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劉燕
摘 要: 進入21世紀,新媒體教育更加豐富多彩,使用更加便捷,內容更加個性,受眾高速增長,效率提升明顯。這種技術推動的變革,必將和傳統教育互補共生,推動終身學習、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交互式學習的進化完善。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和被教育者的學生都要積極適應,主動擁抱新媒體教育,將傳統課堂內容新媒體化重塑,通過新媒體擴大受眾面,增強互動性,推動教育2.0的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 英語教育 喜馬拉雅聽
伴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教育的傳播方式也得到不斷進化升級,從最初的遠程教育、e-learning到風靡全球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都是教育與技術結合的嘗試。當前學習者可以從移動終端的APP、在線教育平臺、網絡社群、微信公眾號等即時接收各種媒體形式的教育內容。新媒體技術能為學習者提供一種獨特、高效的與信息互動的形式,獲得與以往方式不同的學習感受。新媒體將教育帶入教育2.0時代[1]。
一、新媒體時代英語教育的基本樣式和特點
近年來,在新媒體技術與英語教育結合下,產生了幾種主要的新媒體教育形式:博客、微博、微信群和公眾號、電視端、移動教育平臺和教育APP。
(一)博客、微博。微博開創了個人實時分享信息,用戶反饋互動的先河。很多英語教育者和個人通過微博傳播英語教育內容,由于獲取便捷、內容更新快、原創性強和即時互動的功能,吸引很多學習者,且學習者的用戶黏性非常強。至今,雖然新媒體教育方式層出不窮,博客和微博仍然是發布英語學習內容、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微信群和公眾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微信誕生了。憑借其強大的社交功能,微信很快成為移動時代的寵兒,其社群功能和公眾號很快成為英語教育傳播的新工具。信息發布者(教育者)可以將有相同學習目標的人匯集在一個群里,并通過微信群發布學習內容,學習者可以在群里一起學習、相互探討。社群功能讓學生參與感增強,有效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公眾號及時更新學習內容,定時推送給學習者。有價值的內容會被學習者分享到朋友圈,使之獲得更多人的關注。
(三)IPTV電視端。也是在2011年前后,電視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依賴云端的支持,智能電視實現社交、娛樂、教育、游戲、電子書的功能。電視云端保存了大量的英語節目、電影和英語學習應用程序,所有內容都可以點播、重放。電視端的媒體資源以視頻、動畫資源為主,加之通過遙控器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因此電視端不但實現了教育功能,而且學習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明顯增強。
(四)教育APP。近幾年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智能終端針對口語、聽力、詞匯、考試等各種英語學習APP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相比前兩種新媒體教育形式,教育APP整合多種媒體資源,可以融教學、動畫、測試、游戲、社群、互動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習者各種感官刺激[2]。大數據技術還可以跟蹤學習者學習過程,并根據學習效果動態調整學習內容[3]。
(五)在線教育平臺。新媒體技術催生了專業內容生產平臺的異軍突起,英語在線教育是此類平臺的主要內容。喜馬拉雅聽是一個較為成功的內容生產平臺,覆蓋娛樂、百科、教育等各種知識,其英語頻道成為該平臺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平臺匯集群體智慧,將眾多課程發布者和廣大英語學習者緊密連接在一起。在大數據和云端技術的支撐下,移動在線教育平臺擁有資源豐富、覆蓋面廣、獲取方便、更新及時、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碎片化傳播、個性化強等特點。
二、新媒體時代英語教育的主要變革
新媒體為英語教育帶來了許多變革。根據哈羅德·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傳播過程包括誰(傳播者)、說什么(傳播內容)、通過什么渠道(媒介)、傳給誰(受傳者)和取得什么效果(效果)五個方面。在所有多媒體教育形式中,在線教育平臺所提供的英語教育與傳統英語教育最具可比性,謹以喜馬拉雅聽英語頻道為例,對比發現在新媒體教育傳播中五個要素均突破了傳統,體現了新媒體時代教育的升級。
