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春
摘 要: 中國當代生態文明內涵既包含中國傳統生態思想與馬克思生態哲學的智慧結晶,又結合人類發展的歷史階段與中國自身經驗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在進行跨文化融合基礎上,從生態文明的實現途徑、對待經濟發展的態度及生態文明的目的方面為生態問題的解決找出自己的道路,為人類共同面對的生態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 生態思想 生態哲學 生態文明 跨文化性
經濟快速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亦帶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與土壤污染已經跨越國界成為整個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目前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在繼承中國傳統生態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基礎上,結合自身發展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哲學理念,實現了中西方生態思想的跨文化融合。
一、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
從學術背景上看,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發展熱潮來源于生態學興起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生態運動”蓬勃發展。生態哲學指“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及普遍規律的科學”。(傅博,2017:1)從內涵上看,目前對生態哲學有兩種不同的認知,一種認為生態哲學是基于生態的思想觀察和理解外在客觀世界的理論,另一種則認為其與環境哲學相關。(傅博,2017:1)
作為工業文明之后形成的生態文明關注與面對的是全體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是探索人類如何共同克服全球性問題,如何克服人類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人與自然發展的不和諧、不協調的問題,是對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取得的各種積極成果進行綜合的結果。生態文明在中國迅速發展,一方面基于中國目前面臨的現實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在于中國哲學深厚的生態思想傳統。中國的生態文明是在對中國傳統生態思想批判繼承與馬克思生態思想深刻反思基礎上提出的,體現出兼收并蓄的跨文化性特點。
二、中國傳統生態思想
作為中國傳統哲學重要代表的儒釋道在其哲學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都進行了有關生態意識與生態思想的經典論述。其對生態的關注點雖有所不同,但都將人與有生命的客觀世界與非生命客觀世界的和諧相處、協調共存視為人類自我實現的重要目標與途徑。
(一)儒家“與天地參”與“一視同仁”的生態思想
儒家中天人合一及對萬物一視同仁的思想是其生態思想的基本內涵。孔子所說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葉郎,朱良志,2010:4)中“天”指的就是自然界,這個自然界不是機械的,是有生命的,是與人類生存基本需求息息相關的外在的生命與無生命的客觀世界。朱熹所說的“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樂愛國,2003:1)力求實現人與外在萬物世界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自在狀態。儒家的一視同仁思想發端于其“仁”的思想。仁的觀點在儒家思想中亦占據了重要位置。儒家的仁是“愛人”,這是一種普遍的愛,由愛父母開始,演化到對萬物的愛,由對人的愛擴展到對自然、對環境、對萬物之愛。
(二)道家“道法自然”與“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生態思想
與儒家相似,道家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核心生態思想表現為道法自然的理念及以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行為方式。道家的“道法自然”體現的是一種深層次的生態觀念與生態思想,其所認為自然指的是一種自然而然,與世界融為一體,順應外在與內心世界的一種態度。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統一系統的人、地、天、道最終要效法的是自然,以此給予自然至高地位。此外,老子倡導的無為亦是對自然的一種保護。(葉郎,朱良志,2010:14)老子所說的“無為”其實是要求人們在面對自然的行為過程中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順應自然的規律,這充分體現了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認識。
(三)佛家“宇宙整體論”與“眾生/萬物皆平等”的生態思想
釋家思想的生態觀體現在其宇宙整體輪與眾生平等的觀點上。宇宙整體論是佛家生態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作為佛家世界觀的緣起論,被用以解釋人生與世界的“真實”。(余正榮,2002:129)佛家緣起論認為,所有現象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多種原因與條件結合而成的,整個宇宙世界都處在層層疊疊的關系網絡之中,構成整個世界各個單位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人類作為地球生態圈中的一個物種與所有的生命物種,甚至是非生命的物體處在相互依存之中,這種“宇宙整體論”的思想要求人們在面對生態問題上立足點不能只局限于個人,也不能局限于某個群體和國家,而應以全人類的角度,綜合考慮人類、所有生命物質及非生命物體的和諧共處。“眾生/萬物皆平等”亦是佛家的一個重要生態思想。作為佛家價值論的佛性論,被用來闡釋生命成佛的根據問題。(余正榮,2002:129)佛家承認一切生命都具有佛性,應具有相等的地位。中國佛家中天臺宗的“無情有性論”則把佛性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了宇宙中所有事物身上(包括無生命的事物),從“眾生平等”延伸到了“萬物平等”。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人類、所有生命體及無生命的事物,如空氣、土壤與水都有自己的尊嚴,都應得到應有的維護。
三、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
馬克思在哲學與社會學研究中雖未就生態思想進行專門闡釋,但其眾多著作中已包含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對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生態關系進行了相應的系統論述。
(一)馬克思作品中生態哲學思想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就得以體現。其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深刻揭露與全面批判展露了其生態思想,開啟了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切關注。(孫磊,2013:335)其在《手稿》中論述了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界不是人類活動的被動存在物,而要與其相互發生作用,并對其產生重要影響。人與自然協調共存被其描述為實現人類解放的重要前提條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深化。其從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對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釋。(孫磊,2015:109)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認為,積極能動的現實人與自然環境之間處在一種動態的辯證關系之中,一方面自然環境為人的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相對于自然而言,人從事的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德意志意識形態》進一步解釋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自然環境先于人而存在,脫離自然環境的人的存在是難以想象的。同時,馬克思強調人對自然改造的能動性,指出實踐活動是人與自然和諧辯證統一的基礎。而作為馬克思成熟期作品的《資本論》則更全面、深入地對其以往的生態思想進行了論述,其對資本主義引發生態危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批判。
(二)馬克思生態哲學內涵
1.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生態世界觀”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處在一種彼此制約、交互影響的狀態中,是協調統一的綜合體。在人與自然界的動態互動中,自然界擁有優先性,其為人類的基本生存與全面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馬克思將自然界描述為人類延伸了身體,將其視為人類身體的無機組成部分,人是以自然為基本存在前提的,人類離不開對自然界的依賴。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人對自然的依賴并不能與傳統宿命論或自然決定論混為一談,因為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具有其主觀能動性,其所進行的活動是有意識、具有很強目的性與能動性的,人類正是通過對非人的生命世界與非生命世界的改造證明了人類作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2002:273)。在人與自然協調互動完成統一的發生地就是社會,“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同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馬克思,2000:83)。
