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越接近學生的生活,能見度就越高,問題激活思維的程度就越好。”本文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學習,談談自己的心得。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境 ;創設策略
問題情境是學習者覺察到一種有目標但又不知道如何達到這一目標的心理困境。正因這種心理困境,迫使個體進行思考、反復嘗試與探討,以求達成目標。小學數學中的教學情境是從事數學活動的環境,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也就是通過呈現刺激性的數學信息,產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質疑猜想,喚醒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使其發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教學活動安排在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可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問題情境中,自覺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教師要找準教學的起點,結合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和經驗等,設計既富有情趣又實效的教學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生活式問題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只有用于生活,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價值。小學數學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體驗、研究問題過程中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并引導他們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學生非常熟悉的學習生活情境導入新課,有助于幫助學生找到新知與生活的連接點,在為新知學習做好鋪路架橋工作的同時,使問題的提出順暢自然,同時,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直接式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一般處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階段,通過情境產生認知沖突,以此啟迪學生的思維,誘發其質疑,進而研究、探討數學問題。因此,情境的創設要有針對性,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內容來開展。問題情境創設的針對性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數學問題的探究環節,直接式問題情境被教師們時常采用。教師通過設計讓學生直接解題的趣味故事題來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如執教《用數對確定位置》時,用多媒體出示班級座位實景圖并提問:怎樣描述張亮的位置呢?開門見山,直面問題,快速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及時切入目標,一方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另一方面讓學生目的明確地參與學習,能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
三、應用式問題情境
情境是產生問題的背景和呈現問題的載體,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情境引導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通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情況來檢驗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注重讓學生在情境中應用公式、公理、定理、性質等直接解決問題。在采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新知學習做好鋪路架橋工作。同時,相對于需要按照復雜的解題步驟來解決問題的情境,學生對教師創設的可以通過使用數學公式、公理、定理、性質去直接解題的應用式問題情境更感興趣。
四、復習式問題情境
復習是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舊知鞏固并進行系統加工,以此作為新知學習的連接點。正如巴甫洛夫所言:“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可見,復習是課堂教學的繼續,也是有效教學的主要方式。
教師創設的復習式問題情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所學知識,起到復習鞏固作用,還能以舊知識作為橋梁,讓學生知識不斷遞進,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如執教《找規律》時,運用多媒體創設聰聰布置房間的情境,并提出問題:聰聰是用我們學過的規律來布置房間的,你們愿不愿意幫助聰聰找一找規律呢?選取復習導入的方式,在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新知學習做好鋪路架橋工作的同時,使問題的提出順暢自然。
五、模型式問題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善于記憶具體的事實,同時,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是以他們的感性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模型,讓學生感知事物,使他們對學習的對象獲得鮮明的印象,以順理成章地遷移、轉換到新知的學習上。如執教《周長》時,創設情境,通過觀察小火車和小朋友跑的路線,圍好的柵欄,閃爍的霓虹燈,鑲好的相框,發現它們共同的特征。學生建立模型,理解“周長”。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樹葉、國旗、數學書封面、鐘面的圖形圖片,讓學生用手中的筆描出它們的一周,完成后,請四名同學到黑板上來指,教師來描。
總之“不論從哪一點出發開始描,只要回到起點就是“一周”,像這樣首尾相連的圖形是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教師使用相關教具和模式來創設直觀的問題情境,通過“類比”發現,深化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從而增強了學生對問題自主探究的信心,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自主解決問題。
六、操作式問題情境
數學問題屬于抽象性的數字語言,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樣的抽象思維顯然是還不夠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可以將問題與實物聯系起來,創設可操作性的問題。比如在講解“角的初步認識”這節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將角的理論知識在課堂進行講解,使學生對角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邊可利用的工具制造角,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更深入。當學生角制造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活動一下制造出來的角,然后問學生:“你們制造出來的角與你們使用的工具長短有關系嗎?”通過操作之后,學生可以顯而易見地知道,角大小的變化,與長短是沒有關系的,而與邊的分開程度相關。通過自己動手得到的知識相比于教師直接告知使記憶更為深刻,學習信心也更為強烈。
總之,教學情境是從事數學活動的環境,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索未知、激發興趣、活躍思維、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等出發,并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對象和條件的不同,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問題情境,充分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情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潘香云.分析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與提出問題教學[J].科技資訊,2017,15(16):218,256.
[2]甄曉慧.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聊城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