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昂均 王薔薔 楊光照



摘 要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青年學子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給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文章在對北京多所高校調查的基礎上,通過SWOT視域綜合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共青團建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并基于此就高校團組織如何更好地開展共青團建設工作進行了理論思考與路徑探索。
關鍵詞 新媒體;高校團建;SWOT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1-005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切實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先進性。我們的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是黨直接領導的群眾組織,承擔著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共同奮斗的重大責任,必須把保持和增強先進性作為重要著力點。”①共青團作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可靠后備軍,在新時代肩負著引導青年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的偉大實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重擔。
今天,新媒體改變了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了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新媒體為團員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更便捷的平臺,另一方面,新媒體讓共青團建設的環境更為復雜,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
為深入研究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對29所在京高校開展了調研活動,以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各高校共青團建設現狀、取得的成績、面臨的困難等,并討論了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的對策。根據調研的結果分析總結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團建工作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挑戰。
1 高校“新媒體團建”調查結果以及分析
總體來說,近年來北京高校的共青團建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很多高校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團建工作形式,但也面臨著很多共同的困難,另外各高校間的發展也呈現出了不平衡的問題。本次調查共發出600份,收回問卷508份,其中有效問卷488份,占總問卷數的81.3%,所得結果真實可靠。部分調查結果如表1、表2、表3、表4。
1.1 高校“新媒體團建”工作的優勢(S)分析
1.1.1 提供了了解聯系青年的新渠道
共青團對青年的了解是做好團建工作的基礎,新媒體則提供了了解青年的一條新渠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會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愿發布在新媒體平臺上,同時問卷調查、線上訪談對話等手段已經成為共青團開展調研的常規手段。團組織可通過新媒體平臺直觀、全面的了解青年,而青年可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上毫無壓力的互相溝通,交流情感,張揚個性。青年的很多想法、訴求會在社交網絡上直接表達出來,這也方便了團組織了解青年所想,加強了青年和團組織的直接溝通交流,讓更多的青年了解、信任團組織。
1.1.2 開辟了引導動員青年的新陣地
新媒體以其高效的傳播效率,大大提升了正能量的傳播效率,也開辟了共青團引導動員青年的新陣地。共青團組織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載體,將黨的方針路線、理論思想等思想內容傳遞到青年中,積極引導動員青年。例如全團開展“十九大·學習薈”“與信仰對話”“四進四信活動”等活動,吸引了數千萬人次關注。通過新媒體在青年志愿者工作活動、大中專學生“三下鄉”活動中動員了數以萬計的青年參與到其中。
1.1.3 構建了影響服務青年的新平臺
共青團組織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影響和服務青年。很多團組織開通了官方網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為青年提供就業創業、心理輔導等方面的信息,并在線接受青年的維權咨詢。同時,一些團組織利用新媒體品臺向青年介紹共青團的一系列服務活動,讓青年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并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去。近年來,共青團中央建立了“1+100”團干部直接聯系青年制度,團干部直接聯系、直接服務、直接引導青年,成為了成千上萬青年的知心朋友。
1.2 高校“新媒體團建”工作的劣勢(W)分析
1.2.1 思政教育工作難度增加
在新媒體平臺不斷發展的同時,網絡中的一些負面信息也深刻影響著青年人,部分青年人在網絡負面信息的影響下參與了人肉搜索、惡搞圖片、發布虛假信息等不文明網絡行為,很多青年在思想方面受到一定影響。同時,很多青年人都沉溺與網絡,在現實社會中與人交流的機會變少,長期在虛擬世界里與他人交流又降低了對社會和他人的信任程度。可見青年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難度。
1.2.2 工作隊伍素質不足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自己的想法也深深受其他人的觀點所影響。近年來,網絡上充斥著西方抨擊我國、貶低我國的言論,以及一些偏激的思想,青年人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影響。但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還只是按過去的經驗來做工作,跟不上青年人的節奏,無法正確引導青年人的思想觀念,無法解決新時期的新問題,所以工作隊伍素質不足也是目前團建工作的劣勢之一。
1.3 高校“新媒體團建”工作的機遇(O)分析
黨和國家對群團工作日益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五四”前后與青年一起度過青年節,甚至直接走進基層團支部參加主題團日活動。總書記在國外很多場合的演講也都是以青年和未來為主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這是黨中央對青年一代的殷殷期待和諄諄囑托,為廣大青年奮勇投身新時代、接力建功中國夢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同時,高校的團組織的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黨的高度關注,黨一直把團組織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并對團組織的建設進行宏觀指導②。
1.4 高校“新媒體團建”工作的挑戰(T)分析
1.4.1 組織機制面臨新的挑戰
