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讓學生發(fā)展思維,理解課文的必要措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本文結(jié)合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談談如何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朗讀;教學;融入作品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說寫文章是一種創(chuàng)造,那么朗讀則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語言學家德·索緒爾說:“語言符號不是聯(lián)系一個事物或一個名稱,而是聯(lián)系一個概念和一個聽覺形象?!边@個“聽覺形象”包含的內(nèi)容不僅有理念上的,還有感情上的,它所表達的內(nèi)容比文字符號所能表達的內(nèi)容要多得多。朱自清亦在其《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diào),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意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jié)奏。”因此,重視朗讀是為了突出語言的本質(zhì)。既然如此,應如何讓朗讀深入課堂,落在實處,提高朗讀教學的實效性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fā)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yǎng)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美好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中國是詩的國度,文的家園,詩文的學習歷來離不開吟詠誦讀。吟詠誦讀不僅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更是語文教學的好方式。我在教學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我一邊勾勒雨中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雨中的風景,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這優(yōu)美意境中時,再讓其朗讀課文,課堂上頓時就會充滿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能讀得有點聲色了。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塑造了一個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沖雨、不畏艱難、從容前行、曠達樂觀的詞人形象?!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笔氰b賞《定風波》這首詞的關鍵,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樸的描述中卻表達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詞中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同時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與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二、讀悟結(jié)合相互促進
朗讀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將情感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林黛玉,想想自己現(xiàn)在就身處賈府,此情此景,心理會想些什么?通過換位思考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林黛玉的心理活動,從而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進一步的理解,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林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的性格特點。從而既培養(yǎng)學生的評讀能力,也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讀出文章的氣脈;讓學生在讀中把握“悟”的竅門,讀出文章的美感;讓學生在讀中培養(yǎng)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這就達到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
三、朗讀示范有法可依
我們所提倡的“讀”,并非放任自流地讀。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教師都應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導,都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范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jié)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在一開始就以示范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
教師自身的朗讀水平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也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我每一次上新課之前,必先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然后認真地、反復地朗讀;在教學時,恰如其分地運用范讀。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朗讀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應正確范讀。實踐證明,學生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模仿,才能準確掌握朗讀的技巧。范讀可以是教師的范讀,也可以是班上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范讀。如我在教學《致橡樹》這篇文章時,就運用了舒緩的語調(diào),飽含深情的語言來表達一種平等、獨立又互相尊重的愛情觀。音色甜美,感情深沉,課堂沉浸在坦誠而又愉悅的氛圍中。老師率先垂范,先聲奪人,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朗讀和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了。
其次還可以利用好誦讀資源,優(yōu)秀的誦讀資源可以成為學生跟讀模仿的范本,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閑暇時間經(jīng)常聆聽丁建華、李默然等的作品朗誦或者觀看中央電視臺的《經(jīng)典詠流傳》等相關節(jié)目,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模仿他們的語言,并懂得聲情并茂,從而達到朗讀的最高境界。
四、多種練習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jié)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充分考慮全體學生。比如,可采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朗讀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廣闊的朗讀環(huán)境。如舉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
總之,激發(fā)興趣,調(diào)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促進學生語感形成,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要實實在在的提高朗讀教學的效果,就必須把朗讀訓練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中,在課前、課中、課后下功夫,做到思想上重視,方法上得當,訓練上扎實,讓朗讀真正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服務。