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瓊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有效的預習不僅是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也是成功學習的基礎。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可以發現,通過合理的預習行為的落實,對于學生方面的學習能力可以起到有效的加強的作用,并且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的培養。也為實現“ 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筆者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經驗,對如何指導和培養學生有效預習做了研究和總結。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習策略;習慣培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于指導和培養學生開展預習特別強調:“通過預習主要是一種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習的難題的過程,在這個難題找到的時候,學生在后續的上課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投入教學的細節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同時,預習可以有效的加強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認知,并且在教師講到屬于自己在前期預習已經發現到的知識點的過程中,會帶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的愉悅性。”那么實際教學中,我們該如何指導和培養學生做好預習學習呢?
一、引導學生課前預習
在講授新課之前,語文教師要安排小學生進行課文預習,預習本身就是主動探索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一部分,通過預習可以初步了解要學習的新知識,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師講授時可以提高理解的速度,提高學習效率。具體來說,教師讓小學生在課堂上或者在課后預先通讀課文,把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生詞做好記號,然后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來了解生詞的讀音和涵義,也可以通過課文上下文之間的關聯,來理解生詞的意思,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對課文中一些晦澀難懂的句子,學生要做好記號。教師在講授新課時,首先把學生在預習中不懂的問題匯總出來,在預習反饋中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預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然后有針對性的加強講解。如果學生預習工作做得認真,就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對這部分學生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起到榜樣和帶頭作用。
二、建立有效預習體系標準
對于相關體系方面的構建是實現整體預習目的的前提,對于標準方面需要做好嚴格的要求。在預習中,特別是語文方面的實際教學環節,其由于是一種純粹的文字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更好的從誦讀中品味課文的主要概念,而不需要類似數學這種需要理性的思維邏輯進行細致的考察。所以在預習語文課文方面,主要可以通過以下方面來實現對于整體預習效果的完善以及對于預習體系的構建:首先需要對于整體的課文有比較明確認知,進而針對其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做好關于預習方案中態度方面的引導,并且積極的做好對于學生思考能力方面的培養工作。在這其中對于相關環節進行細分化的認知中需要著重理解每個方面的內容才可以更好的構建整體的預習體系,在態度方面重點在于習慣的具體養成的培養以及學習方面的積極性的促進,在相關的內容設計過程中,更好的是為了體現對于語文課文中出現的比較難于理解的字句進行明確的標識,更好的幫助學生對于課堂上把握教學的重點,同時在預習單的整體設計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其家長形成一個合理的體系構建,家長也可以在這個環節中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在小學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為此,語文教師要適時為學生設置各種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質量要求,不僅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包含教材的基本內容,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個性興趣也不相同,教師提出的問題太淺顯的話,學生失去繼續探索的興趣,問題過于困難,學生則無從下手,也就沒有積極性了。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也是教學設計的關鍵。
四、 預習檢查
美國著名專家西蒙說:"學習興趣的構建與學習可以產生什么樣子的結果直接關聯"。在以前,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的體系構建,對于預習方面缺少一定的監督和認知手段,所以自然而言無法確認學生是否有效的對于預習的要求實現了一定的落實工作。因此,通過合理的預習檢查,并且結合相關的參照標準進行相關的評級,可以有效的實現對于學生積極性的促進,實現預習的目的。
五、課內外相結合,訓練循序漸進
1.課內外相結合,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預習。由于主要針對的是小學生方面的語文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受眾群體是小學生,所以在其學習課余時間。相對比較充足,通過合理的教學,可以有效的實現預習方案的落實和推廣,可以有效的在課外讀物中進行大量的閱讀工作并且結合相關的課文基準,有效的實現對于預習效果的促進和完善。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過程中,需要考察的預習方面比較繁多,其中由于不同于低年級同學僅僅是對于字或者詞匯的認知,更多的是要嘗試通過文章感受相關的意象以及知識體系,并且盡量做到對于作者以及人物見解方面的充分了解,如果課內教材中沒有相關內容,我們就需要布置學生通過課外書籍或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同時,要求學生把查到的有關內容分類摘抄下來,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了預習的效率。
2.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組建“一幫一”預習小組。學習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容忽視。預習過程中,可根據學習成績優差搭配,形成“一幫一”同桌互助小組,在這種小組的相互構建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實現在同齡人之間的學習方面的交互行為,這樣可以有效的幫助好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進一步的掌握和熟記,同時也更好的促進了相對認知比較薄弱的同學對于知識的了解的深入,這種環節也是一種對于學生方面的學習積極性的一種促進,可以有效的實現教學目的的進一步的完善。
3.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由扶到放。預習任務由易到難,逐層深入。對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在預習中學會認讀生字,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勾畫好詞佳句;而對中、高年級的孩子,我們則要求他們在預習過程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試著完成課后思考題,自己提出問題,并努力解決,從而學會自主學習。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教學中,并不是簡單的教課可以完成所有的教學流程,預習同樣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教學行為的體現,通過合理的預習體系的合理構建,可以更好的幫助教學過程的優化升級工作,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小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