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溶
摘 要:通過從市場供求關系,產業結構,國家政策三方面綜合分析了山西省煤炭衰落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結合山西省的實際情況,提出要想讓山西省的經濟重新煥發生機的針對性措施,即:必須加快山西省煤炭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產業融合,加快產業結構轉型發展,在第一、第二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同時,重點加強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是要憑借旅游業、文化產業和交通運輸業使得山西省的第三產業實現長足的進步。
關鍵詞:產業轉型;發展模式;山西省
一、引言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礦產資源豐富,尤其以煤炭為最,保有資源查明儲量為2709.01億噸,占全國煤炭保有查明儲量的17.3%。本世紀初,山西省憑借其豐富的煤炭儲量成為國家的煤炭基地,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山西省的經濟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然而,隨著新能源的開發,由于煤炭本身屬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短期內無法再生,山西省的煤炭行業的發展陷入了困境。山西省的煤炭行業要想重新煥發生機,使經濟走上正軌,必須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適合山西省發展的道路。
二、山西省的煤炭行業現狀
自從2013年中國煤炭的“黃金十年”結束后,煤炭行業跌到谷底,煤炭價格跌幅一度達到60%。2013年,山西省煤炭產量9.6億噸,整個煤炭行業的利潤僅有232.28億元;2014年山西煤炭產量達到歷史新高的9.76億噸,但行業總利潤卻下降至28.7億元;2015年產量下降為9.4417億噸,山西省七大媒企共虧損55.85億,只有部分民營企業實現了盈利;2016年,山西省煤炭產量進一步下降為8.32億噸,全行業利潤再度下降到16.9億元;2017年,山西省煤炭產量上漲為9.44億噸,全行業利潤實現了近幾年來的首次增長,達到了320億元。山西省煤炭年產量居高不下,與之相比凈利潤卻很低,這也反映了山西省煤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結構落后的現狀。從全國來看,煤炭占全國資源消費總量從頂峰時期76.2%下降到62%,煤炭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減少。最重要的由于長期的私挖亂采,使得環境急劇惡化,空氣質量長期不達標,全省范圍內由于私挖亂采出現了很多的“空心村”。山西的煤炭行業正在經歷著一個比較艱難的改革時期。
三、造成山西省煤炭行業滑坡的原因分析
(一)從供求關系方面
供求模型是經濟學上典型的一個模型,主要用來說明供求關系。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與供求關系成反比,通俗的講就是供給大于需求,價格降低;供給小于需求,價格升高。2013年以前,全國煤炭的年消費量逐年上升,在2013年達到了424425.94萬噸,這直接引導煤炭行業持續增加產量,但煤炭行業的寒冬的突然到來,導致了大量的煤炭無人問津,企業每生產一噸煤炭都要承受虧損,不生產卻只能破產。從需求角度來說,由于煤炭并不屬于清潔能源,天然氣的產量卻在逐年提升,而且它較之煤炭有著價格低廉,綠色環保的優點 ,所以擠占了一部分煤炭的市場。供給增加,而需求卻下降,所以會出現煤炭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在2013年后,為了減少虧損,企業又盡可能的減少生產,市場上煤炭短缺,使得幾年后煤炭又出現產量不足的情況,在2017年受價格上漲的影響,產量又有所提升,但從長期來看,煤炭行業如果不進行改革,前景仍舊不容樂觀。
(二)從產業結構與產業融合方面
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不同產業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問題。所謂產業結構通常是指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聯系方式。山西省的煤炭產業一直以原煤生產為主要的產品,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屬于粗放型的資源行業,所以當遭遇到原煤價格的下跌時,會對整個行業造成極大的影響。產業的融合是指在技術或市場的推動下,一些由不同產業分別進行的全部或部分經濟活動被統一到專門的企業中進行,以適應技術或者市場的需求。原先的煤炭產業只是單純進行煤炭開采工作,基本沒有對煤炭進行深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極低,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一的產品類型已經無法面對當下的市場變化,過去的煤炭行業產值完全依賴煤炭的價格,一旦價格出現波動,整個行業就會受到巨大的打擊。僅僅以煤炭開采的粗放型行業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下的市場了。因此,必須加快產業融合,實現產業的高級化,才能更好地應對日益復雜的經濟形勢。
(三)從國家政策調整方面
我國的煤炭政策在幾十年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煤炭行業實施積極的對外開放政策,大力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了國有煤礦的整體技術裝備水平,推動了煤礦現代化建設。隨后為了緩解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煤炭“瓶頸”制約問題,在“有水快流”思想導向下,國家實行了“大、中、小煤礦一起上,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煤炭產業政策,以調動地方,特別是農民辦礦的積極性。1998年以后,在進一步放開煤價,讓煤炭企業進入市場的同時,國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采取了對煤炭總量進行宏觀調控、減輕煤炭企業負擔、改善煤炭企業市場競爭環境等政策措施。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國家建設的日益完善,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清潔能源的出現,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減少煤炭落后產能的措施,要求關停一些中小型的煤礦,合并成為環保、高效的大型煤礦。 這也客觀上造成了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的結束,短期內對煤炭產業形成了不小的沖擊。
四、山西省產業轉型新模式
山西省的經濟因為煤炭產業而發展,也因為過度的依賴煤炭產業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隨著煤炭黃金時期的過去,山西省的經濟也遭受了重創:如圖 1所示是從2008年以來山西省的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化趨勢。從圖中可以看出從2008年-2011年生產總值增長率逐年下降,均低于國家平均增長率水平,2012年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峰10.1%,隨后又不斷地下降,2015年到達谷底3.10%,之后略有回升。從全國來看,山西省的經濟發展疲軟,發展動力不足是不爭的事實。為此,本文將從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產業融合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等三個方面為山西省經濟的轉型發展之路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
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指: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結合山西省實際,在煤炭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可以有如下舉措:首先,國家應該撥付專項資金,用于生產車間的改造,提高煤炭產品的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其次,國家要妥善安置因為關停落后產能的煤礦而下崗,轉業的人員。最后,煤炭行業與煤炭需求企業應該實行信息共享,根據煤炭需求的總量確定當年的產量,從根本上消除過剩產能。只有這樣,才能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發展優質產能,推動煤炭產業產能置換和產能重組,建立以市場為主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長效解決機制。
