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摘要】凝練、簡單的童話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與豐富的知識,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童話寓意,引導孩子們思考與探索,要比單純說理深刻得多。本文結合實例,對童話教學策略的構想與實踐進行了全面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想象;實踐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未脫離幼兒時期的心理特征,在感知上情緒化、隨意性明顯,在語文學習上易受興趣“操控”,對新穎有趣、活潑新鮮的形式與內容更關注,也更積極。所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級語文課本,摘錄了很多童話作品。童話是寫給兒童的語言與文字,它用神奇曲折的情節,淺顯生動的表現形式,擬人化的自然描寫,成了低年級小學生最容易接受,也最喜歡的學習內容。但童話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那么簡單,童話雖然并不真實,其中含義卻很深長,語文教育者的任務就是以童話為載體,催發小學生想象力,使之感悟童話背后的深刻含義,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夯實語言基礎,提升語文素養。基于此,本文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對教育者如何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童話策略”進行了全面探析。
一、引導學生品味童話之美
從教材中看,童話作品雖多但更偏重于擺事實講道理,對孩子們進行“道德訓誡”的成分偏多。雖然我們的童話教學的確是讓學生透過作品去感悟內涵,但說教過多就失去了童話的純真之美,更無法讓孩子們領略到童話的語言美、文字美和情節美。所以教育者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小學生們品味童話之美,讓他們對童話產生興趣,才會積極地探究其深刻內涵。一般來說,閱讀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怎樣讀卻有個中技巧。如在給學生們講“會走路的樹”這篇優美清新的童話故事時,就可以讓學生們先初讀,再精讀,認真品讀童話里馴鹿一家和小鳥的純真友情。
1.教師先是通過故事情境創設引入新課:一只剛剛出生的小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醒來,當它沉浸在迷人景色之中時,卻忽然驚叫了一聲……(為什么呢?它看到了什么?引發學生們產生疑問與猜想)原來它發現了一棵“會走路的樹”!然后在黑板上寫下今天的課題。轉而問學生們:當你們看到這個課題,有沒有什么疑問?那么我們一起齊讀課文,從美妙的童話故事中去尋找答案吧!
2.讓學生們自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感知印象。自讀要求他們將字音讀準,句子讀通,如有疑難處可多讀。然后通過生字詞讀音、指名分段讀的方法,檢查學生們的 自讀效果,并為學生們正音。“那么讀完故事,剛才大家的疑問找到答案了嗎?”有的學生已經看出那并不是真正的樹,而是一只馴鹿。“同學們見過馴鹿嗎?它哪里和樹最相像?”拿出貼圖讓學生們一邊觀察一邊嘗試進行表述。
3.精讀課文,感悟童話之美認真品讀。一是引導小學生們體會小鳥和馴鹿爸爸之間的美好交往。指導學生們讀好問話,通過“坐一坐”“讓”等詞語,去體會小鳥當時急切與好奇的心情,并從時間到景點到景物這個“線索”引導小學生去感受“這棵樹”對小鳥的愛,讓學生們試著將它們之間相處的快樂讀出來。二是讓小學生們在品讀中感受小鳥與馴鹿兒子相見時的激動與驚喜。如讀到“是的!是的!小馴鹿也激動起來”,讓學生們在兩個“!”中反復品讀,體會當時小馴鹿的心情。
4.讓學生們每三人自由結一組,然后對第五到第九自然段進行分角色朗讀,最后配樂自由朗讀,讓學生們再次感受小鳥與“這棵樹”之間的美好交往,以及小鳥和馴鹿兒子相見的激動。
在閱讀中孩子們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想象為故事中的某個人物,去體會情節中的情與理、喜與悲。一旦學生們通過閱讀有了一定文字與語言積淀之后,就會自然地產生某種審美反應,如馴鹿是美麗的、小鳥是活潑的等等,這種反應最終會上升為一種審美鑒賞能力,對小學生的個性塑造十分有益。
