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張魁
摘 要 隨著媒介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傳播形態構建著新的媒介生態。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人類傳播的互動樣態,并且以其大信息量、強個性化、高互動性等特點重構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和意識形態。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梳理新媒體產生、發展的規律,把握新媒體傳播的本質,強調新媒體傳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于正確反映人民心聲、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重要性和現實性,以及利用新媒體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關鍵詞 新媒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輿論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1-0108-03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等相關問題的論述所組成的新聞思想體系,對新聞傳播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長期新聞實踐中深入思考和實踐創新的智慧結晶。
當前,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新的傳播現象和傳播業態也層出不窮,輿論引導面臨多元話語的挑戰,對新聞傳播規律的把握難度也空前增大。縱觀媒介發展的歷史,任何一種媒介的產生發展都有其規律可循,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它同樣需要一定的規范讓其傳播有章可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長期新聞傳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不僅適應于傳統媒體,也適用于新媒體。
1 新媒體傳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必要性
1.1 從事物聯系的普遍性把握新媒體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宇宙是事物普遍聯系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事物聯系的普遍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精神交往的必要性。”[1]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往,激發了傳播的需求,促進了信息的流動。因此,信息需求是人類媒介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傳媒新形態不斷涌現的基礎。有了傳播活動后,人類開始確立自我意識,并且在不斷的編碼、解碼過程中交換思想、凝聚共識,建立起共同行動的范式,完成人類歷史文化的生成和延續。
縱觀人類的傳播行為,任何一種新媒介、新技術的運用,都是在追求去“塞”求“通”。而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其開放性、快捷性、互動性,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和延展性,媒介功能的融合性,輿論表達的多元化等特性,打破了地域之間、媒介之間、傳受者之間的邊界,最大限度保障和優化了信息傳播和人類的交往活動,因此,新媒體的產生和迅速發展是人類追求自由精神交往的結果。
在麥克盧漢看來,新媒介是新環境。新的媒介技術應用會形成新的媒介環境,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媒介化社會強調的就是媒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受眾對媒介的高度依賴使得環境建構成為可能,手機黨、微信控、微博控……新媒體正以其大信息量、強個性化、高互動性等特點重構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和意識形態,創造出新型的跨地域的“擬態社會”,而技術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未來的傳播形態是什么樣?智能化傳播會不會取代人的主體性?媒介發展將對社會結構帶來哪些影響?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梳理媒介發展的歷史脈絡,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立場和方法把握傳媒發展的規律,可以看出,媒介發展離不開人的主導因素,因此未來的智能化傳播并不是弱化人的因素,相反,將更加突出“人”的主體性因素。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形態,技術的發展必定偏向技術的人性化而非技術統治論。
1.2 從存在決定意識規律認識新媒體傳播本質
唯物論的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承認外部世界及其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新聞傳播活動是人們認識和反映外部世界的主觀活動。
新媒體的交互性與及時性,可以使資訊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傳播,但網絡爆炸式的信息傳播方式會導致信息良莠不齊,給虛假信息的滋生、傳播提供土壤。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受到空前挑戰,存在著被篡改、刪除的危險。哈貝馬斯提出“技術統治論的命題作為隱形意識形態,甚至可以滲透到非政治化的廣大居民的意識中,并且可以使合法性的力量得到發展”[2]如何避免技術異化帶來的信息傳播價值偏向,需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做“定盤星”。
存在決定意識這一唯物主義原理,從根本上決定了新聞傳播的本源是物質的東西,客觀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后,因此新媒體技術無論怎么發展,事實永遠是第一性的,報道是第二性的,只有真實的新聞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傳播者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認識和反映現實世界,不僅要反映整體事實的真實,還要追求細節的真實;不僅要反映當下的真實,還要分析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把握本質真實,進而為社會和公眾生成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的新媒體作品。
2 新媒體傳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現實性
2.1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維護黨中央權威的現實要求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向來看重媒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獨特地位和重大作用。媒介本身帶有政治立場和政治觀念,基于客觀事實的新聞素材,經過傳播者的編碼,新聞傳播者的意識形態參與到新聞作品的生產中,“用事實說話”使得物質狀態的事實變成了精神狀態的觀念,“喉舌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大理論成果。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帶有把關人的意識形態色彩,風格相對統一。在新媒體時代,借助網絡技術,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發聲,媒介技術使信息傳播權利和知識享有權利更為平等,民間話語成為社會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會強化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另一方面也會有非主流,甚至是影響黨中央權威的聲音出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①。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的無邊界使網絡安全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信息網絡安全問題已經被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雖然網絡空間存在著少部分不和諧的聲音,但主流聲音應該是人民的聲音。新媒體平臺,對于傳播黨和政府的主張,推動政府工作,反映百姓呼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傳播好人民的聲音,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外部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要求,也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靈魂和基石。
