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媒體人的思維模式和制作理念均發生質的飛躍,作為傳播主體的播音員和主持人同樣需適應這種新變化。在新媒體語境下,如何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培養成“厚基礎、寬口徑”、適應當下媒介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播音主持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新媒體時代主持人專業素養重構的角度出發,分析電視節目播音主持教學的現狀,探討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為培養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播音主持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 電視節目播音主持 創新與實踐
一、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教學現狀與問題剖析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體系產生于傳統媒體時代,具有鮮明的廣播電視媒體的創作特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成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中的“客體”。新媒體語境下,如何兼顧播音主持經典的教學模式,又能適應新環境下的創作理念與方式是當下播音主持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同質化現象嚴重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形成了由專科、本科、碩士到博士構成的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這種教育模式下已經培養出了眾多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規范語音基礎、強化口語表達是在播音主持教學過程中逐漸摸索出的教學方法。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專業能力指標與當下媒介人才需求的“黏合度”越來越低。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需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藝術情操和創作能力。傳統“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共性”遠大于“個性”特點。類型化節目主持需要主持人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新聞節目主持人要端莊大氣、具備對海量信息的整合能力;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語言要詼諧幽默、能有效地控制節目進程、具有明星效應;社會生活節目主持人要溫文爾雅、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識。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更應該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擅長的領域因材施教,培養具備“個性化”的播音主持人才。
(二)互聯網思維缺乏
“互聯網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互聯網機構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界定自身的問題,關于這一概念業界眾說紛紜。馬云曾在演講中表示,互聯網思維是跨界、大數據、簡捷和整合;周鴻祎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思維應該是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模式和顛覆式創新;雷軍則將專注、口碑、快視為互聯網的七字訣[1]。
媒介的多元化發展拓寬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對傳播主體而言只有掌握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及對內容的傾向度,才能在互聯網背景下創作出品質優良的節目。羅振宇是互聯網的倡導者且具有獨特的一套“互聯網”思維方式,每期節目都會將歷史事件、社會現實、未來生活等內容的解讀與互聯網掛鉤,邏輯縝密,語言睿智,節目上線后得到良好的反饋效果。因此,提升學生的“互聯網思維”是創作優良新媒體節目的必經之路。
二、電視節目主持人專業素養的重構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接收端口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多樣化、個性化的新媒體發展趨勢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順應媒介變化的需求,電視節目主持的素養需構建新的矩陣,以“主持人”中心制為原則制作播出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能力、評論能力、品牌價值應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
傳統媒體電視節目主持人主要依照串聯單進行播報或主持,側重字正腔圓、表達流暢。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大眾傳播媒介,其傳播效果及作用越來越明顯,主持人在網絡節目中的傳播特點更趨近于人際傳播。因此,新媒體背景下主持人語言能力更強調個性化表達,語言蒼白無力、缺乏個性的主持人終會被淘汰。
評論語言是主持人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的陳述性語言,是主持人文化底蘊和價值取向的重要表現形式,對節目的品質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媒體節目主持人的評論語言相對“收斂”,互聯網背景下主持人評論能深入淺出、直接不諱地向受眾直接闡述所持觀點,較傳統媒體的話語空間更具廣闊性、開放性。
隨著媒介競爭化程度的提高,主持人的品牌價值成了節目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傳統媒體主持人的品牌價值多以節目為載體,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和主持人的品牌價值成正相關關系。新媒體領域主持人的個人魅力和品牌價值占主導因素,主持人是節目一檔的核心元素。羅振宇的《邏輯思維》、高曉松的《曉松奇談》都是通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讓節目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三、新媒體語境下電視節目播音主持教學改革策略
基于新媒體背景下電視節目主持人專業素養的重構,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的教學理念應隨之改變。某種程度上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為學生從事網絡視頻節目主持奠定基礎,電視節目播音主持教學應培養學生新媒體節目主持的專業素養,以適應媒介發展的需要。
(一)教學理念:分類培養與品牌意識相結合
在播音主持的教學改革中,要使播音與主持專業符合前沿需要,重視播音主持的思維開發與訓練。變單純的模擬跟讀、教師點評為教師啟發式、學生討論式、情景模擬式,等等,改變重二度創作、輕一度創作,重特定崗位達標輕綜合專業能力等傾向[2]。目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多采用大課和小課相結合的方式。在小課教學過程中應進行分類培養,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針對性強的人才培養方案,切忌“一刀切”。目前國內很多院校開設了新聞節目主持、現場出鏡報道、綜藝娛樂節目主持等方向,這也是對學生分類培養的一種有效方式。播音主持教學還要應與行業高度融合,融入互聯背景下常被提及的“用戶”思維,做到精準傳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強化“專家型”主持人的品牌意識。
(二)教學內容:專業技能與思維訓練相結合
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的課程設置是專業教育的載體和人才實現的有效路徑。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的設置需構建專業能力的培養矩陣,培養規格應包括個性化語言表達能力、即興語言創作能力、節目策劃與主持能力等。
媒介環境的變化讓有價值、有深度、有內容的主持人更受到觀眾的喜愛。因此,在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專業能力培養矩陣中應更側重對學生策劃節目能力的培養。主持人是一檔節目最終的傳遞者與呈現者,策劃能力則是節目持久的生命力,創新策劃能力是新媒體時代主持人必備的專業能力。只有參與節目策劃,發揮創新驅動力,才會讓節目可持續發展。在新媒體節目制作過程中,“主持人中心制”模式愈發凸顯,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適應新媒體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獨立策劃選題并對個人策劃進行闡述。闡述過程中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對參與研討的學生也是一個拓展知識結構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實施者和主導者。這種參與、共享、體驗式教學方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課堂的良性互動。
(三)評價方式:實踐能力與過程考核相結合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評價方式多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由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性強,目前大多數院校均采用筆試和口試兩種考核方式,但筆試占據很大比例。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的評價方式應注重過程性考核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需要提交一部視頻作品,除主持外還需參與節目策劃、剪輯和制作。學生評價方式可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雙重模式。雙重的評價方式既保證了對學生評價的精準性,學生又能參與課堂的全過程。
在“互聯網+”背景下,將節目當做產品經營,注重新產品的應用及推廣。注重線上播出和線下交流;多渠道、多媒體聯合發布;塑造節目品牌并加大品牌宣傳[3]。應鼓勵學生將制作好的節目上傳到網絡,通過這種方式轉變學生“為完成作業而做作業”的思想,不僅符合互聯網的“開放”思維,而且是對教學成果的有效檢驗。
四、結語
傳媒領域的不斷變革、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節目形態的日新月異,要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和媒介發展相匹配,否則會造成播音人才供給不協調。綜上所述,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是時代發展和媒體變革的需要,也是播音主持教學改革的一次嘗試,讓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媒介需求更加貼合,為一線輸送更多個性化、具備新媒體創作能力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升民,劉珊.“互聯網思維”之思維[J].現代傳播,2015(2):2-3.
[2]李衛中.后現代教育理念多播音主持教學改革的啟示[J].電影評介,2008(15):82.
[3]吳樾.“電視節目播音主持”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傳播與版權,2016:157-158.
本文系四川師范大學2017“質量工程”教學改革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