(一)傳播者多樣化。與傳統教師最大的不同是,新媒體教育的傳播者是專業內容生產者。由于教學平臺轉移到了互聯網,課程兩端的師生互不相識,內容是連接他們與學習者的唯一紐帶。為了讓學習者滿意和轉化,并形成黏性,教師必須用比傳統課堂更精細的方式對知識進行精加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新媒體是教師主播還要注重傳播效果,以保證學習者良好的聽課體驗。
(二)傳播內容個性化。新媒體教育所傳播內容的廣度、深度,碎片化、個性化是傳統課堂不能比擬的。受時間限制,傳統英語課程只能提供有限的知識,而喜馬拉雅聽英語頻道的課程內容幾乎囊括所有,可滿足不同等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微課式的傳播形式,提供精細解構的知識,方便學習者進行知識重構,實現深度、有效學習。此外,由于課程多為原創,因此課程內容和教師演繹方式各不相同,這使得課程個性化十足。以英語口語為例,當前英語頻道共有2324個課程,每個課程都依靠自身的特色內容和教師獨特的風格吸引著不同數量的學習者。對知識的解構、高質量的學習內容使學習者保持著持續的學習興趣和較高的學習效率。
(三)傳播渠道便捷化。教育傳播途徑先后經歷了口口相傳、文字傳播、數字多媒體傳播[4]。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技術被視為英語教學教育的必然趨勢。喜馬拉雅聽英語頻道體現了對聲音價值的重新發現[5]。喜馬拉雅聽英語頻道的課程主要是音頻形式,聽力傳播能解放學習者的雙手和視線,使得學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且不容易出現視覺疲勞和倦怠感,也能充分提高思維能力。此外,由于音頻課程不需要大投入的制作、高質量的視頻、全方位的支持服務,通過手機或喜馬拉雅聽自身的錄音功能就能實現。英語授課者可以通過簡易操作就可以完成課程錄制,這使得各類英語教學資源快速涌現在喜馬拉雅聽英語頻道,方便學習者選擇。
(四)受傳者主動化。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權威,知識是單向傳輸的,學生較為被動。在新媒體平臺,有大量課程可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發揮更多的主動性。除此之外,學習者可以通過發彈幕、留言、參加學習社群的討論,實時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互動。大數據記錄學習習慣,平臺還會根據學習學習歷史,推薦也激發了學習者的參與度、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社群內的交流互動和分享協作,催生群體智慧和價值再造。
(五)傳播效果可量化。不再像傳統教育那樣難以獲知授課效果,新媒體借助大數據便捷衡量傳播效果。喜馬拉雅聽中學習者也可以通過幾種明顯方式獲知課程優劣。首先,電臺根據自身獲得的數據,公布課程排行榜,如免費課程中“口語天天練”排名第一,目前節目有617集,訂閱人數1.2億。付費課程夏說英文也有159.9萬學習者,更新303集。其次,在播放課程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發彈幕做出學習反饋,也有留言反饋。通過課程的訂閱數量和關注量、粉絲分享,可以評價課程的傳播效果。再次,某位教師如果獲得大批追隨者,他們可以將推出付費課程。學習者愿意為課程付費且訂閱量高,一方面說明課程質量高,另一方面內容變現是對教師的肯定與鼓勵,并將激勵教師更好地確定做內容。
要之,在新媒體教育背景下,傳播過程的五個要素均較傳統教育有了顯著的質量提升。教師對知識的專業生產能力提高,課程內容優化,傳播渠道多樣,學生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便于測量。新媒體教育改變了知識的單向傳輸,讓學生參與課程的改進,促進平等師生關系的形成。
三、新媒體時代英語教育的發展趨勢
喜馬拉雅聽英語頻道只是眾多新媒體教育模式的一種,更多新媒體教育的形式以其獨特的傳播理念、思維模式和運營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相互摩擦碰撞。當這股強勢來襲的新能量導入傳統教育環境時,必將會對傳統教育造成影響,兩者相互滲透交融的過程中,共同推動教育向前發展。
