網輿論引導作為建設重點。
各高校根據本校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工作的實際,制定相應的校園網絡管理規范及制度,加強對校園網絡信息的監控力度,進一步落實專人負責對校園網、校園論壇、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的管理,定期開展對各種負面信息、有毒有害信息的清理和輿論引導,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
注釋:
i 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6.html
ii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iii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iv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v 劉芳.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考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2,(1)
vi 韓震.中國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兼論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1-10-16.
vii 鄭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研究[N],成都理工大學2015
viii 蔡英謙,“互聯網+”時代高校文化自信培育與踐行探賾,教育探索,2018.2,79-83
ix 高福進,傳統文化在現代國家治理中的意義:基于習近平文化論述的視角,湖湘論壇[J],2018,1
x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4號
xi 郭曉雪,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隴東學院學報,2017 年 11 月,91-94
xii 鄧欣欣,“互聯網+”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態及新模式探析,嶺南學刊[J],2016.3.40-45
【參考文獻】
[1]項久雨,吳海燕,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6-10-15
[2]王明亞,文化自信的歷史高度與現實反思——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論述[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7-04-15
[3]張凱,“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自信研究[J],中州學刊,2017-6
[4]郝桂榮,李本智,大學生文化觀現狀及樹立文化自信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