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進行和發展,我們的學校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初中歷史教學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我們加強重視。初中歷史教學要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在課堂教學中要吸引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和探究,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人教版 初中歷史 宋元文化 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中也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逐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點講述,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創新教學模式,通過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初中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實證精神、創新精神、科學精神以及歷史責任感,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證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本文對以人教版為例,對初中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教學策略進行分析探討,期望對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有所幫助。
一、確定“燦爛的宋元文化”教學目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教學的效率,就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整理教學內容,確定好教學的重點,以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人教版初中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三項宋元時期的科技發明,該內容屬于科技文化史的范疇。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必須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包括:一是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促使學生掌握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項科技發明的應用,了解三項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二是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對三項科技發明的產生過程進行探究,培養學生實證能力、反思能力和科學精神,提高學生概括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歸納能力。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引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時,引導學生對近代中國與世界先進文明的差距進行反思,初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危機意識,激發學生為民族科技文化發展貢獻力量的熱情。還可以通過對宋元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進程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鼓勵學生對我國的古代文明進行探索研究,提高其自主學習創新的能力。
二、“燦爛的宋元文化”教學策略
(一)運用史料教學,培養學生實證精神
史料是歷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歷史事件得以重現的前提和基礎。在初中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證精神。例如,在對畢昇發明活字印刷進行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設置懸念的方法,使學生形成認知上的沖突,在此基礎上進行求證。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工具,播放一段視頻短片,內容是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韓國在宣傳片中使用的活字印刷。在視頻放完后,向學生指出,有些韓國學者聲稱,活字印刷是他們國家的發明,這個信息使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沖突,他們的求知欲被瞬間激發,對歷史知識產生出強烈的探究欲望,為下個環節起到了鋪墊。此時教師可向學生指出,歷史并不是空口白話,而是需要證據來證明。韓國學者所認為的事情是否有歷史依據可以查證,教師可向學生展示預先準備好的材料,《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這個韓國古籍被有關組織認定為世界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品。如何證明中國活字印刷是最早的,對此可通過文字和實物史料來印證。沈括是我國宋代的科學家,其著作的《夢溪筆談》中,對畢昇的活字印刷有詳細記載;《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木活字本,它是一本西夏文佛經,西夏國與宋朝存在于同個歷史時期,專家認為木活字印刷在宋朝已經存在,并流傳到西夏。通過史料驗證,活字印刷是中國的發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實證精神得到了培養。
(二)運用反思教學,培養學生反思精神
通過對歷史的了解以及對史學的把握,才能真正意義上地把握住社會規律,鑒古而知今是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由此可以達到明辨真理,啟迪智慧的作用。在歷史課堂上,一些教師將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作為宋元文化教學的情感目標,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反思教學進行運用,借此來培養學生的反思精神。“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結晶,這些發明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古代,中華文明的發達程度是西方國家望塵莫及的,只是由于一些原因在最近幾百年中有所落后。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強調,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這項技術要比歐洲國家早400年,歐洲人利用指南針開辟了新的航路,火藥改變了歐洲的兵器時代,中國古人的這些發明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為何在幾百年后,中國落伍了,這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在“四大發明”教學后,教師要告訴學生,在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中,中國的“四大發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這些種種均已成為過去,從當下的實際來看,中國的人文、科技等領域都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若是不能從昔日輝煌的歷史中走出,則很難重新崛起。所以必須要學會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三)運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新課改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基于這一前提,教師可將相關的實驗引入到教學環節,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通過實驗教學,除了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之外,還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這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以教材中的一道思考題為例,即對比宋元時期的火箭和現代火箭的發射原理是否相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實驗:準備一個類似于宋元時期火箭的“月旅行”小型煙花,讓學生到室外進行燃放,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叮囑學生注意安全,隨后讓其說出感受,點燃的煙花在反作用力的驅使下向高空飛去。經過對比,學生發現,兩者在發射原理上基本相同,全部都是借助反作用力升空。在實驗中,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體現了主體性,并且探究能力得到培養,由于實驗與歷史教學內容相關,從而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效果和質量也隨之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運用科技教學,培養學生時代精神
初中歷史教學是要求學生能夠明古而知今,不是僅僅對古代優秀文化認識回憶,而是要求我們能夠在對古代文化了解的基礎上,在如今新時代加以繼承和發揚。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科技進行教學,如今多媒體視頻、圖片、音樂等等都可以充分應用的我們的歷史教學中,將各種文化中的資料和事物以視頻或圖片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既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就通過大量的資料展示,加深學生的認識,同時通過大量科技設施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加強對科學設施的認識和利用,明確在如今時代的學習目標,確立遠大理想。就以活字印刷術作為例子,在教學中可以將造紙術、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等等我們古代有關文字印刷的偉大成就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成展現出來,各種歷史留存下來的珍貴文物和典籍都可以向我們證明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還可以鼓勵學生將活字印刷術在世界中的傳播過程制作成PPT,并請學生進行講述,在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同時,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樹立新時代的理想和目標。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總結教學不足,對當前的歷史教學方式進行大膽創新。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整合與此相關的教學資源,用史料、反思和實驗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歷史素養和科學精神,從而實現歷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賀培東.初中歷史學科精神塑造——以人教版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一)》為例[J].山東教育,2017,(07).
[2]劉泰亨.試析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華少年,2017,(09).
[3]唐良兵.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開展常見問題及對策——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為例[J].新課程(中學),2014,(08).
[4]陳麗婕.“先學后導,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華中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長春市晨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