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 要 在大學生中開展省情教育,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對于加快推進富民興省宏偉事業、全面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 省情 大學生 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高校開設省情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其所在省一級行政區劃(含自治區、直 轄市、特別行政區)基本情況、發展動態、未來走勢、方針政策及社會實踐的宣傳教育,它是國情教育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是幫助大學生認識家底的重要渠道。開展省情教育,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對于加快推進富民興省宏偉事業、全面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同時省情教育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了解家鄉的重要途徑,它成為激發大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園、報效祖國的動力源泉。
1加強省情教育的意義所在
首先省情教育是國情教育地方化的具體實踐。本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等都會給大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都能激發他們的鄉土之情,進而引申到對祖國的熱愛。了解、掌握基本的省情,特別是基本的優勢省情,結合大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得以充分感受家鄉壯麗的河山、豐富的資源、優美的環境、蓬勃發展的經濟,會更直觀、更直接認識和理解國情,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其次省情教育能提高全省大學生對省情的認識水平,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熱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基本內容。人們的愛鄉之情不是自發產生的,它基于對家鄉的了解和認識。只有將本省的歷史文化、環境和資源、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等展現在人們面前,才能加深大學生對本省的認識和了解,培養大學生的愛鄉熱情。大學生從省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中,看到優勢和不足、問題與希望,就會產生榮譽感、自信心以及緊迫感、責任感。
再次省情教育是幫助大學生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高校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教師,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省情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省情教育是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途徑。
2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加強省情教育
其一是任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要有深厚的省情教育理論功底。簡單來說,省情教育的指導思想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體來說,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黨的先進性建設等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我們的教育就會迷失方向;指導思想出了問題,什么樣的教育都會出問題。這是我們在省情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的首要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端正指導思想,講授觀點做到“不出軌”、“不越軌”,堅持正面引導和教育為主。與此同時,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正確的理論是對客觀規律的科學總結,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真理。理論的欠缺會使我們的教育捉襟見肘,出問題、鬧笑話,甚至出現重大失誤。因此省情課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教師自身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立足省情現實,明確省級發展目標,積極參與和申報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找出省級與地方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增強認識,樹立信心,認真進行研究。課堂要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講述和認識省情。
其二是堅持歷史的、發展的、系統的、全面的觀點分析省情,將省情教育與國情教育、世情教育、地域文化的弘揚結合起來。省情在歷史的演變中呈現,每個省區都因歷史的變遷發展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與現狀,不能割斷歷史孤立地分析省情。省情源自歷史,是客觀現實的,同時它又是不斷發展的,不是僵化和封閉的。我們要用發展的前瞻的觀點去認識它,用正確的政策和積極的工作促進它的變化發展。省情的變化也是國情的變化,是國內國際形勢與政策的變化,是世情的變化。因而,省情教育和國情教育、世情教育應實現有機結合和互補。此外,由于省情實際上是全省眾多地域情況的概括和總結,所以省情教育離不開地域文化,應從故土家園的歷史積淀和時代變遷中挖掘省情教育的亮點。以貴州為例,歷史上由于貴州地理位置及獨特的喀斯特地形的阻礙,貴州長時間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嚴重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原本貴州發展的短板變成了貴州發展的優勢。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已成為貴州支柱產業,并形成了蜚聲國內國際的“多彩貴州”旅游品牌。因此在講述貴州省情時,應聯系科學發展觀在貴州的理論與實踐,聯系全球化浪潮下貴州在國際(下轉第46頁)(上接第30頁)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聯系貴州經濟戰略等等來談,不能只局限于貴州本土的甚至是局部的考察和分析,而應該從更宏觀的國情、世情的時代大背景下來參照貴州的發展,堅持用歷史的、發展的、系統的、全面的觀點來分析省情,從縱向和橫向比較的角度有的放矢地進行講授和學習。
其三是運用多途徑、多形式開展省情教育。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安排上,專門增設省情教育課程。譬如自2009年起貴州在前期充分調研科研的基礎上,編撰《貴州省清》專門教材,并開始在全省范圍內高校開設《貴州省清》課。同時高校還應全面充分地調動各種輿論工具和輿論手段,利用互聯網(如貴州省情網)、校園網、宣傳欄、黑板報、圖片展覽、校報、校園廣播站、校內閉路電視專欄、專題講座、報告會等,全方位、多渠道、多側面向學生宣講省情,也可通過布置學生課后收聽收看省級電臺電視臺節目、假期進行省情調研等形式加強省情教育。還可以通過開展征文等活動激發學生把握省情的積極性和興趣,譬如在學生中開展聯系家鄉和省情談改革開放三十年巨變、新中國成立60周年輝煌成就的征文,組織學生參加貴州“解放思想大家談”活動,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獻策等。最后,建立和完善省情資料庫和人才庫,這涉及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高校掌握的省情資料可能相對匱乏,易導致省情教育力不從心,建立和完善高校省情資料庫勢在必行。高校要加大對省情資料庫的投入和建設力度,要落實省情圖書資料情報的專項購買費用,最好安排專門的場地設立“省情資料庫”或“省情資料室”,實現省情資料信息網絡化。高校可以學校名義或者掛靠院系成立“省情教育研究小組”,組建省情教育人才庫,成員應包括《貴州省清》課教師,還可聘請省社會科學院、宣傳部門的專家學者擔當顧問。要委以專人及時收集整理最新、最深入的省情研究資料補充進省情資料庫。納入資料庫的信息,不但要包羅萬象,成系列、上規模,還要力求全面、生動、詳盡。
因此在省情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掌握科學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湯會琳,李近華.貴州省情教育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