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得蕾
摘 要 目前,電視新聞報道缺乏人文關懷的原因主要歸結于受工作隊伍人員素養水平的影響、對弱勢群體保護意識差、批評方式過于嚴苛和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線等方面,應從提高從業人員的素養水平、維護受眾的合法權益、采取充滿關愛之情的報道方式和實現情與景的交融等方面著手提升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策略,進而提高電視媒體的競爭力,提高收視率和美譽度。
關鍵詞 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5-0040-02
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照,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就是要對現實生活中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注,并通過視聽手段將其真實地表現出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伴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色彩越來越濃烈。而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更加應時應景地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是每一位新聞人都需要面對和深思的重要問題。
1 新聞體現人文關懷的社會意義
新聞不只是簡單的事件傳播載體,更重要的是蘊藏在新聞背后社會所傳揚的社會價值觀,是社會輿論的指明燈。新時代,傳統的說教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始注重人文關懷,而且將視角轉向普通的大眾,平民化趨勢日益顯著。人民的主體地位在新時代逐漸得到彰顯,電視新聞報道要緊跟社會發展潮流,從廣泛的群眾出發,關注群眾的需求,從群眾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現他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進而激發觀眾對新聞報道的情感共鳴,拉近新聞與群眾的距離,提升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而且新聞報告要從群眾關心的諸多領域進行,像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這樣才會贏得觀眾的眼球,增加新聞的點擊量,不斷提高電視媒體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收視率,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并促進電視新聞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2 電視新聞報道缺乏人文關懷的原因
電視新聞報道缺乏人文關懷的原因主要從受工作隊伍人員素養水平的影響、對弱勢群體保護意識差、批評方式過于嚴苛和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線等方面分析。
2.1 受工作隊伍人員素養水平的影響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電視臺也注重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想方設法不斷將電視臺做大做強。新聞報道作為傳播國家聲音的重要載體,是每個電視臺不可缺少的關鍵節目,甚至某些電視臺為了提高其影響力,不斷延長新聞的播出時間,增設各類新聞欄目。欄目數量多的增加,無形間給工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同時造成人手不夠用的現象,就要通過招聘滿足需求,但專業的、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卻紛紛謀求更好的發展平臺,這也就使某些電視臺招聘不到合適的專業人員,他們的專業水平、素養水平參差不齊。雖然在入職后會接受統一的專業培訓,但政治素質等方面卻不是短期內就能塑造,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
2.2 對弱勢群體保護意識差
當下,許多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缺少基本的保護他人的意識,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意識較差。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記者的采訪原則是依據收視率水平的高低,卻完全忽視被采訪者的處境,不站在被采訪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會在采訪中由于言語不當給別人造成二次傷害,加大了別人的痛苦,這也會引起觀眾的厭惡,對記者的不當行為進行評論。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拋棄尖酸、刻薄的口吻,對新聞的報道過程中不應該添加任何主觀色彩,確保報道的原汁原味性。同時,對被采訪者、受害人的聲音、面部等方面做必要的處理,避免給家屬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
2.3 批評方式過于嚴苛
電視新聞報道具有輿論監督的職責,但監督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應該通過揭露某類社會現象起到提醒和呼吁的作用,呼吁人們向善、向上,是基于善的起點出發的,而不是用批評的口吻去指責別人,即使是社會不良現象的報道,也要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其中。新聞記者在進行報到時,要盡量避免主觀評價,不使用帶有侮辱色彩的話語,帶給被采訪者一種受尊重的感覺,平等展開交流,唯有此才會給觀眾帶來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