(一)教育與技術的一體融合。教育與技術的更多融合將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新媒體教育的蓬勃發展為傳統教育提供了眾多啟示。首先,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傳統教育不從內部積極創新,利用最新的技術和思維引領教學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傳統教育的根基將被新媒體教育引領的去中心化的潮流所動搖。其次,傳統教育于技術的融合的核心問題是觀念的轉變,從教學內容的組織、課堂教學結構調整、教學手段的信息化到教學管理的“智能化”實現新型的教與學的方式將是未來傳統教育的突破點。再次,如果學校本身不具備技術升級的能力,那么就應該打開校門,尋求與科技公司合作,融入多方面力量,使之推動建設全面的智能型教學環境。最后,技術不斷更新進步,與教育融合的方式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教育于技術的融合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傳統教育應該對技術變化保持敏感,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教育技術和理念,實現教育使命。
(二)推動教師身份的重塑和技能升級。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面臨的競爭是多重的:教師有限的知識和網絡無限的資源的競爭;學校某一門課程的一名教師與講授同樣課程的若干名網絡專業知識生產者的競爭;新媒體技術下,富媒體資源、個性化方案、學習社區、及時互動、可追溯學習過程、可測量學習效果的優勢,與課堂有限媒體、大眾化教學、互動不充足、學習效果不易測量的競爭。
面對新的挑戰,教師要看清時代發展方向,及時做出調整,完成自己身份的重塑。新媒體時代教師最重要的角色是資源的整合者。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用新媒體手段促進專業能力的提升,利用線上資源和線下的優勢,教師合作互惠,相互學習,共同研發精品課程,使自己成為專業知識生產者。另一方面,教師將課堂知識的系統性與網絡信息的細化特征以最優的形式結合,適當新媒體教育形式和平臺引入教室,提高授課效率,促進深層次的學習。教師要改變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方式,積極構建師生平等、以學生為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過程中關注個體差異,“社群”和協同學習的力量,及時調控傳播方向,實現由單項灌輸到雙向互動的轉變。最后,教師要對新的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教育形式保持敏感,擅長用新的手段和思維促進教學。面對因信息負載而陷入選擇障礙的學生,教師利用其專業知識和信息素養,幫助學生及時擺脫困境,確立最佳的學習方案。
(三)塑造學習者混合式學習和自適應學習新時代。近年來,隨著慕課、微課、反轉課堂的興起,融合傳統課堂的正式學習和線上非正式學習混合式學習方式已得到教育界的推崇。而新媒體教育的發展,將使混合式學習時代全面到來。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個性化、碎片化且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便捷獲取,學習過程可以變得更加自主,學習社群和人機互動豐富學習者的學習經歷,大數據技術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推薦學習內容,優化學習練習的針對性,從而滿足學習者循序漸進的學習需求,學習者迎來自適應學習時代。在新的學習體驗中,學習者發揮更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習主體的知識構建。
新媒體教育是技術發展與教育模式創新融合的必然結果。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各種新媒體教育形式不斷涌現,使得教育傳播的各要素均體現顯著提升,傳播效果得到優化。這種從教育系統外部席卷而來的教育方式給教育的要素諸多啟示。傳統教育要積極探討與技術融合的方式,引領教育創新。教師要重塑自身角色,學生也將迎來新的學習時代。
參考文獻:
[1]Williams Marion & Burden Robert I.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冉思絲.新媒體視角下高校英語教育的創新發展[J].新聞戰線,2015(5).
[3]高媛,黃榮懷.《2017新媒體聯盟中國高等教育技術展望:地平線項目區域報告》解讀與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7(4).
[4]徐濤,李文.新媒體與未來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15(1).
[5]田園,宮承波.“聲音”價值的重新發現——2016年廣播媒體發展圖景掃描[J].中國廣播,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