5.學會剖析理解童話深刻寓意。童話教學策略的核心是讓學生們能夠通過讀懂童話故事的“表”,觸及理解寓意的“里”,再實現聯系實際的“真”。所以,讓學生們讀懂童話只是開端,如何讀通童話,并學會剖析理解童話里的深刻寓意才是關鍵。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引導學生們去學會分析。一是分析故事情節。如在學習“螞蟻和蟈蟈”時,就讓學生們通過對在烈日下“螞蟻們辛苦地運糧食”和“蟈蟈們在樹蔭下睡覺唱歌”,而到了冬天“螞蟻們在放滿糧食的溫暖的洞中”和“蟈蟈又餓又冷”的情節進行對比去分析,誰的行為值得學習?自己要做螞蟻還是蟈蟈?要怎么做?二是讓學生們學會抓住關鍵詞。如在讀“蝸牛的獎杯”時,哪些詞可以將蝸牛得到獎杯之后樂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心態表現出來?這些詞又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學生們沿著這個思路去讀故事,很快就會找到“成天”“生怕”“唯恐”“得意洋洋”這些詞,并從中體會到過去的成績不能夠算永遠的成績,不要有一點成績就“得意洋洋”,只有不斷努力才不會像蝸牛一樣從飛行冠軍“退化”成爬行緩慢的蝸牛。
二、借助表演體驗童話豐富情感
在閱讀與分析中,學生始終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面對童話故事,對于童話中那些豐富的情感可能無法理解到位,唯有表演能夠讓學生融入童話中,讓他們領略童話這個充滿想象、創造和廣闊思維的美好世界。仍以“螞蟻和蟈蟈”為例,這篇童話故事并沒有神情動作和對話,是一篇“無聲童話”,但如果學生們分別去飾演不同的角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給“螞蟻”和“蟈蟈”加上神情動作和臺詞,就等于打通了孩子們情感發展的一條“綠色通道”,學生們就會在這個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真實”的童話世界中,獲得情感的體驗與升華。“螞蟻和蟈蟈”表演片段:
“螞蟻”(學生飾演):(一邊擦汗一邊做出很累的樣子在搬東西)
路人(教師飾演):你是誰呀?你在干嗎?
“螞蟻”:我是在搬東西的螞蟻呀!
(教師旁白):螞蟻在搬東西被旁邊幾只蟈蟈看見了......
“蟈蟈”(學生飾演):一邊嘲笑一邊說:“螞蟻真傻,這么累搬什么東西,不如在樹蔭下睡一會覺”......
表演,不僅僅是能夠讓小學生們體驗到真實的情感,讓他們在扮演角色揣磨技巧的過程中促進創造力、社交力的發展,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們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完成很好的語言訓練。
三、通過續寫改編放飛想象
童話最顯著的藝術特征就是想象,而這與低年級小學生愛想象的心理特點相吻合。在讀童話、分析童話和演童話的過程中,學生們都會對角色、情節有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就是學生們活躍思維的表現。所以教育者可以將兩者充分結合在一起,鼓勵小學生續寫改編童話,來讓小學生們放飛想象,大膽創作。如在學習完“猴子種果樹”后,當看到“猴子什么樹也沒種成”的結尾時,有的學生感到有點遺憾,小猴子好像也努力了,怎么最后卻一無所獲呢?看到這種情景,教師就可以鼓勵孩子們展開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續寫或者改編,給這個童話故事一個不一樣的結局。讓學生們大膽地編排想象,從不同角度去感悟童話帶給他們的啟示,這就是童話教學帶給小學生們最大的收獲。
孩子們本身就是最具浪漫色彩的童話作家,所以我們的童話教學策略要充分利用孩子們這種天生的優勢,竭力為他們打開夢幻般美麗的童話世界,讓他們從經典中汲取養分,從想象中拓展思維,在語文學習的路上快樂前行。
【參考文獻】
[1] 孫建龍. 小學語文童話體文章閱讀教學簡論[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s2):126-129.
[2] 王東凱.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 林區教學, 2011(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