2.4 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線
現在很多記者的做法已經超越了基本的道德底線,為了節目的播出效果和收視率,將人文關懷理念拋到九霄云外,做出一些極其令人反感的行為。像一些車禍現場,記者卻將一些血淋淋的畫面場景展示給人們,不顧車禍家屬的反對,甚至不考慮帶給觀眾的視覺沖擊和心理感受,只是希望能借助這些場景吸引觀眾的好奇心與眼球,提高收視率。記者的這種將收視率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行為是非常不道德的,是缺少人性的行為。其實,在節目播出后,反而會遭到觀眾的譴責,譴責記者的冷漠和無情。
3 提升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策略
提升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策略可以從提高從業人員的素養水平、維護受眾的合法權益、采取充滿關愛之情的報道方式和實現情與景的交融等方面展開。
3.1 提高從業人員的素養水平
從業人員的素養水平的高低,對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有直接影響。因此,要不斷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道德素質,將人文關懷時刻銘記于心,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首先,要做好教育工作。從最初培養新聞工作者的教育過程中,要時刻體現人文關懷,使記者親身感受到社會中的愛,進而促進記者產生愛他人的行為。同時,借助基本的教育過程,提高記者的專業素養,提升工作能力。其次,做好記者的實習培訓工作。教育過程不能與實踐活動想脫離,幫助記者體驗、感受該職業的酸甜苦辣,鍛煉記者的工作水平,在實踐活動中增強道德素質和職業技能。
3.2 維護受眾的合法權益
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就是要求記者要充分尊重被采訪者,保護被采訪者,保護他們的隱私,減少對他們及其家人的不必要的傷害,同時堅守基本的道德底線,使被采訪者感受到來自記者的關愛與溫暖。記者的尊重與關愛,就是要切實維護好受眾的合法權益。堅決摒棄為收視率而進行采訪的行為,不能將群眾的獵奇心理作為采訪的重點,甚至忽略被采訪者的處境,斷章取義的展開報道,這樣會嚴重損害受眾的合法權益。記者要時刻將人文關懷謹記心中,有選擇性的進行報道,同時根據對被采訪者的要求對聲音、鏡頭畫面等進行適當的處理,特別是對于弱勢群體的報道更要掌握分寸,做到恰當好處。
3.3 采取充滿關愛之情的報道方式
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的語言、情緒和鏡頭畫面的選取等,往往都會或多或少的對觀眾的判斷產生影響,影響社會輿論的導向。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記者要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實事求是的進行新聞事件的陳述,不應該以獵奇為導向,而有針對性的對被采訪者進行發問,更不要發表自身對事件本身的看法與觀點。而且,在進行采訪時,記者不應該帶有任何情緒色彩,也不要刺激被采訪者,保持被采訪者的情緒穩定,關注其心理狀態的變化。同時,對于路人等與事件無關的人員,要盡量保護他們的隱私,減少出鏡的機率。
3.4 實現情與景的交融
新聞報道的內容通常是由專門的播音員進行的,為了確保新聞報道的和諧性與美感,要求播音員要聲情并茂的進行新聞播報,不能是機械的、簡單的朗讀。唯有結合聲情并茂的感情投入,才會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仿佛置身在新聞事件現場,去感受當時的氛圍,使電視新聞報道獲得質的提升,進而提升節目的收視率,提高市場競爭力。
4 結論
電視新聞報道作為傳播國家聲音的平臺,往往會影響社會輿論的導向。電視新聞報道在講述真實的新聞事件時,要時刻堅持人文關懷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從大眾的角度出發,切實維護好大眾的合法權益。進行新聞報道時,記者要根據事件的進展有選擇的進行內容選擇,結合必要的技術手段保護被采訪者的隱私,特別是注重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尊重他們。電視新聞記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質,努力將工作做好,不斷提升節目收視率,促進電視新聞行業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孟令杰.電視媒體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J].青年記者,2013(26):94-95.
[2]隋丹.論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傳播,2014(1):24.
[3]王佳俊.論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J].新聞研究導刊,2018(1).
[4]余紅玉.淺談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以武漢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全報道》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4,8(16):65-66.
[5]李德慶.關于電視新聞中的人文關懷探討[J].科技傳播,2016(7):5,18.
[6]羅恩·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