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紅敏 何劍 李永平
摘要 本文從對癥科學用藥、合理選用農藥、安全使用農藥及藥害的預防與補救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農藥的合理安全使用技術,以期加快農藥科學合理安全使用技術推廣步伐,構建病蟲草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關鍵詞 化學農藥;對癥用藥;安全使用;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42-02
農藥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在防治農作物病蟲草害、保護農業生產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及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2]。與此同時,農藥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可引起農藥在食物、環境中殘留毒性的富集效應,間接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殺傷有益生物,降低其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造成害蟲猖獗,病蟲抗藥性日趨嚴重;污染大氣、水體、土壤;農藥殘留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影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出口貿易[3]。
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理念,從對癥科學用藥、合理選用農藥、安全使用農藥及藥害預防與補救入手,大力推廣新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快轉變病蟲防控方式,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加快推進農藥科學合理安全使用技術集成研究,構建病蟲草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1 根據病蟲草害發生類型,對癥科學用藥
準確診斷病蟲草害類型、對癥用藥是科學用藥的關鍵。在使用農藥前,應針對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類型,對癥選用不同種類的農藥進行防治。要正確區分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和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區別侵染性病害中的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病毒性病害和線蟲性病害,根據病蟲草害發生類型科學用藥。如咀嚼式口器害蟲防治應選用胃毒性或觸殺性殺蟲劑,刺吸式口器害蟲防治應選用內吸性殺蟲劑;草害防除應根據防治對象的不同,選用選擇性除草劑或滅生性除草劑。在準確診斷的基礎上,對癥施策,科學用藥,精準用藥,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1 真菌性病害診斷及用藥
真菌性病害一般表現為在寄主作物發病部位出現腐爛、壞死、萎蔫、畸形等病狀,在病斑上有粉狀物、顆粒狀物、霉狀物等病癥,這是真菌病害的顯著特點。應選用廣譜性殺菌劑進行防治,如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甲霜靈、達克寧、百菌清、嘧菌酯、苯醚甲環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1.2 細菌性病害診斷及用藥
細菌性病害的受害作物組織表面呈水漬狀或油漬狀,常導致作物組織壞死、萎蔫,少數能引起腫瘤,還有腐爛、畸形、穿孔、潰瘍、菌膿等癥狀。在潮濕的情況下,病部溢出菌膿,菌膿是識別細菌性病害的重要標志。應選用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藥劑,如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噻菌銅、噻枯唑、氫氧化銅、乙蒜素、春雷霉素、菌毒清、王銅、硫酸銅鈣、四霉素、噻霉酮等。
1.3 病毒性病害診斷及用藥
病毒性病害一般引起花葉、黃花、壞死斑、畸形、叢生等癥狀。花葉病毒病的典型癥狀是葉片深綠與淺綠交錯形成斑駁花葉,主要有黃斑、黃條斑、枯斑、枯條斑,由病毒汁液通過機械磨擦而傳染,傳毒媒介昆蟲主要是蚜蟲;黃花病毒病的典型癥狀是葉片黃化、叢枝、畸形等,通過嫁接傳染,傳毒媒介昆蟲主要是葉蟬和飛虱。應選用防治病毒性病害的藥劑,如病毒靈、菌毒清、植病靈、氨基寡糖素、鹽酸嗎啉胍·乙酸銅、菇類蛋白多糖、氯溴異氰尿酸、葡聚烯糖、鹽酸嗎啉胍和寧南霉素等進行防治。同時,可選用吡蟲啉、吡蚜酮和呋蟲胺等內吸性殺蟲劑防治蚜蟲、葉蟬和飛虱等傳毒昆蟲。
1.4 刺吸式口器昆蟲診斷及用藥
刺吸式口器昆蟲為害作物葉片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殘缺、破損,而是導致葉面形成變色斑點,枝葉生長不平衡而卷縮扭曲,因取食刺激形成癭瘤,同時傳播病毒病。應選用內吸性殺蟲劑防治,如吡蟲啉、啶蟲脒、殺蟲雙、噻蟲嗪、呋蟲胺、螺蟲乙酯、烯啶蟲胺、噻蟲胺、噻蟲啉、氯噻啉、氟啶蟲酰胺、氟啶蟲胺腈等。
