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秀麗
【摘要】兒童的心靈成長就如新鮮的樹苗,需要精心的呵護和培育,童年的故事,童年的記憶毫無疑問會影響終身,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多讀來上口,詞句韻味十足,意味深長,對于兒童心靈的成長和思想的影響如細雨般無聲的浸潤,讓幼兒在快樂的誦讀聲中茁壯成長。教學中教室應該充分利用富含中華文化精神內涵的古文經典之水澆灌兒童心靈成長之樹。
【關鍵詞】小學;經典誦讀;心靈成長
中國古文經典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中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古文經典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豐富的精神文化的濃縮,是孕育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繼承和挖掘古文經典的重要精神內涵,是中華文化繼承和發揚的重大需求,更是兒童感受中華文化,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豐富精神世界,茁壯成長的重要方式。古文經典誦讀有助于兒童在以后的成長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兒童的人文素養。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富含中華文化精神內涵的古文經典之水澆灌兒童心靈成長之樹。本文回顧總結我校多年來古文經典誦讀及其在兒童成長方面扮演的重要作用,就如何實施學校教學中的古文經典誦讀及古文經典誦讀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進行詳細的闡述。
經典誦讀在學校教育中的實施,重在熏陶,重在堅持,“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我們在經典誦讀中堅持從剛剛入學幼童抓起,循序漸進,“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經過小學6年的努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具備良好的的人文素養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在中華經典文化的澆灌下,從天真無邪懵懂幼童逐漸成長為慧中外秀的灼灼少年。
1.無聲細雨潤小苗,入學幼童誦歌謠
古文經典,囊括了思想深邃的文學大典,也包含著淳淳細語的歌謠。剛剛入學的小朋友們還沒有上學的感覺和習慣,幼兒階段的教育往往以孩童的游戲來認知事物,小學以后,逐漸要求孩童認字識數,逐漸培養孩子的思維和規范孩子的思想,以及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恰當行為,逐漸的要讓小學生認識文明習慣及愛國、愛校等優良品質,逐漸讓小孩具備與人交往和關心他人品質,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的思想認識,于是我們選編了一些禮儀歌謠,有課前、上課和課后禮儀的歌謠,上課時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有愛國歌謠,讓他們“以熱愛祖國為榮”。還有出操等等各方面的禮儀歌謠,對于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年級的幼童,雖然不認字,不算數,但是對于歌謠確實朗朗上口,過耳不忘,上小學一年級第一天就讀書,似乎一直都是天方夜譚,但是有了兒童歌謠,這一問題,輕松解決,我們查遍了圖書館和互聯網,找遍了適合幼童朗誦的詩詞和童謠,在小學一年級教室里第一天就傳來了朗朗讀書聲,教師組織小朋友每天進教師就開始朗誦,小學生從進校那天起,就不存在教師不盯著就玩鬧不止的換習慣,養成了天亮起來就進行晨誦的好習慣,一日之計在于晨,這樣的好習慣有助于他們開心快樂的度過每一天。而且不同的歌謠有著不同的教育意義,對幼兒成長起著潤物細無聲,春到草自生的作用。
2.舊書既讀上百會,精思略領文意美
經過低年級的反復朗讀和日日晨誦,三、四年級學生已經能夠領略經典的意境之美,能夠感受古典詩文的教育意義,這時候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古文經典進行賞析。讓學生感受古人詩詞之美,如李白筆下的“玉笛”“飛”出動聽的音樂,“散入東風”鋪“滿洛城”。該是怎樣一種美好動聽,溫婉惆悵,讓詩人陡生“故園情”。又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描寫的那種清風送浪的朝氣蓬發是不是能夠描繪愛學習的孩子們早入校園,乘興而來的心情?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聲語”時,是不是有種游覽盛景,難以自已的激動?總之,三四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從古文經典的朗誦中感受經典之美,能感受文中的美景、情緒、思想等,也能感受古人表達時用詞之準確,描繪之生動,古詩文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思想情操之美都能粗略感受得到,這時候教師進行一些提示性的講解,對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有著重要的幫助。因此,三四年級的學生,在古文經典誦讀的同時,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閱讀和朗誦的古詩文進行啟發性的點撥,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理解古文經典所講解的內容和古文經典的語言之美等等方面。
3.少年立志讀書早,終生不悔寸光陰
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然有了獨立的思想,逐漸進入少年時代,他們自我意識開始顯現,小學教師要早早引導,讓學生明白“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以及“讀書須盡苦功夫”基本道理。讓他們從小學就明白珍惜時間,做事當機立斷不拖沓,不能將“明日復明日”形成并帶到初中,到那時,壞習慣已然成型,積重難返。對于有學習上不夠踏實,容易浮躁的學生,要他們知道好書“百回讀”、“熟讀而精思”的道理,讓他們價值觀認識上要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好習慣。讓他們知道人生苦短,“若白駒過隙”要珍惜時光,抓住少你時光,立志讀書,而后有所為。讓他們克服自己的浮躁,深挖古文經典的豐富寶藏,善讀書以醫愚魯。讓他們面對目標,面對學習,要有正確的態度,人不必家財萬貫,權柄在手,而要珍惜光陰;做事要持之以恒,最怕一曝十寒。教師在這個階段編寫一些引導學生立志為學的經典篇目讓學生學習和挖掘,同時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學問不必在書本,處處留心皆學問。一個人要有理想,有志向,也要有觀察、分析和理解能力,時時、事事、處處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幫助自己的成長。同時切記壞習慣破壞少年之志。
古文經典近年來比以往更受推崇,究其原因就是古文經典誦讀對孩子成長在智育、德育等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古文經典誦讀對兒童成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1.滋養孩童心靈,培養語文興趣
郎朗上口的詩詞朗誦,既鍛煉了兒童的語言能力,提高了兒童的語文興趣,滋養了兒童心靈,經過長期的朗誦,兒童的心靈發展與祖國文化相通,逐漸感受祖國文化的魅力,與經典同行,讓孩子在感受祖國文化的同時心靈獲得成長,同時孩子的語文興趣也大大提高,古文經典對孩子語言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
2.豐富文化知識,開發孩子記憶
古文經典背誦毫無疑問對于文化知識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大量的記誦能夠大大提高兒童的記憶力,在孩子記憶發展的黃金階段,進行古文經典誦讀,讓孩子的記憶力、語言能力和全面素質都有極大的提高,古文經典誦讀大大提高了孩童的識字量,很多大人讀不了,不能懂的東西,小孩經過誦讀很快能夠郎朗上口,隨著記憶力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大大的提高。
3.提高人文修養,錘煉良好品格
古文經典是充滿人文性的文化精品,經常性的誦讀語文經典,勢必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感受能力,交流能力都會有所提高,古文經典中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引領勢必幫助孩子錘煉良好的品格,通過經典誦讀,與圣人同行,孩子自然效法圣賢,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格。如“天下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對于學生提高自身品質都是絕佳的引領。
結語:古文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精粹,是中華精神的精華,在小學提倡經典誦讀,對于培養小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對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語文興趣,都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做好積極引導,爭取做到潤物細無聲,學生最愛讀書聲,少年立志讀書早,終生不悔寸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