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臺縣位于皖南山區,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4.5%,但從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數據分析,全縣的森林質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反映了全縣森林經營水平較低。近年來通過德援項目等進行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取得了部分成效。本文就石臺縣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現狀展開敘述和探討。
【關鍵詞】:石臺縣;森林可持續經營;探討
1、石臺縣概況
石臺縣地處皖南山區西北部,屬中亞熱帶北緣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1攝氏度,年均降水量為1600毫米。全縣面積141387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25639.5公頃。石臺縣2015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2.08億元,其中農業完成產值6.27億元,全縣財政收入為2.21億元。2015年全縣總人口為10.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7.8萬人。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084元。
2、石臺縣森林資源現狀分析
石臺自1998年全縣發生洪水災害以來,全縣開展了大面積實施封山育林,先后出臺了《石臺縣紅線區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石臺縣天然闊葉林資源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等政策規定,把鄉鎮政府天然林保護工作納入縣政府年度目標考核范圍,實行獎懲;通過退耕還林、德援項目等開展了較大規模的人工造林。對天然林采取嚴格的保護封育和大面積人工造林等措施取得
作者簡介:丁百林(1972- ),男,安徽石臺人,林業工程師,從事營造林工作。
了明顯成效,森林植被取得恢復性增長,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經過多年的努力,石臺縣綠化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全縣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84.5%,遠遠高于全國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但也明顯地存在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質量低,林分經營水平不高,林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日益減少,保護與利用、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方面的問題。
從2014年森林資源調查數據分析,全縣的森林質量遠遠比不上全國平均水平,與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差更大。全國平均每公頃林分活立木蓄積量為86立方米,世界平均每公頃林分活立木蓄積量達110立方米,而石臺縣平均每公頃林分活立木蓄積量只有55.56立方米,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4.6%,世界平均水平的50.5%。林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日益減少,保護與利用、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縣農民人均林地面積達1.39公頃,人均耕地只有0.033公頃。而2015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2.08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6.27億元)中,林業產值僅1.7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8%,占農業總產值的28%,林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偏少。
如何進一步經營管理好現有的森林,在保持其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提高林分質量和產出是石臺縣林業發展亟需解決的課題。
3、森林經營工作現狀分析
從2006年開始,為學習借鑒德國森林經營與管理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石臺縣通過德援項目開展了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具體森林可持續經營措施主要包括:按照近自然經營的理念對森林進行適時撫育和間伐,以促進保留木生長,改善林木質量,提高林分生長率,增加林木總價值;做好林分標記,建設林分保護措施,建設林道,改善林區經營條件,降低經營成本;結合撫育、間伐進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降低更新造林成本;針葉林內培育闊葉樹種,結合擇伐形成復層異齡混交林分,以改善生態環境和林分衛生狀況,增加林產品種類,達到林分地力的可持續利用。具體森林經營類型包括:杉木幼林經營、杉木成林經營、馬尾松優質林分經營、天然次生幼林經營、天然次生成林經營、竹林經營、封山育林撫育等七種經營類型。
從2006至2014年的九年間全縣通過德援項目共投入576.8萬元,在七個項目鄉鎮二十三個項目村實施可持續森林經營4685公頃,建設林區林道46.7公里,參與農戶2689戶。
德援森林經營項目起到了示范樣板作用,帶動了項目區及全縣群眾開展林業經營工作的積極性。依托德援項目森林經營的技術和經驗,石臺縣開始大力開展森林經營工作。主要包括:
一是從2007年開始實施國內森林經營項目的試點。2007年2月經省林業廳批準,確立我縣為省級森林經營示范點建設單位,投資20萬元實施天然次生林撫育示范點3個,總面積22公頃。
二是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森林撫育項目,從2008年至2015年全縣總投資740萬元實施現有林培育4900多公頃。
三是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封山育林項目,從2008年至2016年全縣總投資246萬元實施森林經營封山育林2300多公頃。
四是實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從2011年至2014年在國有林及公益林中的中幼林實施森林撫育經營措施,全縣總投資340萬元實施森林經營2200多公頃。
五是在全縣范圍內通過森林采伐計劃調整,壓縮商品林主伐皆伐限額,加大森林撫育間伐限額,通過采伐政策來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實施。
通過森林經營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林地衛生條件,促進了保留木的生長,改善了林分結構,提高了林分穩定性和林分質量,增強了林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林分生態效益得到充分發揮;林區公路的修建改善了林區內的交通條件,大大降低了森林經營成本,通過撫育間伐,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間伐材;當地林農參加森林經營活動,在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的同時,培訓了大批基層林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學習應用了林業發達國家的先進林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森林經營科技含量,有效提升了全縣林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的森林經營管理水平。
結論
通過近十年來在石臺縣實施森林經營的經驗,目前應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通過培訓提高編制森林經營方案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提高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的質量。森林經營方案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方案的實施,影響到森林經營實施的效果;二是加強森林經營工作執行情況的檢查監督及經營效果的評價。通過經營效果的檢查、評估,根據經理期內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及時對森林經營方案進行適當的修訂;三是森林經營方案工作是林業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一項制度,應將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工作長期化和制度化。
【參考文獻】:
[1]石臺縣林業局,石臺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匯編(2013).2014,12
[2]石臺縣統計局,石臺縣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6
[3]高潤枝.石臺縣森林可持續經營措施探討.《安徽農學通報》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