1.5 咀嚼式口器昆蟲診斷及用藥
咀嚼式口器昆蟲咬食作物葉片形成缺刻或孔洞,蛀食葉肉形成彎曲的蟲道或白斑,鉆入植物莖稈、花蕾、鈴果形成蛀孔,取食剛播下的種子或作物的地下部分,造成缺苗斷壟,吐絲卷葉結苞咬食葉片。應選用胃毒劑防治,如敵百蟲、滅幼脲、氯蟲苯甲酰胺、抑太保、蘇云金桿菌、昆蟲病毒抑制劑和部分植物源農藥。
1.6 銼吸式口器昆蟲診斷及用藥
銼吸式口器為薊馬類害蟲所特有,取食時以上顎銼破作物組織表皮,然后吸取汁液。被害作物常出現不規則的變色斑點、畸形或葉片皺縮卷曲等癥狀。應選用觸殺劑防治,如辛硫磷、馬拉硫磷、抗蚜威、毒死蜱、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阿維菌素等。
1.7 雜草防除用藥
除草劑分為選擇性和滅生性兩大類。選擇性除草劑可分為單子葉除草劑和雙子葉除草劑;滅生性除草劑缺乏選擇性,能殺死絕大多數綠色植物。
2 遵循《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合理選用農藥
2.1 根據防治對象的發生情況及環境條件,確定施藥適期
應在害蟲未大量取食或鉆蛀危害前的低齡階段防治害蟲,通常按照防治指標進行施藥,可避免農藥使用的盲目性。病害防治適期為病害未發生或發病初期,如在病菌侵入之前或在病害暴發流行預測期之前施用保護性殺菌劑。雜草防除的施藥適期是由除草劑性能以及作物、雜草的敏感性決定,如觸殺性除草劑應在雜草幼苗期施藥。
2.2 掌握有效用藥量,適時用藥
每種農藥針對的防治對象均有一定的有效用量范圍,一般在害蟲孵化期、病害初發期、雜草萌發前期施藥,選用最低有效劑量,即可達到最好防治效果。一般環境氣溫較高或作物處在幼苗期,施藥量可適當減少;環境氣溫較低或蟲齡較大時,施藥量應適當增加。此外,確定施藥用量時還應考慮作物的敏感性和環境條件,如土溫低、土壤黏性重、含水量少,除草劑用量應適當增加。
2.3 按照防治目標和農藥的特性,采用合理的施藥方法
針對病蟲危害方式、發生部位及農藥的特性等,采用適宜的施藥方法。如噴霧法、噴粉法、種苗處理法、毒餌法、撒毒土法、土壤處理法、熏蒸法、涂抹法、潑澆法、誘殺法等。施藥方法直接關系到防治效果,只有選擇正確的施藥方法,才能有效發揮農藥的防治作用[4]。
2.4 合理復配、混用農藥
將2種或2種以上農藥制成混劑,或在使用前,將2種或2種以上農藥產品復配混用,可達到一次用藥防治多種病蟲的目的。但應遵循2種混用農藥不發生化學變化、物理性狀保持不變、對人畜和有益生物毒性不增加、混用的農藥品種具有不同作用方式和不同防治靶標、混用后藥效增加且活性物質不降低、農藥殘留量低于單用劑型等原則。
2.5 合理輪換使用農藥
區域內長期單一使用同一種農藥,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因此,藥劑防治時應輪換使用不同種類的農藥,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3 按照《農藥安全使用規范》,安全使用農藥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做好農藥安全使用和安全防護技術培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指導農民按照《農藥安全使用規范》和《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有關規定使用農藥[5]。
3.1 選用新型高效的施藥器械
老式防治器械“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損耗高、效率低,防治效果差。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動噴霧器、手提式水霧煙霧機、背負式彎管煙霧機、植保無人機、履帶式噴藥車、大型噴桿噴霧機等新型防治器械發展迅速,被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這類新型防治器械具有節省人力、農藥損耗低、作業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等特點,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應大力推廣應用。
3.2 選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
用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低毒農藥替代中等毒性農藥、中等毒性農藥替代高毒農藥。嚴格遵守高毒、禁限用農藥使用規定,嚴禁在蔬菜、茶葉、果樹、中藥材等作物上使用高毒農藥,嚴格掌握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嚴格控制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杜絕農殘超標現象,1種農藥在1種作物的生長周期內只使用1次。
3.3 準確配置農藥
核定施藥面積,按農藥標簽推薦使用劑量,準確計算用藥量和配置的藥液量,采用“二次稀釋法”配置農藥,不隨意加大或減少用藥量、用水量,在專用的容器中攪拌混勻。一般配置藥液量根據作物群體的大小及施藥器械而定,保證藥液能均勻周到地灑到作物上。農藥廢棄包裝物和殘液要集中處置,不能隨意丟棄和拋灑。
3.4 安全施用農藥
