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摘 要]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小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旨在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以及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生活化教學的本質是體驗和感受,即通過創設出與生活環境相近的或者模擬生活情景的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和體驗生活,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感悟的教學形式。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 生活化教學; 策略研究
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是一個創造性活動的可能場所?!皩W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學生當下的生活,得以展開的背景和種種可能性;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社會生活中的價值沖突和學生內心的價值沖突在其成長發展中的作用才能進入教育者的視野,才可能去發掘其教育價值。”因此,品德和社會生活化課堂要將學生從單純的教與學當中解脫出來,品德與社會課程所擔負的任務不再是外在的分數與抽象的問題解釋,而是實實在在的觀察、體驗、感悟,給學生感受社會、實踐、人物、過程交流與思想碰撞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去與外在生活世界相溝通和理解,做到由內而外的點撥與啟發。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或多或少還是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流于表象,致使教學“兩張皮”,學一套,做一套,這就使開展和實施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成了必然。
一、統一學科世界與生活世界
完整的教育環境應該包括學科和生活,兩個世界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應該堅持學科和生活的統一,在學科教學的同時,引入生活實例,讓學生既學得課文知識,又能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明白課文所要闡述的道理,讓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還要做到情景和情境的統一,情景體現的是教材的再現或者還原,而情境才是整堂課的點睛之處,教師要善于挖掘情景里面的情境,促使學科世界和生活的交融。最后要做到趣味性和教育學的統一,品德和社會課程的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一條直線毫無波動的,品德與社會課程需要積極主動的調動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充分打開小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枷鎖。
二、置身生活,內化生活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要發揮出應有的教育作用,就不能只關注外在表象,停留在知識的積累和學習上,更不能創造了體驗的機會而半途而廢或是不倫不類。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課堂要將小學生置身于生活,更要讓其置心于生活,做到完全的內化升華。在實際教學教學中,還原生活或者再現生活只是一種喚醒學生道德內省的手段,而遠非目的,教師應該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體差異,切入生活實際,具體的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所學內容做到真正的內化。尤其是在討論、交流、探究、體驗等環節時。教師要善于將小學生置身于生活實際當中,不急于推斷出結論結果,而是讓其自己得出結論和感悟,當學生以此獲得自身的感悟,且感到有意識地想將這種感悟提升到自我心靈的頓悟時,這樣的內化體驗就完成了。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他就會生出相應的應急機制,并做出合理而恰當的反應。這樣的收獲是一個良性循環,在感悟、體驗中再認識、再發現與創造,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人類經驗和個體經驗實現融合,情感與理性直接對話。知識經生命化、個人化而真正變成個體的“精神食糧”。只有這樣,教育才算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在精神世界,在學生的心靈與人生中留下有意義的痕跡,才能實現其精神建構和個性形成。
四、反思生活,知行合一
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但是很多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獲取還處于感性層面,并沒有深化為個人的理性認知,尤其是在講到相對抽象的思品與社會教學內容時,學生還無法完全實現學以致用。對此,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實踐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價值,促進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消化和吸收,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誠實與信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以自己或他人在現實生活中曾經的失信行為為案例,講述誠實、信任的重要性,或者對失信行為等產生的危害進行反思和總結等,從而讓學生在反思與體驗中明白誠實與信任的重要性,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遷移能力,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我的責任》這一節課時,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讓學生了解到學校內、學校外都有許許多多不同身份的人都在堅持自己的崗位,都在做好自己的那一份本職工作,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辛勤工作、不辭辛苦;其次,再讓學生模擬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并為學生講述這些工作崗位的職責,使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每一份工作的責任,從而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職責: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堅持好好學習,努力為班級做貢獻,盡好自己的那份職責。通過這樣的體驗式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總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生活,而小學品德課程與社會學科更是建立在學生生活基礎上,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堅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尋求學生與生活的契合點,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學習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做好榜樣,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激活小學品德課程,賦予教學更多活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秀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8):78.
[2]孫曉靜.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抓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學周刊,2016(2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