青年的學習生活方式隨著互聯網以及各類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部分青年長期依賴于網絡,沉浸在虛擬世界里,導致青年人與人交往的能力逐漸變弱,人際交往管淡泊,以至于對共青團組織的認同感逐漸減少,越來越不愿意參與到其中來。部分青年更愿意加入到網絡上的虛擬集體,在網絡上,更多有共同話題、共同特點的人聚集在一起,使得青年人對虛擬集體的歸屬感增強,而對現實生活中的集體缺乏應有的歸屬感。
1.4.2 權威地位面臨新的挑戰
在傳統環境下,作為青年的引領者和代言人,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權威地位無可撼動,但如今自由的網絡環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青年在大大小小的事務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但部分青年人對平等話語權、平等身份的理解不夠深刻,加之網絡上充斥著一些不法販子打著西方“自由平等”主義的幌子,不懷好意地錯誤誘導青年人,導致部分青年人思想行為較為偏激,不采用正常正規途徑反映訴求、解決問題,從而動搖了共青團的權威地位[2]。
2 高校“新媒體團建”工作策略分析
2.1 創新思想建設,不同手段共同作用
2.1.1 新舊媒體相結合,投各類青年之所好
高校共青團工作者要深入了解青年的喜好,了解他們喜歡的媒體方式、交流形式、思想政治教學方式等,通過了解青年的喜好,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媒體方式。部分青年十分依賴于網絡,針對此類青年,團組織就可以采取微信公眾號推送、微博文章等新媒體的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正能量。可見,新媒體雖然有很大優勢,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要將新舊媒體相結合,針對不同青年的不同喜好,選擇適合的方式。
2.1.2 線上線下相結合,營造積極網絡環境
在新媒體環境下,將線上線下的活動相結合,不僅能豐富活動的形式和內涵,還能增加青年的參與度。舉辦一些健康積極、有教育意義的線上、線下活動,將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在新媒體背景下,共青團組織應建立完善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密切關注青年的思想動態,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清晰的判斷、清醒的頭腦。
2.2 完善平臺建設,緊跟時代優化環境
2.2.1 建立專業思政教育網站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網站已經成為形同虛設的“僵尸網站”。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該建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設,加強在網站建設上的投入。網站的建設要考慮到青年人的喜好,內容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價青年人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切實為青年解決思想上、心理上、學習上和生活上的種種問題和困難,同時還應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與聲音、圖像相結合,增強網站對青年人的吸引力。
2.2.2 加強共青團網絡平臺建設
新媒體環境下,共青團網絡平臺是高校共青團建設的重要陣地,加強網絡平臺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加強網絡平臺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要保證校園新媒體環境的積極向上,對于一些偏激言論、思想及時制止,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讓青年人在此環境下更好的成長。以引導、服務青年為根本宗旨,注重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宣傳黨史、團史、黨的方針政策等內容。
2.3 加強隊伍建設,綜合協調培養素質
2.3.1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環境下,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信念原則不動搖,并且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認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對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避免不良偏激信息的傳播,將正確的價值觀傳播給青年。
此外,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落后的思想也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入內地,對當代青年的價值觀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提升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鑒別力,只有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正確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抵御思想入侵。
2.3.2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
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技術的熟悉程度還遠遠不夠,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對新媒體不感興趣,上網的時間遠遠低于青年人,導致其不能完全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因此,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運用新媒體。如何推進媒介素養教育,是當前運用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問題。
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能力較差,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多關注新媒體的內容,加強媒介素養,同時共青團組織也應該加強重視,聘請專業人士進行培訓,切實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引導學生更好的運用新媒體,發現并解決問題。
新媒體技術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團建工作帶來了巨大影響。高校團建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和機遇,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直面挑戰戰勝困難,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高地。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的講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7/c_1115847839.htm.
②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10/c64387-27282531.html.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學理論,2017(11):10-31.
[2]袁民.論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青年研究,2013(10):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