2.主客體同等重要的“生態價值論”
馬克思在有關人與自然的關系看法上與“生態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有著根本的不同。在其生態價值觀點中,價值的載體不僅是人,還包括其他生命體和無機界。馬克思非常重視自然生產力,對自然界在社會生產力中的地位與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無論是用于生活的自然資源,還是用于生產的勞動資源都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長久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馬克思論述生態價值的過程中,對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邏輯”對生態價值的吞噬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孫磊,2015:110),在資本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過程中,在資本運作的快速突進中,自然淪為人類附屬品,自然存在物的價值是以是否對人類有意義進行判斷的,這否定了非人類的有機世界和無機世界的內在價值,是為馬克思所批判的。
3.重視制度及科技的“生態方法論”
在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生態世界觀與主客體同等重要的生態價值論引導下,馬克思進一步提出了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法論。馬克思特別指出資本邏輯導致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張解決這種生態危機的方法在于建立消滅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具有合理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人與自然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制度。此外,馬克思還重視科技進步對解決環境污染的重要作用。其認為科技進步將成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途徑。(孫磊,2015:111)
四、中國當代生態思想的跨文化性分析
任何哲學思想都會隨著主體客觀認識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任何哲學思想的存在與延續都不可能不隨著行為主體認知的深化及所處的主客觀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自我的修復與更新。靜止與停滯是相對的,發展與完善是絕對與永恒的。中國傳統哲學生態思想與馬克思生態哲學中觀點都具有特定的時代、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國當代生態思想是中國面臨生態問題提出的,其對馬克思生態哲學與中國傳統生態思想及中國當代發展特點進行了充分的跨文化融合、兼收并蓄,豐富并發展了已有生態思想與生態哲學內涵。
(一)生態文明的“文化途徑”是樹立生態意識、加強制度建設
中國當代生態文明跨文化性首先體現在實踐途徑上,與中國傳統生態思想及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相似,亦重視觀念樹立的重要性。首先從文化角度入手,將人的生態意識的樹立放在重要位置,從思想上幫助人們形成自覺維護環境的行為,樹立科學的生態世界觀。重視宣傳在生態意識樹立、生態風氣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當代生態文明在樹立人們生態意識時積極吸收中國傳統文化要素,將傳統文化與當今發展緊密結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116)同時,中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發展之處還表現在,給予生態制度的建設更高、更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制度的落實與法制的建設,加強制度與規章的建設與完善。“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制保護生態環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110)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態度”是綠色協調發展
中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在充分吸收中西方生態思想內涵基礎上,克服了人類中心主義與環境中心主義視角的缺陷與不足,提出了兩種視角的調和思路。社會發展的基礎倫理問題,是如何處理好非人類中心與人類中心的視角之間的互動關系。(楊建華,2016:451)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既不能拒絕發展,又不能片面強調人類中心而忽視生態與自然保護,以致最終傷害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中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在繼承尊重自然,堅持主客體生態價值基礎上,形成了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不是相互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理論觀點,“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23),“……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23)。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反對消費,否定人的價值,而是在承認主體及客體內在價值基礎上適度消費,摒棄奢侈無度的生活消費方式。
(三)生態文明的“現實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當代生態文明的跨文化性在其目標體現上則是對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要求。生態文明是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及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2017:41)也就是說,人的全面發展除了滿足物質需求與精神需要之外,還應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要。生態文明最終涉及的是整個人類與整個自然界的相互依存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問題不應拘泥于一國、一地的視閾,人們應具備全球視野,將其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課題。在面對人類需要共同應對的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問題上,“各方要最大限度展示誠意、聚同華異,相向而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133)
五、結語
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哲學中分別代表了東西方文化重要智慧結晶。其哲學思想中的生態意識與生態觀既有想通之處,亦具各自特點。中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在繼承了它們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承認人與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將兩種生態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跨文化融合,并將目標視為全人類的全面發展。其在全球面臨生態危機、環境問題的今天向世界展現了獨具特色的生態哲學與生態理念,為克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傅博.生態倫理、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研究——評《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J].新聞與寫作,2017(10):1.
[3]樂愛國.儒家生態思想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2):1-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孫磊.馬克思的生態價值思想及其當代啟示[A].“歷史唯物主義與民族復興之路”全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334-338.
[7]孫磊.馬克思生態價值思想探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5(10):107-112.
[8]楊建華.發展社會學通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9]葉郎,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10]余正榮.中國生態倫理傳統的詮釋與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