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冰 曹克亮
摘 要:當今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對此大學生們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由此導致了焦慮、急躁、抑郁等不良情緒。本文主要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的問題、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因素,并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提出適當的調試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
《2017年應屆生就業報告》統計顯示2017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了795萬人,每位應屆生還未出校門就早早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凸顯,更是要求各個高校以及應屆生家長對應屆生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就業指導。使各位應屆生們都能發揮自己的所長,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一、 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自身定位不明,有焦慮傾向
自身定位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生活、工作的期盼。換一句話說,就是大學生大學四年應當奮斗的目標。然而在物質生活條件日益豐富的當下,大多數大學生更安于現狀、對自身的發展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從專業選擇到進入大學,大多數大學生對自己雖選擇的院校、專業并不了解,同時也很少考慮將來的發展。這使得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更多處于一種無頭蒼蠅的漫無目的的狀態。在這種學習的狀態下,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就會感覺到自身的虛無,因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自然產生了焦慮、恐懼等心理。焦慮心理使大學生在應試中不能樹立足夠的自信,而自身發揮的水平也往往會大打折扣,從而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就業。
2. 心態不端正,認知不正確
在就業選擇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以及個人性格愛好各不相同,因而在職業選擇上是不具有可比性的。然而,有些大學生在就業選擇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正視自己,認識自己,他們通常會以身邊的人的就業標準、就業單位作為自己的就業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就產生了攀比心理。在攀比心理的驅使下,大學生在很多時候會放棄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在事后卻又后悔不已。要知道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十分不易的。因此,大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就業心態,在求職的過程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
3. 從眾傾向強,獨立性弱
一部分大學生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容易盲目聽從別人的建議或盲目跟從他人的選擇,在不對自身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的情況下跟隨大流進行就業選擇。這些大學生,他們對自身的主客觀條件認識不夠明確,對各種職業的了解也不夠深入,這使得他們不能在就業市場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同時還使自己的長處不能得到很好地發揮,甚至在就業的過程中容易遭受更多的挫折。這種沒有主見的求職者在應試的過程中也很難得到主考官的認可,更不必談將來的發展。
4. 期望不現實,眼高手低
在高等教育更為普遍的當下,大學生對于就業市場來說也只是一般的有知識的普通勞動者。然而,大學生普遍有嚴重的理想主義情節。有調查表明,在影響大學生進行就業選擇的因素中,工作環境為首位,其次為薪資待遇。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就業的選擇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總是向往優環境、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這在理性的思維中是很不現實的。在這樣高度的理想主義傾向中,大多數大學生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愿意降低就業的期望。然而,在現實中并不存在他們理想中的崗位,當他們發現這個事實后他們的心理更容易產生一種心理落差,這就更容易導致他們在就業工作的過程中產生偏執、幻想等不正常的心理問題。
二、 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對人的一生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不論是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愛好的養成以及就業的選擇,家庭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一個人對自己職業的選擇往往會受到父母的價值觀、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但在中國,大多數的家長往往會將自己從前未實現的職業愿景強加于孩子身上,或者是根據父母自身的價值觀以及職業收入、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等因素為子女選擇他們眼中好的職業。這使得大學生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容易迷失自己最初的目標,從而在擇業就業中變得猶豫不決。
2. 學校因素
一個學生除去待在家里的時間,最多的時間就是在學校了,大學生更是這樣。因此,學校也就是對一個人進行重塑的不可忽視的地方。在目前的中國,許多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還不夠深入、不夠全面細致。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僅僅局限于提供就業信息、組織招聘活動等,而忽略了對大學生就業擇業觀念、就業壓力等問題進行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求職時帶來了一些問題。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大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些定位不明確、焦慮的心理問題。
3. 社會因素
在當前,中國的社會中仍然存在一些就業市場中的不良之風。優秀的大學生不一定能夠進入好的單位,而一些能力平平甚至很差的人卻能夠憑借一些不正當的關系進入好的單位。這種不正之風在一定程度上給家庭背景一般的大學生帶來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容易造成大學生心態失衡、情緒崩潰,更有甚者可能會造成大學生仇視社會的不正常心理。
4. 個人因素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就業市場對求職者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多數大學生并不能很準確地認識就業市場的需求。這使得他們在發展自身的過程中找不準定位點,是的自身的能力偏離了就業市場的需求。同時,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往往比較低,抗挫折能力較弱,因而容易產生一些不利于就業的心理。
三、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
針對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家庭應當給與大學生一定的關心、開導,同時學校也應當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分析以及擇業就業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指導。
1. 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正確認識自身是大學生進行自我調適的基礎。大學生在進行擇業的過程中就必須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對之進行理性的分析。為自己設立合理的目標,對自己所期盼的職業要進行深入的了解,不僅是對該職業的特點,對該職位的素質要求也應當進行深入了解,并用理性的思維進行評判,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同時,還要深刻的分析自身的興趣愛好、優缺點,做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使自身的才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2. 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在就業競爭達到白熱化階段的現今,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素質、全能型的人才能在就業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大學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從自身出發,針對就業市場的需求充實自身的各方面的素養,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活動,為日后的就業積累更多、更豐富的經驗。除了文化方面的素養外,大學生還需要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要正確的認識到就業的競爭。要增強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學會在失敗中吸取教訓與經驗。在增強自身抗挫折能力的同時還要樹立高度的自信。自信是對自己能力的信賴,要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潛能,要相信自身能夠克服一切挑戰。從古至今,每個有所成就的人都對自己有著強大的自信。所以,要學會自信。
當今大學生的就業不僅僅牽動著一位位家長、老師的心,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因而,希望應屆的畢業生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參考文獻]
[1]桑春紅.當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芻議.2010年
[2]尹丹萍.淺析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障礙及調適.2017年3月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