根據病蟲草害發生程度和藥劑性能,結合植保技術機構病蟲防治信息,確定最佳施藥時期;選用適宜的防治器械,施藥作業前調校準確;采用適宜的施藥方法施藥,如噴霧法應均勻噴灑、霧化好,防止重噴漏噴;對準靶標位置施藥,如防治稻飛虱施藥部位是稻株的中下部,防治稻縱卷葉螟的施藥部位是上部嫩葉部分等。另外,避免在高溫、雨天及大風天氣噴藥。施藥后及時檢查防效,如防效不理想,應及時補救。同時,應做好施藥人員的安全防護。
3.5 降低農藥殘留量
影響農藥殘留的因子很多,如農藥品種及劑型、施藥量、施藥方法、施藥時期、天氣情況、作物種類、安全間隔期等。其中,農藥品種、用藥量及安全間隔期對農藥殘留量影響最大。選用高效、低毒、易降解的農藥品種是前提,控制農藥用量、降低農藥使用次數是關鍵,嚴格掌握農藥安全間隔期是保證。
3.6 推廣農藥安全使用集成技術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農業、物理、生物、生態等綜合防治技術以及科學用藥技術,達到有效控制作物病蟲害,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推廣農藥減量化使用技術,落實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培育專業化防治組織,引導專業化防治隊開展統防統治及社會化服務。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集成示范推廣綜合配套的專業化技術服務模式,逐步實現農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規范化作業、規模化實施。
4 作物藥害預防與補救措施
4.1 產生藥害的原因
一是使用技術不當。①主要是施藥量過大,幾乎所有除草劑在過量使用的情況下,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藥害;②施藥時期不當,在作物敏感期施藥易產生藥害;③施藥方法不當;④藥劑的揮發和漂移。二是藥劑質量及殘留、代謝物。如小麥使用磺酰脲類除草劑,對后茬作物大豆、玉米易產生藥害。三是施藥時的環境條件。異常的高溫和低溫、施藥后降雨過多、作物心葉受淹、砂性土質和作物苗瘦弱等均易發生藥害。四是藥劑復配、混用不合理。
4.2 藥害預防
一是加強農藥使用技術培訓,普及安全用藥知識。在選擇農藥品種時,要掌握不同農藥的使用禁忌,嚴禁使用作物敏感藥劑,嚴格控制農藥用量,避免作物敏感期施藥,避開高溫季節的高溫時段用藥。二是做好農藥安全使用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堅持新農藥引進的“試驗、示范、推廣”原則,通過實地考察當地氣候、土質、耕作制度和開展相關藥效試驗,獲得合適的用藥量、用藥適期、施藥方法等,以驗證防治效果和對作物的安全性。三是加強農藥質量管理,提高農藥產品質量。四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防止作物藥害。
4.3 補救措施
4.3.1 噴藥中和。酸性農藥藥害輕者可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重者可葉面噴施1%漂白粉液;堿性農藥藥害可通過增施硫酸銨等酸性肥料中和。此外,在藥害發生時,葉面噴施0.1%~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混噴0.3%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氫鉀溶液,均減輕藥害發生程度。
4.3.2 噴水淋洗。在藥害發生后,及時葉面噴灑大量清水,重復2~3次,并輔以中耕松土,促進根系發育,可增強作物恢復能力[6-7]。
4.3.3 排灌水補救。水稻發生除草劑藥害時,可多次排灌水。如撲草凈引起的藥害,在初期立即進行多次排灌水,后采用間歇排灌措施,可減輕藥害發生程度[8]。
4.3.4 施肥補救。對藥害引起的葉面藥斑、葉緣枯焦或植株黃化等癥狀,可通過增施肥料,促進植株恢復生長。
4.3.5 噴施激素補救。對抑制或干擾植物生長的除草劑藥害,可噴灑赤霉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緩解藥害。
5 參考文獻
[1] 龍江鵬,淵建民,彭小虎,等.城固縣農藥市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9,30(4):48-49.
[2] 黃箐,喬傳令.昆蟲解毒酶解毒機理及其在農藥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農業環境保護,2002(2):285-287.
[3] 武麗輝,趙永輝,吳厚斌,等.農藥管理的現狀與思考[J].農藥,2014,53(10):771-772.
[4] 蘇彥麗.農藥規范經營與科學使用: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業工程技術,2017(32):78.
[5] 王紅軍,陳妍.農藥安全使用規范[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6] 王艷瑩,孫卿.作物藥害發生癥狀與預防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6(11):186-187.
[7] 王改芹.常見農作物藥害癥狀發生原因和補救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16(16):17.
[8] 馬玉萍,潘長虹,陶小祥,等.除草劑藥害類型、發生原因及藥害補救預防措施的探討[J].青海農林科技,2017(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