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馬玲 溫超輪 郭紀濤 何玉珍



摘要 目的:探討股骨干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危險因素。方法:收治股骨干骨折患者237例,分析圍手術期發生下肢DVT的危險因素。結果:237例患者中,圍手術期發生下肢DVT 54例,發生率22.78%。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齡、男性、高處墜落傷、多發骨折、合并血管損傷、APTT水平降低、D-D二聚體水平升高是下肢DVT形成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高齡、高處墜落傷、APTT水平降低、D-D二聚體升高是股骨干骨折患者發生圍手術期DVT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股骨干骨折患者圍手術期下肢DVT發生率較高,高齡、高處墜落傷、APTT水平降低、D-D二聚體升高是圍手術期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中對高危因素患者應采取嚴格預防措施,警惕下肢DVT發生。
關鍵詞股骨干骨折;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
股骨是人體中最長的管狀骨,股骨干被三組肌肉所包圍,由于大腿肌肉發達,股骨不易發生骨折,股骨干骨折的發生主要由強大的暴力引起,如交通事故撞擊、突發自然災害等[1],此外跌落傷、過度扭轉等所引起的股骨干骨折所占比例也不容忽視[2]。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發展,汽車和高樓的數量不斷增加,由車禍和高處跌落引起的股骨干骨折數量也逐漸增多[3]。有報道顯示[4],我國每年有>10萬人發生股骨干骨折,且發生率逐年上升。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患者237例,對股骨干骨折患者發生圍手術期DVT的危險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希望能為臨床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資料與方法
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患者237例,男164例,女73例;年齡24—76歲,平均(42.3土10.8)歲。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股骨干骨折診療指南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以下3項條件):①患者符合股骨干骨折的診斷標準,并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②患者接受了靜脈彩超或靜脈造影檢查;③患者的病例資料完整,且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符合以下任意l項):①手術前發生了DVT;②入院時間<72 h,包括轉院及病死的患者。
研究方法:患者入院后,采集并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既往史、骨折相關情況及實驗室檢查情況等信息。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資料歸納整理,先進行單因素統計分析,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再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發生圍手術期下肢DVT的危險因素。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吸煙、酗酒、肥胖;既往史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骨折相關情況包括骨折程度、受傷至手術時間、開放性骨折和骨筋膜室綜合征;實驗室檢查包括D-D二聚體、血小板計數(PLT)、凝血活酶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I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和纖維蛋白原(FIB)。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 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股骨干骨折患者發生圍手術期下肢DVT的單因素分析:血管超聲及血管造影檢查結果表明,23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中,圍手術期發生下肢DVT形成54例(22.78%)。收集、整理237例患者的基本資料,分析其與患者發生DVT的關系,結果表明男性、高齡、高處墜落傷患者DVT發生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吸煙、酗酒、肥胖患者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對DVT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長期應用阿司匹林對DVT的形成無明顯影響(P>0.05),見表2。
多發骨折患者下肢DVT發生率明顯高于單發創傷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血管損傷的患者下肢DVT的發生率33.33%,明顯高于無血管損傷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綜合征和受傷后至手術時間長短對DVT的發生率的影響不顯著(P>0.05),見表3。
發生DVT的患者APTT明顯低于未發生DVT的患者,D-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非DVT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股骨干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高齡、高處墜落傷、APTT水平、D-D二聚體是股骨干骨折患者發生圍手術期DVT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性別、多發骨折、合并血管損傷與DVT的關系不具有獨立性(P>0.05),見表5。
討 論
股骨干骨折需要受到強大的外力作用才會發生,如劇烈的車禍傷、高處墜落傷等,骨折后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期長,需要長期臥床、制動,易發生DVT,繼而發生危及生命的肺栓塞。DVT是骨折患者較嚴重的并發癥,是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下肢DVT治療過程復雜,且預后不佳,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本次研究旨在探究DVT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為預防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本次研究結果中,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齡、男性、高處墜落傷、多發骨折、合并血管損傷、APTT水平降低、D-D二聚體水平升高是下肢DVT形成的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高齡、高處墜落傷、APTT水平降低、D-D二聚體升高是股骨干骨折患者發生圍手術期DVT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高齡(≥50歲)患者更易發生圍手術期下肢DVT。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壁的老化也日漸嚴重,老化的血管內膜粗糙不平,容易導致血小板附著在粗糙的內膜表面,釋放出凝血物質,繼而使紅細胞聚集形成血栓。本次研究表明高處墜落傷的患者下肢DVT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致傷原因的患者,高能量損傷可造成全身機體應激反應,產生血液高凝狀態和血管內膜的損傷。有研究顯示高能量損傷可導致骨盆、脊柱、髖部骨折的患者下肢DVT的發生率顯著增高[5],血漿D-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原的降解產物,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纖維蛋白凝塊,常用于反映血液高凝狀態。目前研究結果一致認為D-D二聚體升高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本次研究結果同樣符合這一觀點。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研究病例數量較少,且本研究中某些影響因素病例數較少,如阿司匹林服用史、開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綜合征、合并神經損傷的患者數量均較少,可能會影響危險因素分析的結果。有待進一步完善,以期得到更準確的分析結果。
綜上所述,高齡、高處墜落傷、APTT水平降低、D-D二聚體升高是股骨干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工作中對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應當采取嚴格的預防措施,警惕下肢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臧加成,馬信龍,馬劍雄,等.不同部位骨折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6,36(9):540-545.
[2] Goldstein JN, Refaai MA, Jr TJM,et al.Four-factor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versus plasma for rapid vitamin K an-tagonist reversal in patients needing urgentsurgical or invasive interventions:a phase 3b,open-label,non-inferiority,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15,385(9982):2077.
[3]周劍鵬,夏虹.腓股肌康復配合補腎益氣活血方防治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6):195-198.
[4] Zhang YM, JiangX, Sun YS. Effect of rivar-oxaban on preventing deep-vein thrombosisin aged diabetic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after hip replacement[J].Bioscience Reports,2017,37(3):289.
[5]楊林,張利召,居永平,等.股骨干骨折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9):75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