(二)促進產業融合,加快產業結構轉型
要改變當前的產業困局不僅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還要從根本上改變煤炭行業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融合,實現產業高級化。以前,山西省境內小礦井遍布,產能低下,產品附加值幾乎為零。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山西省果斷關停了大批不合格的煤炭小企業,鼓勵化工產業,材料產業與煤炭開采企業采取合作,將單一的煤炭產品與附加值高的工業產品相結合,使產業結構多元化。只有實行產業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企業競爭力,才能在新時期保持煤炭行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從煤炭本身來看:煤是重要能源,也是冶金、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而且煤炭擁有諸多附加產品:如煤焦油可用于生產化肥、農藥、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油漆、染料、醫藥、炸藥等;焦炭主要用于高爐煉鐵和鑄造,也可用來制造氮肥、電石。電石是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合成化工產品,通過產業融合可以將原煤的價值提高數倍。
(三)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
由于山西省一直以來靠煤支撐的發展模式,使得產業結構并不完善,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的發展,還需要從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方面入手。但從2016年山西省GDP來看:2016年第一產業僅占GDP總量的6%左右,第一產業發展良好才能保證二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快農業部門的發展是優化山西省產業結構的重要一環。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還會改變,但這種改變應該與經濟增長和經濟水平相適應,這樣可以更好的發揮產業結構的整體性。因此,要加大農業部門的發展力度,確保山西省經濟增長的合理性和穩定性。山西省的第二產業以采礦業及相關的產業為代表,長期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政府應該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不僅保證第二產業的比重,還要提升它的發展質量 。與第二產業相比,山西省的第三產業發展較慢,還需要結合山西省優勢資源,在稅收和融資渠道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努力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如是近幾年來山西省第三產業產值的圖表,從圖 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三產業的產值呈現出了逐年上漲的趨勢,在地區生產總值所占比重逐漸提升。但是根據三次產業比例來看,第三產業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必須依托山西省的優勢資源,進一步加快山西省第三產業的發展。
具體來看:
其一,山西擁有豐富的陸上人文景觀,由于其古代是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因此保留著如陽城皇城相府,祁縣喬家大院,大同云岡石窟,平遙古城等諸多人文景觀。除此之外,還有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等自然風光,山西的特產汾酒,老陳醋等也可以搭上特色產品的順風車,一舉多得 。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加快旅游行業的發展,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將旅游打造成山西的又一張名片。旅游業不僅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負擔,還會極大的提升山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對于改變外界對于山西的“煤老板”的印象大有幫助,不僅如此,旅游業還會拉動餐飲業,住宿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正外部效應,所以大力發展旅游業,是可以持續發展的,綠色的朝陽產業。
其二,山西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的稱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該依托互聯網等多媒體技術,將山西的歷史,傳統戲種晉劇,木偶戲,皮影等展現在世人面前。晉劇又稱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一個重要的劇種,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木偶戲,皮影戲 等也都是極具山西特色的地方藝術形式,將這些傳統的文化項目借助互聯網等新的形式加以傳播,不僅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還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應該加大文化的輸出的力度,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山西獨有的文化魅力,使山西成為文化輸出的強省。
其三,山西地處內陸,對陸上交通的依賴程度很大,無論是煤炭行業還是別的產業都必須依托于發達的交通網絡才能實現大的發展,只有擁有了發達的交通運輸業才能讓好的產品走出山西,同時將外界的優秀的東西引入進來,助力本省的經濟發展。因此,必須加快山西對外的公路,鐵路,高鐵網絡建設,逐步形成山西省境內四通八達,全國范圍內以山西省為核心,輻射全國的交通網絡,進一步加大山西的對外開放程度。 讓更多山西人走出山西,讓更多的投資來到山西,促進山西省第三產業的穩步發展。
五、結論
山西省經過了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但是由于其沒有與時俱進,產業結構老化,產能低下。因此,煤炭產業“退燒”之后,山西省產業結構單一,產能落后,過度依賴煤炭產業的弊病也逐步顯現出來,如何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山西省仍在不斷的探索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山西省要擺脫對煤炭的嚴重依賴,首先,必須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改變以煤炭立省的錯誤思想。我們的國家也努力地幫助山西度過改革的陣痛期,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次,山西省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形勢下,需要不斷地優化產能結構,擺脫過剩產能,實現相關產業之間的融合。最后,推進三次產業合理發展,促進山西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加快打造“多元山西”,“文化山西”,實現山西經濟健康,穩定,快速發展,努力迎來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
參考文獻:
[1]仇兵奎. 山西煤炭產業政策演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2]趙明亮.新常態下中國產業協調發展路徑——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研究[J].東岳論叢,2015,36(02):123-129.
[3]張愛民,易醇.我國三次產業發展歷程及政策啟示[J].求實,2011(02):36-39.
[4]趙華,于靜.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的集聚度測算和經濟效應分析[J].經濟問題,2016(03):102-106.
[5]王麗華. 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09.
[6]孫威,張有坤.山西省交通優勢度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62-1569.
[7]張杏梅.新形勢下山西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機遇、挑戰及思路[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