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習中,興趣對學習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豐富的教學方式來拓寬教學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和探索之中。那么如何使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做出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興趣是最好的指引者。培養并維持學習興趣對學習動力的增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心智發育程度還不夠高,學習自主性也較弱,要想學好語文,必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目的也在于讓學生從小保持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及信心,為后階段甚至終身的學習奠定牢固的基礎。因此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是應以興趣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提升語文素養。
一、 改變傳統教學觀念
1. 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始終扮演著掌控者的角色,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教師和教材有嚴重的依賴性,很難靈活運用知識,并且小學生處于注意力不集中及自我控制力很弱的階段,教師的“一言堂”很難讓小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轉變固有的落后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多地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2. 做到因材施教。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一樣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有些學生反應能力更快、接受能力更強,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布置一些稍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決不能采取冷漠甚至嫌棄的態度,而應通過不斷鼓勵和表揚使他們重新建立信心,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些難度較小的任務,然后逐步增加難度,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不斷進步,對學習逐漸產生興趣。
3. 博采眾長,敢于創新。目前很多優秀的語文教學法都各有所長,都匯集了專家們的豐富經驗,在教學實踐上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每個學校、每個班級甚至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有所差異,因此,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在借鑒的基礎上結合實際不斷創新,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機活力,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需求,使學生對學習保持興趣。
4. 發揮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明確教育職責,要樹立教書育人、育人重于教書的思想。教育重在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的灌輸。教師高素質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學中非常重要,許多學生不僅被教師的學識所折服,更被教師的高尚人格所吸引,人格的魅力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只有學生喜歡教師,才能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投入學習。因此教師要在堅持學習和反思中不斷對自我人格進行塑造,對綜合素質不斷進行提升。
二、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1.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方式,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客觀公正地看待學生犯的“錯誤”,巧妙運用評價方式和評價語,在生活上也真正關心愛護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生態性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直接動力。
2. 創設生動的課堂情境。小學生還處在愛說愛鬧的充滿孩子氣階段,他們無所畏懼、敢說敢做,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在課堂教學的語言盡可能語調豐富、風趣幽默、貼近兒童,用豐富的表情和手勢加以輔助,使學生感受到教學環境輕松愉悅。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產生學習興趣。另外,很多課文都呈現出具體的場景,只通過教師口述講解并不能最好地達到教學目的,還應該運用多媒體或課堂活動來為學生創造使其身臨其境的學習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成效。
3. 培養探究的學習精神。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好奇與濃厚的探知欲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用大腦思考、用肢體操作、用嘴巴表達,設置一定的問題或困境,帶領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并使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探索的樂趣,讓學生富有創造力及探知精神。
三、 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1. 貼近現實生活。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科,而且貫穿于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比如在商家廣告中可以辨別錯別字以及學習造句,在校園或者學生家庭里發生的趣事可以進行寫作訓練,社會上的熱點新聞可以用來做閱讀訓練并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口才。
2. 運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鮮活并富有兒童趣味。因為太過專業或成人化的語言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困惑,教師要懂得運用淺顯、形象化的詞語,句子盡量簡短、語法結構盡量簡單,多用語氣詞、舒緩的語調、略帶夸張的語氣。教師要成為學生中的一員,減少距離感,增加親切感,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被激發。當然,這里的兒童化語言并不等同于故意幼稚化,比如說運用大量的疊聲詞或者對小孩子的語言過于夸張令人感到不自然的模仿。
3. 利用各種資源豐富學習方式。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在教育事業中的運用逐漸廣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甚至觸覺上有更加豐富的體驗,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使其學習興趣盎然、全神貫注。
4. 開展趣味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游戲,準確地使游戲與教學內容結合,使學生在游戲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吸取并掌握知識,比如角色扮演、唱兒歌等。
5. 交流合作。這不僅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交流合作可以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同時能夠讓學生在和他人對話的過程中學會溝通、分享和總結,樹立團隊意識。交流合作可以通過分小組、結對子等方式進行。
四、 結語
總之,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輕松歡樂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求,使學生敢于發問、善于思考、樂于學習。只要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趙艷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6(12):144.
[2]賴禮琴.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未來英才,2016(06):131.
[3]王艷秀.小學語文興趣教學初探[J].學周刊B版,2010(08):30.
作者簡介:
吳欣然,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鎮同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