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美 黃紅清 陳詩菲 鄭嘉敏
摘 要: 鼓勵大學生創業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方式之一。創業精神是現今社會發展的一種積極的思想觀念,展現人類發展的積極精神狀態,促進個人價值實現和社會有序進步。注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是“互聯網+”新常態下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創業者創業精神的要求和大學生創業精神的現有培養成效,以及如何進一步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互聯網+” 大學生創業精神 培養對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創業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2015年,國務院相繼出臺9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和32號文《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可以看出,政府對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具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由于“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創業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業對大學生創業者的要求提高,然而目前大學生創業意識和教育正處于開始階段,系統的創業教育訓練和個人自主創業精神培養都有待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重要性及培養現狀進行進一步分析,有助于探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養的對策。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業環境形勢
在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互聯網+”的發展為大眾帶來了新一輪創業機遇,面對“互聯網+”新常態,政府非常重視創新創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勵互聯網創業。
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隨著互聯網與人們的關系愈加緊密,“互聯網+”的創業模式愈來愈豐富,涌現了如網絡銷售、咨詢服務、科技項目等創業模式。可以看出,在“互聯網+”時代下,創業已不再是傳統的創業形式,而是一種新型業態和新型業務的發展。同時,在“互聯網+”背景下,以用戶為導向的創業與最新科技聯系緊密,創新性要求高。有學者認為“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業具有產業鏈長、衍生性強的特點,新時代的創業與傳統產業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互聯網+”創業可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和思維上的革新。而隨著社交網絡不斷普及,知識和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創業主體從原來以技術精英為主的單一化逐步拓展包括萬千“草根”大眾的多元化。
二、創業精神及創業精神概述
(一)創業精神的定義
創業精神,是英文中“spirit of entrepreneur”的中文表述。創業精神的定義是具有創造性人格的創業者通過有組織有效率的努力,以具有創新性和創造性的方式抓住創業機會,從事創業實踐活動、產生創業成果,實現創造價值并不斷追求增長。在創業精神激勵下的創業活動,是一種強調創新行為的活動過程。創業精神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作為一種精神動力,創業精神激勵著人們突破傳統,打破固化思維,激發創新能力和靈感,推陳出新,不斷促進創造性活動發展。創業精神既是一種創新行為,又是一種思維方式。從行動創造層面上看,創業精神代表創業者能準確及時洞察機會,合理利用配置現有資源組建公司,從而創造提供新的市場價值;從精神層面上看,創業精神代表創業者以創新為行動的基礎和核心進行理性分析、深入思考。因此,創業精神是指以創新精神為指導把創新觀念轉換為創新實踐藍圖的思維操作意識,是創新精神向創新實踐轉化的中介。
(二)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內涵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只有具備創業精神,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內涵主要概括為:抓住機遇,拼搏進取;敢于冒險,勇于突破;自主創新,自我創造;善于學習,勤于實踐。
(三)“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精神要求
創業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創業過程中縱然有成功的喜悅,也會有面對風險和失敗時的彷徨和痛苦。因而,創業對創業者的心理素質和冒險精神有極高的要求。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追求安居樂業、平穩安定的生活。而儒家倫理是“一種內傾式的精神,注重和諧、中和與平衡,而它無法開啟現代工業發展的閥門”。在不同的時代,我們主張推崇不同的時代精神。在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精神受到了國家、社會及個人的關注和認可。這對于仍在校園學習的大學生而言,應該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和保守文化的限制,培養敢于冒險、敢為人先的精神。
在“互聯網+”時代下,創業機會不斷增加。從社會角度看,大學生創業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穩定社會人力資源的發展。從大學生角度看,創業創新與充滿創造力的大學生相匹配,大學生能更迅速、更徹底地接受與吸收新事物。在此程度上,創業有利于學生挖掘自身潛力,發揮才干和能力,實現自我價值。不可否認的是,創業成功的第一步便是及時抓住機會,把握住新時代下創業大潮中的機遇。因此,面對創業機會,大學生應該勇于抓住機會,成為踐行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
在“互聯網+”時代下,隨著創業門檻不斷降低,創業人數不斷增多,創業競爭隨之不斷加大。同時,目前很多創業模式都集中在同一領域,雷同模仿過多,缺乏創意創新,使得創業者難以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大學生創業者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突破,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理應突破現有創業模式的限制,創新創業方式和領域,通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渠道創新等方式進行創業。
機遇和挑戰往往是并行的。在“互聯網+”時代下,創業機會的增加意味著創業風險的增加、創業難度的加大。“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業不再是以前傳統的創業模式,隨著其廣度和深度的加大,其對專業性技能、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新常態下的創業要求大學生不僅掌握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的理論知識,更要求其掌握豐富的跨領域跨學科知識,具備理論分析與實踐處理能力。這進一步要求大學生創業者具備善于學習的精神,不斷積累經驗,豐富自身的知識技能儲備。
三、現行的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影響
(一)國家創業政策
國家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為大學生創業減輕資金負擔,進一步引導、激發大學生創業行為,有利于大學生勇于把握“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業機會,敢于實踐,實現自我價值。但資助資金的有限,政策落實環節的復雜使得優惠政策的受益學生數量有限,不足以滿足學生創新創業的要求,資助覆蓋面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考慮到資金風險問題時,許多大學生即使前期有創業的想法,仍選擇安于現狀,放棄創業的想法。
(二)高校創業課程
高校的創業課程設置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發展的知識理論支持,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學習熱情和創業熱情。但由于一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宣傳方式過于簡單,導致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知單一,難以形成較為濃厚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許多大學生對創業的風險存在過分擔憂,不愿意嘗試,仍趨向于畢業找工作,對創業缺乏理性思考和正確認識。此外,由于沒有創業實戰經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往往理論知識多于實踐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阻礙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
(三)家長觀念
大多數家長出于寵溺保護心理,不希望孩子承受創業的壓力和風險,因而并不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創業。這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主動創業的信心和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精神。
四、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對策
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既需要借鑒他國的經驗,更需要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具有特色的創業培養體系。
(一)國家應不斷完善創業扶持政策
創業的扶持需要考慮大學生創業的實際,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將有助于大學生創業的信心。政策涉及資金政策、創業失敗的保障等。政府通過預測、判斷、引導大學生的創業想法、創業心理及創業過程,不斷制定完善創業政策,為大學生提供創業信息、政策咨詢和成果保障。此外,國家創業扶持政策應將創業失敗人群納入考慮范圍。盡管“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創業教育中一再被強調,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業失敗的經歷始終會對大學生承受心理和經濟上的雙重壓力。為了鼓勵這部分創業失敗的大學生,也給正在猶豫是否進行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心理保障,政府應制定合理的防范風險和各種保障工作的制度與措施,為大學生創業創造有利條件。
(二)高校應開展創業價值觀和創業意識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最后系統學習的一站,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影響尤為深遠。高校以實踐活動為手段,加強創業實踐基地建設,開展創新教育活動與競賽。在課堂中滲透創業內容,激發學生創業的能動性和創業過程中的創造力。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創業思想和創業價值觀,在創業過程中平衡個人財富和社會奉獻、為他人服務的關系,為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馮磊,宇振盛.“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7(03):59-61.
[2]劉蓓蓓.“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3]辜勝阻.新一輪互聯網創業浪潮特點與趨勢[J].人民論壇,2016(09):54-55.
[4]劉興亞,國佳.大學生創業精神缺失與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6):91-93.
[5]蘇曉純.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精神培養體制及對我國的啟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159-161.
[6]鐘玉泉,彭健伯.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5):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