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 黃華婷
[摘要]本文以河池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同學們使用手機的情況,認真統計和分析調查數據,找出同學們對手機依賴的表現及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與意見,為今后開展相應研究工作提供有利參考,期盼達到引導我校大學生合理正確使用手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樹立積極進取精神面貌的目的。
[關鍵詞]河池學院 在校大學生 手機依賴 調查分析 建議
一、調查背景與調查目的
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IC)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從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年齡段的手機網民占比最高,達到30.0%;從職業結構來看,學生群體規模最大,所占比率為25.4%;從學歷結構來看,具備高等教育水平的群體占比為20.4%。在科學技術和通信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手機早已普及我們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機更成為生活必需品。走進大學校園,“低頭族”隨處可見。對手機的極大依賴,導致在校大學生無論是上課學習時間還是課外運動時間,都在不停刷屏看手機或玩游戲。手機在給大學生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的影響。
手機依賴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又稱手機焦慮癥、手機癮。手機依賴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造成的問題愈來愈多,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關注。針對此現象,本項目組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河池學院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認真統計和分析調查數據,找出同學們對手機依賴的表現及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與意見,為今后開展相應研究工作提供有利參考,期盼達到引導我校大學生合理正確使用手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樹立積極進取精神面貌的目的。
二、調查對象與數據統計
本研究以河池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共發出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24份,回收率86.15%。從性別來看,男生54人,占比24.11%;女生170人,占比75.89%。就專業屬性來分,文科類學生87人,占比38.84%;理工類學生137人,占比61.16%。
(一)我校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規模與年級結構分析
1.規模情況
我們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人人都有手機,擁有手機率達100.0%。由此可見,手機已經成為繼報紙、書籍、廣播影視和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生活條件的提高和大眾能接受的價格讓手機在大學生中已經基本普及,并成為大學生生活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2.年級結構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我校大一學生的手機使用率為28.95%,大二學生的手機使用率為30.18%,大三學生的手機使用率為32.29%,大四學生的手機使用率為8.59%。由此看出,從大一到大二,隨著同學們對大學生活的慢慢接觸和熟悉以及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等,手機使用率明顯增加,到大三基本保持穩定。到了大四,由于要準備畢業論文等原因,大四學生對手機的使用程度明顯減少。
(二)我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狀況分析
1.何時開始使用手機情況
通過調查得出,我校55.36%的學生是從初中開始使用手機,37.95%的學生是從高中開始使用手機,只有6.70%的學生是從大學開始接觸手機。通過分析我們得知,最多的學生是從初中開始使用手機,個中緣由還是因為如今整體經濟水平和手機技術水平的提高,當然不能忽視的是家庭對學生的寵溺現象。
2.手機上網流量使用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有92.41%的學生每個月需要使用超過150M的流量,有3.13%的學生每個月需要使用100-150M的流量,有3.57%的學生每個月需要使用50-100M的流量,只有不足1.00%的學生使用情況是在50M以下的。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如今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比較依賴手機的,流量的使用也是比較多的。
3.每天使用手機時長情況
通過對我校大學生的有關調查得出,有20.54%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7個小時以上,有近40.00%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達到5-6小時,有34.00%以上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3.4小時,只有5.36%的學生是每天使用手機兩個小時以內的。對于手機在充電的時候,46.15%的學生偶爾玩手機,32.08%的學生則經常玩弄手機;在上課的時候,53.73%的學生偶爾玩手機,17.49%的學生則經常玩手機。從數據得出,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長是十分長的,而且長時間使用手機的群體也十分大。
4.手機使用場所情況
對我校大學生最常使用手機上網的場所進行調查發現,在床上和等人的時候使用手機比例較高,分別為83.04%和81.25%。在其他場所也較多,且多為空閑時間,大學生的課余或閑暇時間逐漸被手機侵占,說明手機上網已逐漸從碎片化向常態化轉變,成為日常的一種生活方式。手機成了在校大學生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手機過多地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讓原本忙碌的大學生更懶于或擠不出時間來升級自己其他方面的技能,更有甚者是沉迷于虛擬的網上世界,與現實生活脫節。
5.手機的地位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我校有32.14%的大學生認為手機是必需品,出于與父母、朋友聯系方便、可以隨時隨地查詢所需資料、接受每日新聞的目的才使用手機。而分別有16.07%和41.52%的大學生覺得手機非常重要和重要,把手機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無論做什么都會找到借口掏出手機。僅有10.27%的大學生認為手機可有可無,對自己生活產生不了太大影響。由此看出,手機作為一種重要的通訊工具,在大學生人群中也將越來越重要,這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的。
6.手機對個人影響情況
通過“出門前,您會不會檢查有沒有帶手機?”、“您是否會經常下意識地找手機,不時拿出手機看看?”和“當手機經常連不上網、收不到信號時,您是否會產生焦慮和無力感,而且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這三個問題對我校大學生的調查,可以得知,有超過70.00%的大學生選擇了“總是”、“經常”和“偶爾”這三個選項,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較高,手機對在校大學生生活的滲透較為深入。如果忘記了拿手機,23.66%的學生感到焦慮不安,50.89%的學生感到不適應,手機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旦離開手機就魂不守舍。
三、調查結果分析后的建議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我校有相當一部分在校學生由于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了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手機依賴現象。這必須充分引起學校的重視,手機依賴不但影響學生學習、生活,而且可能引起不良心理狀態,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必須進行干預和控制。現就此次調查所反映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制定相應的校紀校規控制手機過度使用:通過第二課堂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知曉“手機依賴”的危害,并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鼓勵學生與朋友聯系多采用其他方式,如書信往來,直接見面等,逐步脫離對手機的依賴;適當參加有益的身心活動,加強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提供相應的心理咨詢途徑,并引入相關檢測量表,為一些癥狀明顯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當依賴現象比較嚴重時,應當尋求心理醫生的指導,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情況惡化;提升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發現自身或者同學有相關依賴現象時,應及時求助于心理教師;對于已經形成手機依賴的人,則應通過監督、治療,逐步減少非必要的使用時間,盡量使自己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從而達到減少癥狀直至擺脫依賴的目的。
學校相關管理部門應看到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已經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要通過有效手段使大學生認識到手機依賴現象存在的危害,積極宣傳并大力提倡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機使用觀。對于問題較為嚴重的同學,應當通過心理咨詢等手段幫助其走出困惑。手機依賴現象由于具有網絡依賴癥相同的特點,根治還需要科學的方法與個人的努力,特別是手機使用者群體共同努力來改善。只要合理制定手機使用規范,在使用對象、使用時間、使用方式上嚴格要求,特別是科學解決手機使用心理的陣痛期,就一定能夠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