2.2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提升新聞傳播力的理論指南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對長期新聞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也是對新聞傳播規律的實踐指導。在信息渠道猛增和“大合唱”所構建的新的輿論格局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要提升傳播力,都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講求新聞宣傳藝術,把握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時、度、效”,在眾聲喧嘩中突出主流聲音,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在“時”上認準,即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層面分析,抓住時機,即要求傳播者以發展變化的眼光來選擇新聞事實和考量傳播效果,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更要綜合研判事物的走向,把對事實的選擇和對效果的預測放到一定的條件下進行考量;在“度”上有法,即要拿捏好新聞報道的準確度、角度、深度和高度。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對立統一法則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內在的矛盾性,這種內在矛盾性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和轉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指導新媒體傳播活動,就要全面地觀察事物,綜合考量報道的速度、角度和程度,不能為了點擊率和點贊量,一味地追求時效性、盲目地以偏概全,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來審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共存關系,會發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兩者互為挑戰,又互為機遇。矛盾的對立統一性決定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內在的、有機的聯系,體現在雙方之間相互競爭、吸引和轉化的性質,因此,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是未來媒介發展的趨勢。
2.3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牢牢掌握輿論話語權的觀念保證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社會輿論是一種“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3]。新媒體時代,“你說我聽”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輿論主體的多元化,使傳統的由大眾媒體主導的輿論生成模式發生了變化,普通網民也可以成為社會輿論的始發點,并影響輿論的走向。“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傳播權利的重新分配,同時也改變了社會階層、社會結構,改變了社會的組織形態。”[4]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新聞宣傳黨性和人民性一致統一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②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權。堅持人民性原則,就是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傳播活動的依據和根本標準;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就是要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這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重要體現。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把握、引導輿論。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等特性正確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訴求,引導人們站在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立場合理表達意見,做好黨和群眾之間聯系的橋梁,堅持正面宣傳,不斷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
另一方面要善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抵制、揭露違背人民利益、違背科學規律的錯誤導向,使新媒體成為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平臺。
3 利用新媒體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可能性
任何一種先進理論都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不例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的形成、發展和完善,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而存在。同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它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兼容并蓄方面,更體現在它是一門能夠指導實踐、并且能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起來的理論體系。
面對新媒體環境下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為增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性,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體系。新媒體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新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可以使各種思想和觀點的傳播更加便捷,新媒體的兼容性和個性化,可以把對理論的宣傳與公眾的個性化需求結合起來,避免空洞的說教,讓受眾感受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2018年,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宣部理論局、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制作了5集通俗理論對話節目《馬克思是對的》,知名理論專家、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代表圍繞“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有怎樣的重大價值?”開展精彩問答,重溫馬克思的光輝足跡,感知真理的力量,節目在人民網、新華網等融媒體平臺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好評。
北京師范大學策劃推出沙畫秒拍視頻“遇見北師大——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以時代語言致敬馬克思。創意動畫短片《馬克思理論在生活中的運用》《馬克思靠譜》《大魚漫畫:有點任性小脾氣,課本外的馬克思了解一下》等,都是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多媒體與超文本特性,給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因此,利用新媒體發展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新媒體傳播遵循規律的現實要求。
注釋
①新華網:《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6-02/20/c_128735753.htm.
②中國網:《習近平:宣傳思想部門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http://www.china.com.cn/news/politics/2013-08/20/content_29776136.htm.
參考文獻
[1]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讀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9.
[2]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63,69.
[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7.
[4]陳汝東.未來傳媒發展趨勢:一種媒介史的視角[J].學術前沿,2017(12上):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